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国家生态功能分区及定位
2008年由国家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编制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公布并开始实施,它对于指导我国区域生态环境管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理和依据
(一)生态功能区划基本原理
生态功能区划是建立在生态系统原理上的地域单元的科学划分,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呢,《世界资源报告(2000—2001)》将生态系统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物体(生命体系)及其生物体生存的自然环境(生命支撑体系)所形成的群落”。如果说得更通俗一点,也可以这样表述:生物体(包括人类在内)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所组成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是一定地域范围的生态系统。例如,生活在林地上的人群所从事采集、打猎、伐木等生活和生产活动,进行物质交换和物质循环,那么这个地域单元就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如果这个人群生活在草原上,从事动物放牧等生活和生产活动,那么这个地域单元就是草原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区划就是生态系统功能分类和地域划分的一种形式,这种分类和地域划分,必须是相应地域范围完整的生态系统单元,在同一个生态系统单元,它所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然后将不同的生态系统单元分类和地域划分标注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图上。由此看来,生态功能区划所具有的特征是:
——在原理上是基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空间分异规律的利用。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差别,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质地形及各项自然资源的禀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并影响人类的社会活动,生态功能区划就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的。
——同一生态系统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具有相似性。一般说来,某一区域生态系统可以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但根据人们的价值选择,可以确定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功能以及起次要作用的辅助生态功能。例如,江西东江源区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应当是水源涵养型,是向广东珠三角地区和香港提供清洁的水资源,以保持东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除此之外还可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这是它的辅助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单元所表现出来的,如果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单元,那么它的生态服务功能也不能充分表现出来。
——生态系统的层次性体现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最明显地体现在流域生态系统的层次上,例如我国大江大河都形成了完整的大范围的生态系统,以长江流域为例,有18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构成一个完整的大范围的生态系统,长江又有许多支流,大的一级支流就有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等,它们也构成下一层次的生态系统单元,一级支流又分为二级三级支流,这样就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了自然区划的基础。一般说来,层次越高,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越具有多样性。
——区划单元的选择与区域管理目标的适应性。区划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的框架。例如东江源区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区划单元,在明确它作为水源涵养的主体功能以后,就必须建立一个与主体功能相适应的管理目标和政策体系。
(二)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
我国公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正是建立在对全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系统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后,确定不同地域生态系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它的主要依据是:
——对我国生态系统空间特征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主要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的数量、质量、分布、存在问题、开发利用方向等都作了全面分析研究,成为编制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性资料。
——对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科学评价。我国土地辽阔,各个区域的生态敏感性有很大差异,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对土壤侵蚀性敏感性强。华北内蒙古地区对沙漠化敏感性强,至今土地荒漠化问题虽然有所遏制,但没有完全停止。沿海土地的盐渍化敏感性强。贵州、广西等石灰岩地区的石漠化敏感性强。青藏高原土壤冻融侵蚀敏感性强。工业化城市的酸雨敏感性强。这些也是编制生态功能区划的重要依据。
——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和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经过专家们的分区分类评价后,认为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人居保障三大类功能。其中,生态调节功能又可分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节五个亚类;产品提供功能主要是指农产品、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提供功能;人居保障功能主要是指居住和城镇建设功能。[14]
——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生态区划提供了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先后完成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气候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农业区划、林业区划等,为后来的生态区划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生态区划在国外是1976年美国生态学家Bailey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美国生态区划图。加拿大也在稍后开展了生态区划工作,至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国家生态区划框架。
二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框架
按照我国的气候和地貌等自然条件,将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东部季风、西部干旱、青藏高原3个生态大区[15],然后根据《生态区划暂行规程》,将全国生态功能区分为3个等级[16]:
1.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将全国划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和人居保障3个生态功能一级区。
2.在生态功能一级区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划分为生态功能二级区。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节功能;产品提供功能包括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人居保障功能包括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大城市和重点城镇群9个二级区。
3.生态功能三级区是在二级区基础上,按照生态系统与生态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地形差异、土地利用组合来划分生态功能三级区。[17]
表2—2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体系表

资料来源:2008年国家环保部、中科院《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现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体系中三级区划个数、面积及占全国国土面积比重列表如下:
表2-3 全国陆地生态功能区类型统计表

