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期说明
1.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三个阶段
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酝酿阶段(开埠至20世纪初)——开埠初期,殖民地式建筑被引入上海,丰富了上海的建筑空间类型。近代上海的殖民地式建筑多是兼有居住和办公功能,室内设计主要是业主的个人行为,所谓的室内设计主要是体现在陈设器物和空间界面的装饰上。到了19世纪末,随着殖民者财富的积累,室内环境装饰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上海的室内设计发展步入起步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随着上海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和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类型,建筑功能性更加明确,空间类型也更加复杂。这些建筑的室内设计开始由西方职业建筑师负责,表现出明确的风格特征,也预示着西方建筑文化对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在逐步加大。这一时期上海的室内设计开始出现多样化特征,各种异域传统风格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同时,这一时期海派风格室内设计也初见端倪。
快速发展至衰落阶段(20世纪20年代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上海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人口猛增(外侨人数也大幅增加),建筑业步入鼎盛时期,室内设计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上海的室内设计发展趋于多样化,但总的来看,追求现代是这一阶段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主要特征。值得注意的是,30年代上海还流行着一股传统复兴思潮,华人建筑师广泛参与其中,展开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复兴的探索,也积极推动着中式传统风格室内设计发展。此外,这一阶段上海室内设计的专业化趋势十分明显,代表着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遗憾的是,近代末期由于战争爆发,上海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滑落,建筑活动大量减少,室内设计受其影响,发展缓慢,开始走向衰落。
2.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风格流变
就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文化发展来看,主要包括中式传统风格、西式复古风格、现代风格、海派风格这四大类。具体的风格流变时间线索如图0-4所示。
图0-4 近代上海室内设计风格潮流示意图
自1843年开埠后,殖民地式建筑的介入打破了上海中式传统室内设计“一统天下”的局面。19世纪末,伴随租界经济稳定发展,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室内装饰,体现奢华生活的维多利亚风格曾一度受到上流社会的推崇,其余温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而在租界以外地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依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并非止步不前,而是在“西风东渐”大背景下发生着细微变化。
进入20世纪,随着职业建筑师广泛参与,正统的西式古典建筑文化被引入上海,为西式古典复兴风格室内设计在上海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在繁盛的商品社会,古典风格与商业文化相勾连使得西式古典复兴风格成为20世纪前30年上海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的主要潮流。从按“章法”设计的华俄道胜银行(1902年[5])到汇丰银行(1923年),古典复兴风格一步步走向高潮。在此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华人建筑师同样对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室内设计做出完美表达,庄俊设计的金城银行(1927年)就是最佳代表(见图0-5)。
图0-5 金城银行室内设计(现状)
在古典复兴风潮发展的同时,一些异域传统风格也闪烁着耀眼光芒。体现巴伐利亚乡土气息的德国总会(1907年)、带有英国传统乡村风格特色的“伊甸园”(1932年)等均是异域传统室内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20世纪30年代,几乎与美国同步,上海曾一度流行西班牙式建筑,并且这种“转手”的风格样式受到当时新兴中产阶级的广泛喜爱,成为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文化发展中的另一支流。(图0-6)若说20世纪初上海室内设计文化发展中的异域传统风格是基于西侨的个人情怀,那么30年代西班牙式风格的流行则是消费时代下人们对文化消费尚新求异的体现,也是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同国际潮流接轨的结果。
图0-6 多伦路250号孔公馆(1924)(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掀起了一股民族复兴思潮,华人建筑师开始尝试“传统复兴”,依托“大上海计划”兴建的一些官方建筑无疑是这股思潮的最佳代表。然而这股思潮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官方建筑,此时兴建的一些娱乐建筑或居住建筑室内设计均对这股思潮做出反应,体现出近代工业文明背景下,专业设计师对中式风格新发展的有益探索。
20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主义思想逐渐受到设计师的重视。科学理性、突破传统的设计理念影响着这一时期上海室内设计发展,出现了许多经典案例。例如由留德建筑师奚福泉所设计的虹桥疗养院(1934年)就是近代上海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同期建造的雷士德工学院(1934年)则充分体现了“科学设计”的影响,而建于1948年的姚家花园,其室内设计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主张的“有机建筑”极其神似。与此同时,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上海与西方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城市发展方面几乎与西方同步。当时欧美逐渐盛行的装饰艺术派风格涌入上海,上海随即掀起一股装饰艺术派室内设计风潮。由集近代上海室内设计风格大成的沙逊大厦(1929年)开始,到外滩最后一幢重要的公共建筑交通银行(1948年)为止,这股风潮贯穿于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最后20年。甚至可以说,是装饰艺术派勾勒出三四十年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主要画面。(图0-7)
图0-7 沙逊大厦装饰艺术派风格室内设计(现状)
此外,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中,上海逐渐孕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派文化:一种兼容并包、推陈出新的文化现象。纵然近代上海还没有出现以“海派”冠名的设计艺术,但相同的文化土壤孕育着同质的审美追求,无疑这种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发展,这其中又以海派家具设计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若跳出历史来看,甚至可以说“海派”精神始终贯穿于近代上海的室内设计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