第四节 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下的中蒙俄区域合作
尽管中俄两国境内的蒙古族,或者是操蒙古族语言的游牧族群,在衣食住行、生产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与蒙古国蒙古族发生很大变化,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存在差距,但对民族历史文化都有很高的认同感,特别是对成吉思汗的历史作用、成吉思汗的“大札撒”、成吉思汗家族的“约孙观”都很认同。这些隶属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今中蒙俄经济走廊构建过程中提倡的“共商、共建、共享”“互利互惠”“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一脉相承。
一 开放包容才能有所鉴、有所不鉴
13世纪蒙古族能够再次贯通欧亚商路,凭借的是强大的军事组织能力,但更多的是对征服后和平的保障。从成吉思汗、窝阔台汗到忽必烈制定和遵循的“驿站制度”“国以民为本,杀了人即使夺了地与国何益?况且杀害无罪者,也就促使敌人增强其抵抗决心”等一系列措施,与当代“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的新时代发展理念殊途同归。正是蒙古帝国不以邻为壑、不以牺牲“异域、异地”文化的宗旨,保障了欧亚大陆商道畅通,使得中国的四大发明能够传到欧洲,留下《马可·波罗游记》《鲁布鲁克游记》《史集》等传世之作;正是蒙古民族的开放、包容精神,才使中亚地区有了构成新民族的时机。和平发展是世界进步的源泉。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和平的国内外环境,“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97]。
以史为鉴,历史上的欧亚商道毁于战争,今天的区域合作必须在和平环境中进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新兴经济体代表之一,中国在继承传统外交方针基础上,又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让古代欧亚商路焕发新的生机。
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需要理性的发展理念,任何违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新规则”都将被历史淘汰。元代以后,欧亚北方商路的中断就是因为人为的战争和侵略,致使“在北方草原地区出土的明清金银器中,很难看到有西方文化的因素,用事实说明了草原丝绸之路在沟通中西文化交流中衰落的状况”[98]。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不存在战争的阴霾,但有不信任、不包容的阻碍因素。这就需要三边多走动、常见面,不仅国家层面的领导人要常走动、多见面,地方更应该如此。不仅如此,还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这样才能缩小认同上的差异,形成共识,进而构筑起共同的利益观,打造符合三国长远发展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国之相交在于民相亲。”不断推进三国文明、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才能为构筑中蒙俄经济走廊提供良好的民意基础。在互联互通的大工程中率先实现民心相通,平等、包容、尊重中蒙俄三国历史遗留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正确面对斯拉夫文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东正教文化、萨满教、儒释道文化之间的优点和缺点,求同存异,共谋合作大计,寻求人文领域的软实力合作,为“中蒙俄国际合作寻求文化对话意义上的最大公约数,消除误解与分歧,促进理解、互信与合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基础”[99]。从国际合作的视角加强与俄罗斯和蒙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一)中蒙俄区域经济合作中需要统筹俄蒙政治、经济关系的特殊性
俄罗斯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蒙古国的政治地缘、资源以及地理优势是其远东发展战略、亚太战略中不可忽视的伙伴和盟友,是其实现“欧亚经济联盟”以及“欧亚联盟”战略构想的重要参与者。蒙古国需要在中俄两个国家之间保持一种优先认同俄罗斯的“平衡”关系。中蒙区域合作需要三方平等参与合作。尽管中蒙俄经济走廊坚持开放、包容、市场运作和互利共赢的原则,但鉴于俄蒙已经构建的双边合作机制和模式,中国与俄蒙合作时必然要与俄罗斯在蒙古国问题上构成合作的竞争关系。蒙古国的传统产业,尤其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与俄罗斯的关系密切,中国的资金、技术若要参与其中,需要合作的不是蒙古国而是俄罗斯与蒙古国的“合体”。这种合作是东北亚国家合作中未曾有的先例,需要运用多边平台,弱化俄蒙两国对中国资金投入的“捆绑”。
(二)针对蒙古国政党缺少应对东北亚、东亚地区新局势变化经验,中国有必要加强与蒙古国各主要党派的接触与交流
尽管转型、转轨20多年来蒙古国各党派的执政能力有所提高,治理国家的经验日趋丰富,内政外交理念日趋成熟,但与中国和俄罗斯比较,还是缺少执政经验和历练。在民主主义、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三大关系平衡发展方面摇摆不定,既想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又在对中俄合作中保持警惕心理,畏首畏尾;既想保持国家安全,又把第三邻国引入外交战略构想平衡安全;既想成为美国赋予的“亚洲民主化国家典范”的楷模,又担心民族主义思潮逆潮流发展。这就导致其治国理念左右摇摆,政策多变,招商引资环境遭到破坏。中国应该加强与蒙古国和俄罗斯党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发展故事,让理性的合作认同观念走进蒙古国,让“亲华派”更信任中国发展道路,让“非亲华者”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国的发展,转变观念。
(三)积极扶持地方智库、民间智库和社科研究单位对俄蒙毗邻地区社会经济等地方法律政策的研究
鉴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是从地方区域开始,因此首先要了解俄罗斯与蒙古国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外合作需求,这样才能找到合作的契合点。中国沿边9省区共接壤14个陆地国家,但向北开放仅有俄罗斯和蒙古国两个国家。多年来,中国一直重视双边经贸合作,但缺少对毗邻地区的系统研究,造成“一省区对两国、一国对多省区”交叉的碎片化研究,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使“走出去”的企业、对外合作部门难以执行“一口径”合作政策,降低对俄蒙开展区域合作的话语力度。
二 包容并蓄才能长治久安
“平衡是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是国际战略稳定的重要基础。”[100]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国际关系,也适用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无论何种合作,自觉自愿或者说你情我愿是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自觉自愿中就包含包容并蓄、平等、互利、互惠,只有具备共同的刚性需求,才会形成共同的利益和市场。三国领导人已经为中蒙俄区域合作做好顶层设计,如何落实到位,普惠三国百姓,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三国从地方到部门共同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树立彼此尊重、理解、包容的新合作理念,实现高层提出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助、睦邻友好、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上进一步扩大全面合作”的愿景。彼此理解,彼此兼容,彼此互助,才能让周边环境长治久安。
