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室内设计(1843-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研究对象界定

1.研究范围

时间范围

本书所研究的“上海百年室内设计”是指在上海开埠后(1843年)至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对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主要特征及脉络进行梳理研究。

由于文化发展凸显着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时代特征,所以笔者首先以风格文化为切入点来展开研究。通过对近代上海室内设计代表案例风格特征的初步分类,我们得出一种总体印象:近代上海室内设计风格流变并非是一种线性式潮流更迭的景象,而是在“西风东渐”不断深入下,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后,呈现出多元并存、多样发展的态势。(图0-1)

图0-1 代表案例风格特征简况图(案例名称请参阅附录)

19世纪末以前,上海的建筑设计绝大部分是由非专业或不合格的人来完成的,[1]所谓室内设计也多是业主的个人行为,西方主流建筑文化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传播开来。进入20世纪,随着活跃在上海的职业建筑师逐渐增多,各式各样的西方建筑文化开始有意识地被引入上海,并且此时的室内设计较建筑设计对西方建筑文化反应更加迅速。例如1902年建成的华俄道胜银行就是上海近代建筑中最早按西方古典主义章法运用柱式设计的公共建筑,[2]这标志着“正统”的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开始涌入上海。然而建筑师却将当时西方流行的具有现代色彩的新艺术运动风格主动引入银行室内设计之中,充分体现了室内设计对西方建筑文化反应之快的特点。这对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再如20世纪30年代左右,西式古典复兴风格的潮流趋势仍在,但以装饰艺术派为代表的现代风格室内设计已初露锋芒,并且同时还盛行着一股中式传统复兴的风潮,这些潮流并存的现象凸显了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文化发展多元共存的特点。

因此,基于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的整体特征(这种特征明显是在20世纪后才明晰起来),本书以上海近代历史时期为宏观背景考察的同时,又以20世纪上半叶为主,对这一历史期内上海的室内设计发展作重点研究。

地域范围

开埠前,上海的行政范围大体是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以县城最为繁华(今黄浦区中南部的老城厢一带)。开埠后,殖民者在县城北部、苏州河两岸先后设立租界区(今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闸北区、虹口区一带),并逐渐取代县城成为上海的繁华之所。1927年,南京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行政范围有所扩大,全市境域包括上海县全境和青浦、松江、南汇(今浦东东南部)、宝山等县局部,共拥有市、乡30个(租界区为特别区)。基于课题所关注的时限是上海近代历史期,所以本书研究的地域范围在现代上海行政区域框架内,以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时的行政管理区域为主,其中又以中心城区为重中之重。(图0-2)

图0-2 代表案例调研分布图(案例名称请参阅附录)

2.相关概念

“西风东渐”

“西风东渐”一般是指历史上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一股社会思潮。它肇始于明末,在清末民初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更为深广的影响。广义的“西风东渐”可以包括“西学东渐”“西俗东渐”。“学”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政治思想等西方工业文明所催生的较为先进的新技术、新文化、新思想;“俗”主要包括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等。“西风东渐”在中国近代历史期内渗透、影响着社会各个层面,甚至给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进入20世纪,中西文化交融趋势愈演愈烈,西方文化逐步进入到本土化进程之中。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港口城市之一,成为“西风东渐”的窗口,它的发展演变客观记录着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也反映着文明交融后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历程。本书便是在这种宏观文化背景下展开研究的,并试图通过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史实来展现这种文化交融的面貌。

室内设计

历史上,无论东西方,室内设计一直隶属于建筑设计范畴。西方现代室内设计是在二战后逐步发展成独立的专业,而我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设立室内设计专业学科。[3]在近代上海诸多的历史文献中,所谓的室内设计多被称为“内部建筑装饰”“内部装饰”“美术装饰”等,意指通过技术手段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装饰与美化。而从现代室内设计发展来看,室内设计是对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发展,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的相应标准,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的一门实用艺术,带有物质性和文化性的特征,反映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室内空间设计、空间界面装饰设计、家具陈设设计等。

本书在对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本体研究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对建筑内部空间和风格流变这两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原因有如下两点:首先,空间是室内设计的基础。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体现在对空间界面的美化装饰上,室内设计对建筑内部空间的依赖性很大。所以这一时期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代表着近代上海室内空间设计的主要特征。其次,装饰风格直观反映着室内设计的文化特征。受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文化发展较以往更为多样,反映着那个阶段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突出特征。所以在“西风东渐”背景下,对上海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的溯源和其反映出的时代性是课题关注的重点。

此外,在近代上海室内设计中,家具陈设设计同样可圈可点,其中又以海派家具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本书除了在室内设计本体研究加以论述外,又试图通过海派家具这一个点来反映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主要特征。

3.研究主体

按照当代室内设计所涉及的空间类型来说,室内空间包括建筑的内部空间和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内部空间。近代上海也有针对游轮内部空间设计的案例,但是就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来看,建筑室内设计与人们日常生活、文化审美的联系更为紧密,最能直观反映城市文化发展历程。因此,课题关注的室内设计主要是针对城市建筑而言。

近代上海城市建筑的类型大体包括商业办公建筑、居住建筑、文娱卫生建筑、宗教建筑、工业建筑等。在上海开埠初期,西方建筑文化主要是以宗教建筑传播开来的。例如建于1853年的董家渡天主堂就是由传教士范廷佐(Joannes Ferrer,1817—1856)于1847年设计的带有巴洛克风格特征的宗教建筑,也是近代上海较早的西式风格建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步入20世纪,除宗教建筑外,上海的其他新兴建筑类型室内设计特点更加突出,潮流趋势也更为明显。这其中尤以商业办公建筑、居住建筑、文娱卫生建筑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如集中在黄浦区外滩附近的商业办公建筑,散布在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的居住和文娱建筑等。而随着工业发展,沿苏州河两岸和杨浦区黄浦江沿岸所兴建的大量工业建筑则多是以生产为目的,对室内设计的文化追求并非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这方面也没有取得突出成就。所以,基于寻求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本书以最能体现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特点的商业办公建筑、文娱卫生建筑、居住建筑为主要对象展开研究。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正如霍塞所说:“(上海)这个城市不靠皇帝,也不靠官吏,而只是靠他的商业力量而逐渐发展起来的。”[4]“经济”在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中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又是城市主体,这两项决定着近代上海各种事业的发展,是城市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在对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本体展开深入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对象在城市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也是本书在对象主体研讨过程中关注的要点。(图0-3)

图0-3 对象主体的研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