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卢盛江
郭丽书稿《唐代教育与文学》将出版,要我写序。
郭丽是我的博士生,书稿是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从她博士入学迄今,已有十一年了。
2009年,郭丽考上了我的博士生。初时没有特别的印象,漂亮、活泼、伶俐、口快而已。上课讨论发言,跟其他学生无大异。南开的学生,一般说来,都是不错的。
后来慢慢发现她能干。有事交给她办,总能很利索地做好。特别是第二年,2010年,我接下了承办唐代文学年会的任务。我没有任何职务,手下没有可支派的人,繁杂的会务全靠我的研究生。研究生们全力以赴,郭丽尤其显示出很强的办事能力。凡事只要轻轻一点,她就领会,立马井井有条办好,还能提前给你想着一些事。真是省心。当然,那次天津年会,她也给唐代文学学会诸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进入论文写作。她报来选题《唐代教育与文学》,我没有太惊讶。选题自然好,但好的选题要看你怎么写。我一般性地说了一些注意事项,但有一句话我没有说,这么大的选题,涉及多少问题,要看多少材料,她能驾驭吗?
接下来,就有些惊讶了。她抱着打印出来的厚厚两大本材料来找我。那是她搜集到的关于唐代教育与文学的原始材料,一一作了整理归类。做论文,搜集材料,深入材料,深入问题,是第一位的。我带了不少学生,做论文也都要搜集材料,但像郭丽这样不但搜集材料整理出来,而且打印出来,送到老师这里,却还没有过。这看得出她的认真。厚厚的两大本,打印出来的,当然只能是材料的一部分。这可以看出她在材料上下了多大的功夫。
毕业论文完成时我在台湾客座,没能参加答辩。这时惊讶的不是我,而是答辩委员。六十多万字,厚厚的一大本。一起答辩的有好几个博士生,唯郭丽身材纤弱。传有答辩委员说,这次参加答辩的学生中,身材最纤弱的是郭丽,但答辩论文最厚重最有分量的也是郭丽。
非常不巧,那一年停止评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郭丽的论文最终只获得了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但是,真正让我惊讶的不是论文本身。毕业时填报读博期间所发表的成果,她一下子填报了二十篇论文。这些论文,除个别的我做过指导,其他基本上是她独立选题,独立写成,并且直接投稿。要知道,博士生发表一篇论文有多难,有些博士生,拼了命,三年也发不了几篇,特别是发不了核心刊物。而郭丽一下子发了那么多,其中《文学遗产》一篇,其他核心刊物六篇,台湾刊物两篇。三年,完成六十多万字的博士论文,还发表了二十篇论文,我确实有点惊讶了。
当然,我深知她付出了多少。读博三年,她全身心扑在学问上。每天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天津市近在咫尺的景点她都没有去过,甚至连名字也生疏。有好几个假期包括寒假春节都没有回家,没有休息。她还只是一个娇弱的女孩子啊!
作为导师,有几个担心。学生基础不好,担心论文做不出来,毕不了业,送不出去。学生优秀的,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能帮他们提升一步,才能不能得到充分展示,特别是担心不能找到发挥他们才能的好平台。对郭丽,我就只有后一种担心。
我想让她留校,但是未果。幸亏学界朋友讲情义,惜才爱才。吴相洲教授为她联系了首都师范大学。进了北京,有这样一个好的学术平台,我才彻底放心了。
接下来,她在首都师范大学跟随吴相洲教授作乐府学研究。吴教授成立了乐府学会,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乐府诗集》整理与补编”。郭丽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七八年当中,她完成了《乐府续集》(宋辽金元卷)的编纂,三百多万字,将于今年出版。她承担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项目,四项北京市和其他省部级项目。她还发表了四十多篇论文,其中权威和核心刊物二十余篇。当然,还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她早已经是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了。她还是乐府学会和唐代文学学会的理事,负责《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的编辑、组稿、编稿。唐代文学学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每年要按规定准备相关材料,向教育部和民政部报送,郭丽到首都师范大学工作后,这个任务也落到了她身上。上级部门对材料的要求很细,政策不断变化。有时一份材料送一次,打回来,再送一次,再打回来,要反复送多次。这都是她的事。她的三百多万字的著作,那么多的项目和论文,就是在这之余的时间里完成的。
我看到她对学术的执着和热爱。这一做,又是八年。这是她又一个拼命做事的八年。把这些忙过之后,她才有时间回头来修订她的博士论文,联系出版。我也才得以重读八年前就完成了的这部著作。
