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书针对新时代我国中小企业亟待提升创新效能的问题,聚焦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主力军”——知识员工,以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心理契约对企业创新效能驱动机制为逻辑线索,试图找到中小企业创新优势实现的有效途径。本书在明确以下前提的基础上展开:(1)中小企业与知识员工间的新型关系模式强调了可雇佣性对于和谐雇佣关系构筑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提出的“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心理契约”概念从微观角度反映了中小企业突破环境束缚以应对变革的创新能力;(2)知识员工作为中小企业创新的主体,环境束缚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其可雇佣型心理契约影响其创新的态度和行为,进而作用于中小企业创新效能;(3)有效管理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心理契约,才能够为中小企业带来创新优势。本书遵循“明晰主题的研究视角→明确研究变量的界定→解析驱动效应的变量间关系结构→阐释结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这一极富探索性的解析逻辑,展开四项子研究(见图1-1),从而对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心理契约视角下中小企业创新效能动力机制加以层层深入剖析。
二 研究方法
本书以融合探索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混合式研究方案,导入多元研究方法。
(一)理论研究
包括对现有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结果的理论演绎以及对实验数据、访谈信息和调查材料等经验数据的理论归纳,以探索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内容结构以及对中小企业创新效能驱动机理概念模型,探寻与研究主题相匹配的解释视角。

图1-1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实证研究
由探索性案例研究、定量实证研究和验证性案例研究三大部分构成,结合研究问题需要,采用如下方法。
(1)混合因素设计的实验研究。情景模拟实验法具有将很长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浓缩”到很短时间内的“见效快”优势,有助于从个体认知视角挖掘心理图式的动态变化轨迹,并且被试间实验能够规避干扰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进行控制效果验证,对假定实施不同政策的企业选取薪酬、晋升、学习机会等重要且共性因素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以保证实验控制有效,再结合理论分析,以企业层面上的真实工作预览,组织社会化和个体层面上的工作价值观、创新效能感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来设计实验情景,作为组间因素,每种情景下又历经不同的阶段,作为组内因素,每位实验对象(知识员工)都接受不同阶段情景处理的混合重复实验,对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心理契约的前置影响因素进行预判,为探究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心理契约的形成机理提供理论线索,初探本书研究主题的解释视角。
(2)质性研究。在实验研究、元分析基础上,通过基于库格技术的访谈研究、扎根理论方法的理论抽样,提炼具有本土特色的关键构念,对构念之间的关系结构与主题进行多向式分析,深化对本书研究主题的解释视角的认识,分别构建起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心理契约的形成机理、内容结构以及对中小企业创新效能驱动机理的探索性架构。
(3)元分析。借助元分析的客观性优势,进行心理契约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和文献的系统性循证量化综述,归纳心理契约效应的探索性架构,为细化本书的研究问题、提炼研究模型提供理论线索。
(4)调查数据的定量研究。展开问卷调查,进行变量操作化并建构效度检验,运用具有嵌套数据关系解释优势的多层线性模型对涵盖企业、个体两个层面因素的研究模型进行变量之间结构模型的假设检验,分别得出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心理契约的形成机理、结构模型以及对中小企业创新效能驱动机理模型。
(5)仿真建模分析。遵循验证性案例研究设计,对源自案例企业的一手数据进行计算机仿真建模和分析,旨在与实地调查的定性分析进行对比讨论和理论论证,验证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心理契约对中小企业创新效能驱动机理模型,阐释本书结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