中蒙俄三国,尤其是中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到地区的稳定与和谐。中俄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两国在地区和国家问题上的态度,对地区和国际社会来说至关重要。2019年6月5—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时,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加强当代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两份重要政治文件。前者对“两国关系整体发展和各领域合作作出规划部署,核心是推动两国关系提质升级,共同开启中俄关系高水平大发展的新时代”,后者是“针对当前国际安全特别是全球战略稳定领域的新形势,就涉及国际战略稳定问题发表联合声明,体现中俄坚持多边主义,合力应对战略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加强在地区安全热点问题上战略协作的共同立场和决心”。[101]这是中俄两国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双方汲取历史经验,立足两国和两国人民,致力于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中俄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树立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典范。”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要求中俄两国人民在两国关系、国际关系上兼容并蓄,这样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2019年是中蒙建交70周年,借助这个节点,两国高层互访,推动双边关系发展。2019年4月,蒙古国总统巴特图拉嘎受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家主席、总理相继会见巴特图拉嘎,并见证双边为纪念建交70周年签署的《中蒙建交70周年纪念活动计划》。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蒙古国政府关于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蒙古国建立外交关系70周年的谅解备忘录》精神,商定在2019年举行的一系列纪念建交70周年的活动之一。其内容丰富、务实,包括政治、经济、人文和地方交流与合作4个领域的70项内容。截至2019年7月底,双边已经落实完成近一半的活动,体现中方对蒙古国发展的重视与关切。2019年7月15日,应蒙古国总理呼日勒苏赫邀请,国家副主席王岐山访问蒙古国,参加中蒙建交70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切实体现双边的战略伙伴关系和“国家间友好合作典范”的意义,也体现了中蒙关系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重要位置。中方“将中蒙关系放在周边外交的重要位置,不断赋予两国关系新的内涵与活力。欢迎蒙古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推动 ‘一带一路’倡议和 ‘发展之路’深入对接,使两国经贸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成果。中方愿同蒙方共同举办好第三届中蒙博览会,加强边境口岸交流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持久稳定、共同发展繁荣的中蒙边界。建议举办一系列暖人心、接地气、影响大的庆祝建交70周年交流活动,不断增进两国民众相互理解,巩固中蒙友好基础。中方愿与蒙方加强国家和地区合作,积极推进中蒙俄三国合作,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进程”[102]。增强两国民众相互理解,就是希望中蒙两国民众相互理解,兼容并蓄,共同发展。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发展进步与其是否开放、开放的程度多大有着直接的关联。历代草原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国家、地区或民族,无不恪守“践行开放”的草原文化理念,与周边地区保持不同程度的交流往来,表现了古代欧亚草原上的发展常态。
三 和谐共生才能繁荣发展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杜尚别首届“中蒙俄元首会晤”就明确指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下,三国元首首次举行会晤,就彼此关切的合作问题进行沟通,可以增进三方互信,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很有必要,也具有重要意义。”[103]和谐共生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要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相互配合,营造一种和谐环境,才能繁荣发展。这与汉族谚语“家和万事兴”和蒙古族谚语“只要弟兄间相互帮助,彼此支援,再强大的敌人也战胜不了你们”的寓意是一样的。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是由中蒙俄三国借助彼此优势共同构建的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这就需要中蒙俄三个国家首先理性和谐对待,本着各自的发展思路寻找相互借力的战略契合点。无论是在寻找契合点过程,还是在落实这些契合点,需要三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开展,倡导彼此包容思想,保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的理念,坚持“正确的利益观,有原则、讲情义、讲道义”,并将此作为彼此遵循的行为准则,让彼此得益于彼此,从彼此获得利益中获得各自发展的利益,形成一个紧密联结的“共同利益网”,进而才能形成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在2013年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已经被写入联合国文件,这是中蒙俄三国合作的终极目标。
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必须得到相关国家人民支持,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在区域合作过程中,对作为合作对象的异文化要采取多元文化认同原则。中蒙俄三国具有多元文化认同的共知基础,只要遵循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多元文化认同原则,保持和谐共生理念,避免单一文化认同,就能通过文化对话消除误解,排除障碍,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夯实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民意基础。
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诸多思想家们,对于世界上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与他们的信徒团结和睦相处的开放、宽容思想,不仅让蒙古民族精神文化撒播在世界各地,而且再次复兴欧亚商路,带来欧亚大陆的再次繁荣与发展。
中蒙俄经济走廊要实现彼此宽容,需要三边加强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19年是中蒙、中俄建交70周年,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蒙古国,都非常重视双边关系深入发展。其中,人文合作已经成为双边积极合作的新领域,只有坚持交流与合作,才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中蒙俄不同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三国合作的动力和维护三国和平的纽带,释放出三国各自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从而打造一个和谐共享的区域合作亮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