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纪要篇
【1】张铭清:两岸的新闻交流
【主讲人简介】张铭清:1981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学位。1981—1993年,《人民日报》记者、编辑,《人民日报》福建记者站首席记者、站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高级记者。1993年,历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主任助理,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顾问。组织撰写中国政府关于台湾问题两个白皮书《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1993)、《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问题》(2000),还有《中国台湾问题》(干部读本)(1995)、《台湾历史纲要》(1996)等重要文献。出版通讯、报告文学集《海峡潮》,言论集《海峡谈屑》等。2007年,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兼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新闻社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主要学术兼职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社会平台主任、首席专家,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南北呼应”:“厦大新闻学茶座”正式开张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学研究会,这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滥觞;1922年厦门大学成立新闻学部,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新闻学科。从历史上看,厦大和北大新闻教育‘南北呼应’的态势是够格的。卓南生教授在北京大学主持‘北大新闻学茶座’已经有5年的时间,前后近40期,做得非常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决定聘请卓老师这员大将坐镇厦大,创办厦大新闻研究所,主持‘厦大新闻学茶座’,形成‘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的格局,学校、学院和我本人,都非常支持。我相信,假以时日,这势必推动厦大新闻研究的发展。”
2014年7月13日上午9点30分,作为国台办的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教授,以新闻发言人惯有的语气和神态,在厦大新闻研究所成立仪式上作了简洁而有力的致辞。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北大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和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同窗会分别赠送了花篮,同窗会学员、厦大历史系助理教授李卫华还代表同窗会全体学员宣读了同窗会秘书长刘扬博士发来的祝贺信。
在嘉宾与师生的掌声之下,张铭清教授宣告厦门大学新闻研究所的成立和“厦大新闻学茶座”的开张,还敦聘卓南生教授为厦门大学客座教授,颁发了厦门大学新闻研究所的所长聘书。作为一个新加坡的报人、学者,卓南生简要地从地缘、文缘和业缘三个方面回顾了与厦门和厦门大学的渊源。他说:“我们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简称‘华中’)与厦门大学都是同一个校主——陈嘉庚先生,作为华中的学生,我们从小就耳闻和感召陈嘉庚先生的精神,所以对厦门、对厦大感到非常亲切。”他同时宣布曹立新副教授和毛章清助理教授为新闻研究所副所长。
“厦大新闻学茶座”正式开张之前,2014年5月卓南生教授分别在厦门马哥孛罗东方大酒店、厦门大学策划了三场新闻学茶座的“试验号”,分别由日本龙谷大学社会学研究院国际新闻研究方向的博士候选人吕艳宏主讲了《日本“大陆电影工作”在台湾考——以李香兰及其影片为中心》,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毛章清助理教授和与会者分享了《台湾总督府的华南新闻政策研究——以〈闽报〉为考察中心》,还有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日语系主任吴光辉教授谈了《钓鱼岛舆论宣传战略的破立之间》,场面轻松活泼,与会人士畅所欲言,观点自由碰撞,新闻学茶座似乎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两岸新闻交流的历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张铭清教授从社会变迁的大视野,为我们展示了两岸新闻交流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两岸都经历了隔海对骂——相互喊话——各说各话——交流对话四个阶段,与两岸关系的发展是同步的、契合的关系。”国际格局的改变、两岸社会的变迁和两岸关系的发展是两岸新闻交流的动力和源泉,“两岸的新闻交流,本身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向到双向、从个案到常态的过程,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同步。”
张铭清教授从个案突破着手,以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为依据,言简意赅、脉络清晰地梳理了两岸新闻交流的发展历程。1987年9月13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突破台湾当局的困难险阻,在大陆有关部门的协助和推动之下,终于踏上了北京的采访之路,这是两岸兵戎相见、对峙隔绝38年之久的历史性跨越。破冰之旅,当之无愧!1991年8月12日,为了采访关于台湾海峡渔民纠纷的“闽狮渔”事件,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记者郭伟锋成为1949年以来首次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预示着两岸新闻交流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张铭清教授谈笑风生,和与会者分享了一些有趣的重要的历史细节,从中可知,如果没有两岸政治气候的转变,没有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斡旋,没有北京方面的配合,仅仅只有《自立晚报》对当时台湾蒋经国先生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三不政策”的冲撞,李永得、徐璐根本就不可能登陆采访。所以两岸的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张铭清教授高度评价了两岸新闻交流在两岸交流中的角色和作用,认为“两岸的新闻交流是两岸交流中起步最早、影响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一个领域,为两岸交流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是,他还认为“当前两岸新闻交流还有需要改进的空间,一是两岸新闻交流的不平衡不对称;二是需要修改相关的新闻政策,提升新闻交流的水平和层次;三是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两岸新闻媒体对彼此的新闻报道、形象塑造还存在问题;四是两岸新闻媒体在资金、人才、节目资源和市场营销方面,值得彼此借鉴”。
茶座的出席者,对两岸新闻交流的主题兴致盎然,发言踊跃。除了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之外,还有厦大人文学院、外文学院和能源学院等老师,共有30余名齐聚会场,堪称跨学科的对话。《厦门晚报》前总编辑朱家麟博士等熟悉业界的资深报人、学者也出席了茶座。
在回应与会者提出的诸多质疑时,张铭清教授指出,两岸的有些事情,根本就不符合新闻报道的规律和新闻工作的要求。他还举例了一些他当年担任国台办新闻局局长时期,如何突破涉台新闻报道禁忌、从而让禁区变成常态的事例,认为“两岸的新闻交流就是要打破禁忌,勇于担当,不断地突破,不断地尝试,不能坐等政策的修正,因为实践往往走在政策的前面!”
(厦门大学新闻研究所 毛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