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国内外生态恢复的经验启示
生态恢复是以依靠自然力量为主、人为参与为辅,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工程,由于其投资小、收效大,因此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保障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内外生态恢复的丰富实践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 加强生态恢复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实验
生态恢复具有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为一体的特点,超出了单一学科、纯学术研究的范畴,生态恢复是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综合研究,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等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发达国家先行开展了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各类生态恢复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加以修正。综合多学科优势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恢复共同研究。
二 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与预防性相结合
加强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以及适当的管理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预防性原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策中提到了,这一原则尤其在国家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中都提到了。预防性原则在政府部门有关环境的协议中也提出了,即:“如果存在严重危害或者不可逆转的环境危害所造成的威胁,那么就不应当以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为由,推迟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环境发生退化。”澳大利亚矿业部门为了可持续性发展,也注重采取预防性原则,事先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环境发生退化,并在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展活动。
三 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规划,运用景观生态设计原理和恢复生态学原理,结合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并且尽最大可能变废为宝,促进生态系统顺向演进,达到稳定平衡,同时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多种产业,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 注重发展新的技术方法运用和推广
生态恢复要注重技术创新,进行实验时要注意科学数据的采集,才能作出有说服力的科学设计。例如,新的技术方法和数据采集发展在澳大利亚矿业部门高度重视。矿业部门在1996年开展了有关项目研究,发展新的技术方法。首先分析确定重建生态系统所需要的潜在生态过程是否会在所恢复的矿区出现。应用“生态系统功能分析”这种有效方法,矿业部门和政府先后采纳,以此作为澳大利亚矿业环境研究中心(ACMER)的矿业资助研究的一部分。澳大利亚根据对牧场生态系统20年的研究,对一系列因素进行了调查,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态系统达到自我可持续性和营养物质循环的程度。该方法目前已经得到推广,并且正在通过进一步的矿山现场试验来做出评价。按照植物品种选择和配比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选用适宜的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因地制宜,合理组合。生态恢复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进行技术经验的积累,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和谐的目标群落能否完整实现,不仅要考虑眼前出现的效果,更应注重后期持久效果。
五 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
政府部门组织决策,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管理规则和法律保障体系等,如在保证矿山生态系统进行有效恢复方面,德国、英国、美国及澳大利亚政府通过教育与鼓励的方式进行管理,并不是通过管理人员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相关部门在履行各自环保职能的同时相互协调和监督,使资源开发利用有序进行。为了保证这种管理的有效性,行业部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例,如澳大利亚矿业协会在1996年制定了“澳大利亚矿山环境管理规范”,并将有关生态系统保护问题纳入到其他法律条例中。
六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生态恢复进程
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推动生态恢复进程,在论证、规划和设计阶段,以及开发阶段都可以引进市场机制,并且制定相应的优惠经济政策,培育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做到“谁投资、谁得益”,给予投资者享有开发成果所有权或经营权,同时从法律法规上明确界定,否则,投资者的利益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投资者就会缺乏投资的积极性[44]。
[1]师尚礼:《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及浅评》,《草业科学》2004年第5期。
[2]艾晓燕、徐广军:《基于生态恢复与生态修复及其相关概念的分析》,《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年第3期。
[3]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5]朱丽:《关于生态恢复与生态修复的几点思考》,《阴山学刊》2007年第1期。
[6]宋法龙:《以基材—植被系统为基础的生态护坡技术研究》,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7]叶建军、许文年、王铁桥、周明涛等:《南方岩质坡地生态恢复探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第22(增1)期。
[8]杨永利:《滨海重盐渍荒漠地区生态重建技术模式及效果的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9]穆林林:《生态公路边坡生态恢复设计与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0]穆林林:《生态公路边坡生态恢复设计与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1]杨永利:《滨海重盐渍荒漠地区生态重建技术模式及效果的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2]叶建军、许文年、王铁桥、周明涛等:《南方岩漠化坡地生态恢复探讨》,《水电科技进展》2003年第2期。
[13]胡双双:《岩质边坡生态护坡基材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4]穆林林:《生态公路边坡生态恢复设计与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5]施大华、张强:《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科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16]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王煜倩:《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研究综述》,《太原科技》2009年第4期。
[18]胡聃:《生态恢复设计的理论分析》,《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赵晓英:《对中国生态恢复的几点思考》,《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1999年第10 (4)期。
[20]师尚礼:《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及浅评》,《草业科学》2004年第5期。
[21]李文朝:《富营养水体中常绿水生植被组建及净化效果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7年第17(1)期。
[22]彭少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恢复生态学》,《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第3期。
[23]包维楷、刘照光、刘庆等:《生态恢复重建研究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第23(1)期。
[24]卢剑波、王兆骞等:《南方红壤小流域生态系统综合开发利用的限制因子分析》,《自然资源》1995年第4期。
[25]师尚礼:《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及浅评》,《草业科学》2004年第21(5)期。
[26]章家恩、徐琪等:《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第10(1)期。
[27]任海、彭少麟等:《恢复生态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张经炜、姚清尹、李焕珊等:《华南坡地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9]李周:《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发展》,http://www.doc88.com/p-81160371023.html.
[30]李周、杨荣俊、李志萌:《产业生态化: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1]李周:《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发展》,http://www.doc88.com/p-81160371023.html.
[32]李周、杨荣俊、李志萌:《产业生态化: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3]李周:《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发展》,http://www.doc88.com/p-81160371023.html.
[34]刘兴土:《我国湿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3(1)期。
[35]魏远、顾红波等:《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研究进展》,《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年第4期。
[36]杨晓艳、姬长生、王秀丽:《我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矿业快报》2008年第10期。
[37]刘晓涛:《关于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上海水务》2001年第9期。
[38]李海英、顾尚义、吴志强:《矿山废弃土地复垦技术研究进展》,《矿业工程》2007年第5(2)期。
[39]杨晓艳、姬长生、王秀丽:《我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矿业快报》2008年第10期。
[40]徐曙光:《澳大利亚的矿山环境恢复技术与生态系统管理》,《国土资源情报》2003年2月15日。
[41]王永生、黄洁、李虹:《澳大利亚矿山环境治理管理、规范与启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年第11期。
[42]李洪远、马春等:《国外多途径生态恢复40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43]李洪远、马春等:《国外多途径生态恢复40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44]黄敬军、华建伟等:《废弃露采矿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为例》,《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年第1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