选题当然重要。唐代文学的繁荣是大家所知道的,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大家也分析了很多。但有一点,唐代文学与当时教育的关系,大家似乎注意不多。事实上,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李商隐在国子监教太学生为文章,张简、曹宪为乡学教授《文选》,诗家夫子王昌龄教士子学诗,杜甫在家教儿诵《文选》,章八元、灵彻从严维学诗,韩愈教贾岛为文,贾岛又教庄南杰为诗,朱昼从孟郊学诗格,白居士诗为人们交口相授,徐凝教方干为诗,方干又教李频为诗,都是直接以文学教学的例子。至于郭丽著作中所论述的童蒙教育与童蒙诗,女性教育与女性文学活动,留学生教育和书院教育,更是值得注意的现象。从这一方面入手,确实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唐诗何以受《文选》影响那么深?应该与《文选》是唐代乡学家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唐代士子中得到广泛普及有重要关系。比如唐代文学流派的形成,也应该考虑作诗法私下传授的原因。唐代文学特别到了中晚唐,已逐渐显现它的地域性特点,文学的地域性,也应该可以从地域教育找到原因。
作者提出了很多问题,这当中有些是人们不太注意而又比较重要的。作者努力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清理。比如,注意到唐代教育资源社会化的问题。作者比较汉魏南北朝到唐代的教育情况,指出唐代虽以祖辈官爵确定子孙进入官学的资格,但也一定程度上允许庶民子弟入学,较之南朝门阀士族子弟独占朝廷官学教育资源,是一大进步,而州、县、乡、里均有学校,说明官学普及、教育受众范围扩大。比如,提出经学教育问题,分析初唐统一经学教育内容的努力,盛唐经学教育的新诉求,中晚唐官学中经学教育的衰落和私学中经学教育的发展。比如,考述唐代《蒙求》《太公家教》《兔园策府》等蒙书,考论《女孝经》《女论语》等女教书,一一清理相关材料,排比诸家之说,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著作的作者、作年、命名、卷数、性质与编纂特点、创作背景、传播流行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考察唐代童蒙教育的特点,特别是比较中原内地与敦煌地区童蒙教育的不同,考察唐代女性教育的内容,考察唐代留学生教育,考察书院教育。作者提出并清理了这些问题。
作者努力探讨教育相关的这些问题与文学的联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作者探讨唐代教育资源社会化背景下的文人受教育实况和由此导致的文人群体扩大,唐代经学教育对文人和文学的影响,考察中原儿童诗与敦煌学郎诗的异同及教育成因,考察女性教育下的女性诗歌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考察留学生教育下的留学生诗歌创作。作者还专章考察唐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发展,分析唐代文学教育兴起的原因,文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及这种文学教育在唐代文人创作中留下的印迹。又拈出唐代不同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分析其教育背景。这些丰富了我们对唐代教育与文学的认识。
作者在史料清理上下了不少功夫。对相关问题,作者尽可能将相关材料搜罗完备。比如为考察唐代教育资源社会化背景下的文人实况,作者从史传、笔记、诗文、小说、墓志碑刻中翻检出上百条文学家受教育的材料,对一百多位文学家接受教育的途径以及他们的出身、阶层,列表进行细致分析。为考察女教问题,一一搜集整理寡母教孤及寡母受教育情况。考述唐代各种蒙书和女教书,作者将所能找到的原始材料和各家之说一一论列。作者论述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在材料上下了很大功夫。作者善于利用已有成果,从中寻找问题和材料的线索,同时自己也深入到原始文献中搜集和整理史料,清理问题,展开论述。作者努力用一些新材料来说明问题。比如,注意到敦煌写本材料,利用这些材料,结合传统文献记载,说明唐代教育普及面扩大的问题和敦煌童蒙教育及诗歌创作问题。
选题宏大,体现了作者敢于驾驭宏观大局的胆量和勇气。应该说,值得注意的问题基本提出来了。作者对很多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作了可贵的尝试,不少问题很深入,有独立见解。但是,问题毕竟太多太大,而且很多问题难度极大,企望每一个问题都做得深入,这么多复杂的问题,企望一部著作完全解决,是不现实的。从事研究,当然要穷尽材料,但聪明而成熟的学者,一般不会过多地罗列材料,而是善于从材料中提出问题,并将材料融入问题,用问题统摄材料,通过分析和论述性的行文,自然地体现作者对材料和问题的掌握程度。这一点,随着学术上不断成熟,相信也是不难解决的。
我的学生对我都很好,郭丽是他们中的一个。作为导师,没能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一切只能靠他们自己。人生的路很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愿他们的路走得更好,学术的路和生活的路。
2020年2月28日于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