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需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是在国家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学术概念,其规划与建设对于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方式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创新和民族学相关学科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架构的实现途径之一。
第一,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是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创新,促进民族地区信息公平和数字融合的重要举措。公共信息资源是所有公共部门生产、采集、加工、组织的,进入公共领域、为公众开发利用的,反映和维护公共利益活动的信息集合及其他相关要素。[20]构成公共信息资源主体的是政府信息资源(除了政府自身运转所需要的那部分外),还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部门公开提供的、供公众无偿利用的信息资源。有所不同的是,我国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公共档案馆、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公共纪念馆、公共文化馆等机构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服务问题,需要考虑如何采集和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资源并为各类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的问题。目前,跨语言信息服务主要是通过人际中介方式,由专职或者兼职的翻译人员协助完成沟通交流。这种服务方式受到翻译人员知识水平和语言水平的影响很大,服务质量难以得到稳定和持续的保障,客观上需要对跨语言信息服务资源进行体系性规划,创造一个可以支撑多语言无障碍交流的信息环境,带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创新。与此同时,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也是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调节社会信息不平等问题的公益性职能,促进社会信息公平和数字包容的重要手段。信息公平(Information Equity)是信息社会建设的核心话题之一,旨在保障和促进信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尽可能的均匀分布,使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千差万别的各类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获取和使用公共信息资源的权利。信息公平问题在我国民族地区有着特殊的体现形式,由于绝大多数科学文化信息和社会生活信息的记录文字都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果少数民族群众没有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则无法直接读取和利用上述信息资源,从而在文化水平、思维能力和发展机遇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即出现了信息不平等问题。信息不平等问题的直接后果是社会成员在生存发展状态上的差别,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处在相对劣势的社会群体由于不能及时学习和吸收先进文化和知识,无法与外界进行较为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这个群体整体上游离在社会发展主流之外,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生活。上述问题如果与民族问题联系起来,则可能导致社会群体之间无法建立相互信任,社会开始走向分化甚至导致分裂问题的产生。因此,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作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资源跨语言传播的一种模式,将通过数字技术跨越语言障碍,将社会当中的各类成员群体连接为统一的整体,即数字融合(Digital Inclusion)。由此可见,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不仅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一项工作内容,而且是通过这项工作促进所在区域社会信息公平和各民族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问题。
第二,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是支持少数民族相关学科科研人员跨语言信息获取和交流,与相关群体之间的科研协作,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现实需要。民族学是研究民族历史、现状及其文化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其学科内涵极其丰富,涉及与民族相关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问题。与此同时,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学科也将少数民族或者民族地区的某类问题纳入其研究范畴,例如民族地区的地理学、生态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宗教学、艺术文学等,都和民族学有一定的交叉或边缘关系。无论研究主题是什么,从哪个视角展开研究,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研究过程中或多或少要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的阅读和理解,与少数民族人口之间的沟通交流等问题。因此,学习和掌握与研究领域相关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进行民族问题相关研究的基本功。然而,由于语言文字学习需要长期的过程,目前国内真正能够做到精通某一门或某几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者总体数量非常有限。在不能很好地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信息资源阅读的情况下,很多学者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采用此前学者在相关问题上已经做过研究、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本发表的成果,即“二手资料”。这种研究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确实也有助于加深对某些科学问题的理解,然而在研究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相关问题的时候,由于没有通读文献的全部内容,对于个别语句的理解难免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此外,即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当中有大量研究者需要的内容,由于不能进行检索和阅读,这些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被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果能够提供对应语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的跨语言阅读服务,则可以部分地解决语言文字差异给民族问题相关学科学术研究造成的障碍,提高学科的研究水平。另外,如果来自某少数民族的研究人员只掌握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而没有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其作为研究基础和依据的文献来源一定是非常有限的,大量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记录符号的文献信息资源被排除在外,研究的全面性、可靠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提供跨语言信息服务,使其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工具来阅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甚至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资源,则可以大幅提高其所做研究的水准。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当中渗透程度的加深,人们的学习和科研行为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学习活动、学术活动、社群生活、社会工作的边界不再清晰,而是基于网络交织成一体,科学研究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和社会性。由于民族相关研究的复杂性,在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时候,相关学科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可以为民族相关学科领域研究人员创建相互学习、交流和协作的平台,为科研人员构建学术共同体,支持其参与讨论和交流,共享思维和智慧。
第三,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民族事务作为国家公共事务与政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政治敏感性和广泛的社会涉及面。围绕民族事务的治理而形成的制度体系构成了国家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则是国家治理民族事务、处理民族问题绩效的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在民族事务治理方面的具体体现与贯彻落实,就是要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正是为了应对我国民族事务治理中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会议。会议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21]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语言文字差异性所带来的沟通交流障碍。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的工具,语言相通是人与人心灵相通的重要保障,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难以达成理解和形成认同。因此,国家要求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对于少数民族群众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就业和参与社会活动都有利。与此同时,国家提倡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也要争取会讲少数民族语言,以便在工作中增进与少数民族群众的情感,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真实想法,从而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推进。然而,由于语言文字学习的复杂性和时间周期等原因,迄今为止在我国民族地区还有部分少数民族人口不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而汉族干部也不会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在没有翻译人员帮助的情况下,上述的两个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会出现障碍。因此,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针对还没有掌握汉语文字的少数民族群众和没有掌握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汉族人口的实际困难,综合使用各类跨语言信息服务设施和方法,构建跨语言无障碍交流环境,满足他们的跨语言信息交流和共享需求,就成为新时期促进各民族人口交往、交流和交融的重要途径。
第四,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是构建多民族语言和谐社会生态,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实现形式的战略需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社会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反映在语言关系上,就是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汉语在客观上承担着族际共同语的角色,维系着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沟通和交流,体现了格局中“一体”的一面;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格局中“多元”的一面在历史上、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将与“一体”并存,这是由我国的社会文化条件所决定的,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多民族语言并存是我国民族地区语言关系的基本特征,构建多民族语言和谐社会生态,是涉及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社会和睦的大问题,不容忽视。语言和谐是指不同的语言在一个社会里能够和谐共处,协调有序,互补互利,既不相互排斥,也不发生冲突。例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主要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维系民族情感、参与地方行政等功能,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担族际交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推行国家政策等功能,两种语言文字相互补充、和谐共存。例如,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通过对基诺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研发现,基诺族双语使用已经形成了合理、有效的互补体系[22],基诺族在家庭和村寨主要使用基诺语;自治乡的政府和行政机构,汉语和基诺语根据需要转换使用;在学校教育中,除了学前教育和低年级使用基诺语外,都使用汉语。基诺人的男女老少,双语转换自如、和谐。双语转换使用,基本上满足了基诺族在现代化建设中对语言的需求。在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要交际工具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较大的使用空间和重要的使用价值,它肩负着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振兴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责任,在未来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从思想交流和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各少数民族人口还应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甚至为了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还需要学习外语。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想交流和开展工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工作的汉族人口也应该学习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双语还没有广泛普及或者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能力还不足以满足深层次思想交流的情况下,公共机构以公共服务的形式为各语种信息交流提供支持就成为一种现实需要。作为一项公共语言服务设施,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系统角度思考和规划多民族语言信息交流问题,除了在人口当中推行双语教育之外,还需要考虑信息资源本身的双语问题,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双语机器翻译和辅助阅读等问题,将为各族人口跨语言信息交流提供体系化的支持环境,使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同的各类人口的交流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有利于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