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与村庄治理现代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结

纵观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外相关研究呈以下动态特征。一是公共参与理论、自组织理论、治理理论为农民自组织参与村庄治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已有的公共参与、农民自组织与村庄治理的研究大多基于各自研究领域的理论延伸,鲜有研究村庄治理现代化与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改进的互动机制的成果,二者之间的理论逻辑有待进一步厘清。二是公共参与研究由关注其自身的科学性拓展至地方政府治理领域,这就为农民自组织参与村庄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三是农民自组织相关研究逐步由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向行政领域推进,使农民自组织不断完善,为村庄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组织基础和实践基础。四是村庄治理的研究理路如下:村庄治理资源配置合理化→村庄治理模式创新→村庄治理绩效提升→村庄治理目标实现。由此可见,沿着村庄治理研究理路进行可以推导出村庄治理现代化的蓝图,然而蓝图的实现则需要作为村庄治理的主体之一的农民自组织改进公共参与。综上所述,在村庄治理现代化的政策背景下,在公共参与理论、自组织理论和村庄治理理论的研究不断进步的前提下,研究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改进是相关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


[1]Stuart W.Shulman, David Schlosberg, Steve Zavestoski and David Courard-Haur,“Elec-tronic Rulemaking:A Public Participation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Vol.21, No.2,May 2003.

[2]L.Jones, K.Wells,“Strategies for Academic and Clinician Engagement in Community-Partici-patory Partnered Research”, JAMA, Vol.297, No.4, April 2007.

[3]Bethany Stich,Joseph H.Holland,“Using a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odel to Stre-amline and Enhance NEPA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cesses?”, Public Works Management & Policy, Vol.16, No.1,January, 2011.

[4]Sally Eden,“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Considering Scientific, Counter-Scientific and Nonscienti -Fic Contribution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Vol.5, No.1, July, 1996.

[5]Franz Foltz,“Five Arguments for Increas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Making Science Policy?”, 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Vol.19, No.2, April, 1999.

[6]Priya Kurian,Jeanette Wright,“Science, Governance,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Making on Genetic Modification in Aotearoa/New Zealand”,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Vol.21, No.4, May, 1,2012.

[7]Susan Rose-Ackerman,“From Elections to Democracy in Central Europe: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East European Politics and Societies,Vol.21, No.1, January, 2007.

[8]Caroline Mullen, David Hughes, Peter Vincent-Jones,“The Democratic Potential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Healthcare Governance in England”, Social & Legal Studies, Vol.20, No.1, January, 2011.

[9]Paul Burton,“Conceptu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in Measuring the Benefi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Evaluation, Vol.15, No.3, March 2009.

[10]Mhairi Aitken,“E-Planning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ddressing or Aggravating the Challen-ge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lanning Research, Vol.3,No.2, April, 2014.

[11]Nabatchi, Tina and Lisa Blomgren Amsler,“Direct Public Engagement in Local Government”,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44, No.4, April, 2014.

[12]杨嵘均:《论农民自组织动力源的现代转型及其对乡村治理的结构优化》,《学术研究》2014年第5期。

[13]罗家德、李智超:《乡村社区自组织治理的信任机制初探——以一个村民经济合作组织为例》,《管理世界》2012年第10期。

[14]黄增付:《农民合作社村庄整合的实践与反思——基于闽赣浙湘豫土地股份合作社案例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7期。

[15]卢福营:《论村民自治运作中的公共参与》,《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张晓山:《简析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管理世界》2005年第5期。

[16]张晓山:《简析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管理世界》2005年第5期。

[17]游祥斌:《试论我国农村新型治理结构的重构》,《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期。

[18]唐建平、梅祖寿、刘明君:《健全组织:扩大村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参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9]汪杰贵:《我国农民自组织发展困境与出路》,《兰州学刊》2014年第6期。

[20]盛正德、邓继光:《提高农民自组织程度,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2期。

[21]胡泽勇:《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自组织的再生和发展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22]汪杰贵:《我国农民自组织发展困境与出路》,《兰州学刊》2014年第6期。