表2-3 全国陆地生态功能区类型统计表续表

注:(1)本区划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面积合计为3.71万平方公里;(2)本表资料来源2008年国家环保部、中国科学院《全国生态功能区划》;(3)大都市群、重点城镇群面积是指城区面积,不包括市镇行政辖区。
三 生态功能区定位及生态保护方向
(一)水源涵养生态区
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山区、库区等,其中对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作用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大兴安岭、三江源、甘南、珠江源、东江源、淮河源、丹江口水库区等[18]。该区的主导功能定位为水源涵养,保持稳定的水量,并按国家要求确保水质达标,该区属限制开发区。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是该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主要生态保护方向是限制资源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毁林开荒、开垦草地、无序采矿等,加强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控制水源污染,确保水质和水量稳定。
(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的黄土高原区和南方山地丘陵红壤区,其中对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主要有太行山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丘陵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喀斯特地区等[19]。该区的主导功能定位为水土保持,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防止新的水土流失,该区属限制开发区。土壤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和沙漠化是该区主要生态问题。主要生态保护方向是全面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植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替代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和可再生能源,减少薪柴,保护森林。
(三)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的沙漠边缘的防护林带区,其中对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作用的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有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黑河中下游、塔里木河流域及环京津风沙原区等。该区的主导功能定位为防风固沙,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该区属于限制开发区,过度放牧、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的土壤荒漠化、沙尘暴等问题是该区的主要生态问题。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是严格控制过度放牧和水资源过度利用,控制引水工程,恢复植被,调整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退牧还草,保护沙区湿地。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主要分布在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林区和湿地区,其中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有:长白山山地、秦巴山地、浙闽赣交界山区、武陵山山地、南岭山地、海南岛中南部山地、西双版纳和藏东南山地热带雨林区、三江平原湿地、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东南沿海红树林等[20]。人口过快增加、城镇化开发过度、水、森林、草原开发利用过度、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是该区的主要生态问题。该区的主导功能定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外来物种侵入。该区属限制开发区,但其中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属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是加强对禁止开发区的自然保护,加强对动植物种的保护,对重大工程要实施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生态评价,加强动植物检验检疫,严控外来物种入侵。
(五)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主要分布于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湿地和湖泊,其中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洪水调蓄功能区有松嫩平原湿地、淮河中下游湖泊湿地、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湖泊湿地、洞庭湖、鄱阳湖、安徽省沿江湖泊湿地等[21]。该区的主导功能定位为洪水调蓄,属于禁止开发区,但经科学论证,国家立项批准的前提下,可以兴建有利于洪水调蓄的水利工程。该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由于水土流失的影响,湖泊泥沙淤积严重,湖泊容积缩小,一些中小湖泊甚至消失,调蓄能力下降。该区的生态保护主要方向是加强湖泊调蓄功能建设、实施退田还湖、严禁围湖造田、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保护上游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控制水体污染、保护水质。
(六)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
该区是指以提供粮食、棉花、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以及肉、蛋、奶、水产品等农产品为主。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盆地等集中连片的农业主产区,如前面指出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区。该区的生态功能定位是提供农产品,属于限制开发区。耕地占用问题突出、农田土壤肥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草原牧区退化严重是该区的主要生态问题。该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培养土地肥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扩大高产良田,增强抗灾能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牧区要合理核定载畜量,实现畜草平衡。
(七)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
该区是指以提供林产品为主的林区,主要是指速生丰产林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长白山、长江中下游丘陵山地、西南山地等速生丰产林集中地区。该区的生态功能定位是提供林业产品,属限制开发区。该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林业资源过量采伐,森林质量下降,林种和树种结构不合理。该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是加强速生丰产林建设和管理,科学合理采伐、实现采育平衡,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减轻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八)大都市群及重点城镇群生态环境保护
大都市群包括京津冀大都市群、珠三角大都市群和长三角大都市群,主要生态问题是城市无序扩张带来新的城市病,表现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优化该区人口分布、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形成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重点城镇群则是除上述三个大都市群以外的东、中、西部地区18个城市(镇)群。城市无序发展、城镇环境污染严重、环保设施滞后、城镇生态功能低下、人居环境欠佳是该区的主要生态问题。该区的发展和生态保护方向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建设,推进创建生态城市、森林城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区要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形成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新的战略空间。
表2—4 生态环境指标(EI)体系[22]

四 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分区原则[23],结合对江西省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生态环境特征基础上,研究生态资产分布,生态胁迫过程和生态敏感性,考虑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根据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程度进行划分的。全省生态功能区分三级划分,一级区为生态区,按全省地貌划分,突出江西地貌在全国宏观地貌格局中的地位,分五个生态区:
1.赣北平原湖泊生态区。地势低平坦荡,平原水域广阔;水土条件优越,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耕地面积比重较大,粮食和水产地位突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不平衡问题比较严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重点是加大各类污染综合防治,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在全省和全国的重要地位。
2.赣中丘陵盆地生态区。东西南三面环山,盆地谷地低平宽广,水土后备资源丰富,林地和耕地面积比重较大,主要农产品地位突出,农业综合开发潜力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重点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现有森林植被,加大中部低丘岗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周边山区生态功能保护建设。
3.赣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地处赣江上游,花岗岩与红岩面积较大;水土及生物资源丰富,钨和稀土矿产资源地位突出;水土流失相当突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要强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严防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着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循环经济[24];加强诸广岭东麓、九连山北麓、武夷山脉南段西麓和雩山山地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
4.赣西山地丘陵生态区。气候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森林、水力资源丰富,煤炭、铁矿资源地位突出,农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需要切实保护好森林植被,综合防治各类污染,强化水土流失预防和监督,加快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进程,加大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
5.赣东丘陵山地生态区。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降水充沛,森林资源比较丰富;风景名胜众多,北瓷中铜南橘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已有较好基础,但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必要切实保护好森林植被,综合防治各类污染,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严防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大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
二级区为生态亚区,按流域划分,全省划分16个生态亚区。三级区为生态功能区,按流域内不同地貌和生态功能划分,体现地貌和生态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全省分43个生态功能区,其中东江源等7个为国家级生态功能区,8个省级生态功能区。东江源生态功能区属赣南山地丘陵生态区,位于安远、寻乌、定南三县交界处,为东江源头地区,是香港和广东省东江沿岸水资源供水区。
表2—5 江西国家、省级重要生态功能区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