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简牍笔法与结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书体演变的契机

关于书体演变的“契机”,可以从外在契机和内在契机两个方面来看。所谓“外在契机”,就是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契机,如社会需要、生产力的发展等;所谓“内在契机”,就是技法、审美等方面的契机。

(一)外在契机

书体演变的外在契机主要有两个:实用需要、工具条件。

(1)实用需要

书体演变的外在契机,以“社会需要”为第一。换言之,汉字字体、书体由简入繁、由少到多首先是“应用需要”促成的。“字”的本意,就是“孳乳而浸多”,越来越“多”是应用的需要。

首先,是“增多的需要”。汉字创生的过程,是一个个“增多”的过程。古文字构形遵从“六书”的法则,“六书”就是“增加”文字的方法。这种增多的需要,是适应认识进化、社会越来越复杂的要求的。

其次,是“规范的需要”。秦灭六国,因为文字过于杂乱,李斯奏请“书同文”,统一文字标准。这是为使用“方便”考虑而进行的规范化操作。

再次,是“简便的需要”。隶书形成,张怀瓘赞其“简略”,“始皇时官务繁多,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1]。草书产生,赵壹归之于“趋急速”之需,“盖秦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分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草本易而速”。[2]就是说,隶书、草书的产生,是“简便的需要”。

其实不仅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也是“规范的需要”促成的。所以,“实用需要”是书体演变的外在契机,甚至是最主要的外在契机。

(2)工具条件

书写离不开笔墨纸砚,所以,工具条件制约着书体的发展,也为书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的毛笔制作,从古至今经历了很多变化。像王羲之那样精到的小楷,若无精良的毛笔是难以写成的。大字榜书,用狼毫笔也难以完成。所以,工具条件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内在契机

书体演变的内在契机,就笔者的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点:书写机制、技法能力、审美要求等。

(1)书写机制

书体要“顺应”书写机制。这一需要促成了汉字“笔顺”的产生,而“笔顺”是“笔势”的反映——往来连续书写的体现。古人说,“笔方而势圆”“字方而章法圆”,书写要便利,需要的是“钩连不断”,运用指、腕、臂、肘等关节的“转动”机制。所以,力求“使转得势”也促成了字形、书体的变化。

(2)技法能力

在甲骨文、大篆、小篆中,“侧锋用笔”的技法不成熟,人们还不太会“铺毫”和“裹锋”,所以,笔画的变化较少。到了秦末汉初,书写者逐渐掌握了“侧锋用笔”的技能,能够顺利地“铺毫”和“裹锋”,于是出现了“波磔”明显的笔画,促进了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形成。同样的,“结字能力”也在增长。一开始,文字处在象形阶段,书写者描摹物象的本领很强,但是缺乏符号化和概括能力。到了小篆中,书写者的形式处理能力已经很强,文字、书体逐渐走向符号化、形式化,才有了后来的书体。

(3)审美要求

张怀瓘《书断》载:“献之尝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其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故殊也,大人宜改体。”[3]这种主动追求审美理想的做法,也是书体演变的动因和契机之一。

综上所述,“书体”演变,需要许多的契机和条件来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