[23]于建嵘:《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4]徐勇:《农村微观组织再造与社区自我整合——湖北省杨林桥镇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5]罗家德:《自组织与国民素质》,《管理学家》(实践版)2012年第5期。

[26]张鸣:《传统乡村社会的民间组织及其政治能》,2007年6月9 日(http://www.caein.com/index.asp?xAction= xRead News&NewsID=24690)。

[27]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28]钱堂容:《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6年,第6页。

[29]李怀印:《晚清及民国时期华北村庄中的乡地制:以河北获鹿县为例》,《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30]胡海燕、霍小霞:《梁漱溟乡村组织思想对当代和谐农村建设的启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31]黄祖辉、Olof Bolin、徐旭初:《农民合作组织认识误区辨析》,《经济学家》2002年第3期。

[32]王勇:《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回顾与反思:1978—2008年》,《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3]罗必良:《村庄兼并:农村社区的组织制度的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实证分析之一》,《南方农村》1999年第2期。

[34]汪杰贵:《农民自组织演化和制度变迁——基于组织与制度关系视角的分析》,《理论月刊》2017年第2期。

[35]杨亚梅、杨雅如、申鹏:《国民政府时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供给失灵原因探析》,《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第8期。

[3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自组织的成长与约束》,《管理世界》1994年第6期。

[37]孔川、陈宁:《乡村农民组织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构建》,《宁波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38]任孟娥:《从自洽性分析新农村建设与农民自组织生长的关系》,《农村经济》2011年第9期。

[39]韩永廷:《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3期。

[40]阎占定:《嵌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及实践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41]张树峰、侯红霞:《村庄治理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42]侯红霞:《村庄治理资源配置情况的动态分析——以太原市三个城郊村庄为例》,《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11期。

[43]谢小芹、简小鹰:《从“内向型治理”到“外向型治理”:资源变迁背景下的村庄治理——基于村庄主位视角的考察》,《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44]赵浴宇:《村庄治理中的制度和资源——基于G村土地事件的分析》,《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5]罗兴佐:《论村庄治理资源——江西龙村村治过程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3期。

[46]汪锦军、丁丁:《乡村衰败与乡村社会治理资源的重构——基于浙江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整体性思考》,《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3期。

[47]徐勇:《由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转换——以若干个案为例兼析能人政治现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48]孔令刚、孙自铎:《乡村精英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五老会”参与乡村建设案例研究》,《江淮论坛》2013年第1期。

[49]纪晓岚、朱逸:《经营性治理:新集体化时代的村庄治理模式及其自在逻辑》,《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50]罗大蒙:《国家支持—社会协同—村委主导:民主合作体制的建构——我国村庄治理模式的选择》,《晋阳学刊》2013年第4期。

[51]赵泉民、井世洁:《合作经济组织嵌入与村庄治理结构重构——村社共治中合作社“有限主导型”治理模式剖析》,《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52]郎友兴、张品、肖可扬:《新乡贤与农村治理的有效性——基于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经验》,《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4期。

[53]郭正林:《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学理性案例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4]熊小青、朱昌彻:《试论农民政治冷漠与村庄治理改善》,《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5]谢治菊:《村民公共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影响之实证分析——来自江苏和贵州农村的调查》,《东南学术》2012年第5期。

[56]谢迪、吴春梅:《农民理性对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管理》2015年第3期。

[57]陈亚通:《走向善治的变迁:滕头村村庄治理三十年——以奉化市滕头村十七个村规民约为视角》,《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58]朱战辉:《民主化村级治理与村庄善治》,《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59]张莉、任中平:《村庄善治:一种新型民主合作体制的建立》,《阅江学刊》2009年第4期。

[60]孔晓娟、邹静琴、黄嘉琪:《“乡村信息化善治”:乡村治理的目标选择和路径分析——以广东农村信息化实践为例》,《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第15期。

[61]郑茂刚:《通过乡村善治构建和谐乡村》,《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