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螭首的形制特征演变
根据螭首使用位置的差异,我们可将其分为两大类:阶沿螭首和角螭首,结合出土地点与地层明确、时代和遗迹属性清晰的材料,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螭首形制特征演变的阶段性。[39]
从目前材料来看,螭首开始出现于北魏洛阳时期,永宁寺出土遗物是目前所见更早的材料,这一时期螭首仅见阶沿螭首实例,形态方正古朴,与同时期的石门墩等在制作工艺上具有密切联系,在区分二者差异上要非常注意兽身衔接部分和吻下部微昂的特点。
北朝晚期螭首头部继续保持兽面形态,兽面较之前更为圆润,双颊鬃毛呈条带状,类似条带状鬃毛的雕塑方式在同时期佛教造像底座上的护法狮子和墓葬镇墓兽的身上亦可见到,不过鬃毛末端都与永宁寺螭首一样向上翻卷,而这一时期螭首鬃毛末端由向上翻卷演变为向下翻卷;角螭首开始出现兽首上唇向上扬起姿态,下颚刻有卷云状鬃毛。螭首兽身榫孔一般为圆形,位于兽身前段、近兽首处。
到唐初至五代十国时期,螭首吻部俯视呈长方形、兽面形态螭首继续使用,而吻部俯视呈三角形、近似于龙首形态螭首逐渐成为主流,兽首鬃毛开始出现多绺、条状、向脑后聚集和腮后半圆弧、线条状两种形态,兽首上唇上扬更为明显,并开始出现向内卷曲现象,兽嘴两侧开始出现更多獠牙。螭首兽身榫孔开始以方形为主,圆形仍有保留,一般位于兽首末端。
宋元时期螭首的最大形态变化是开始从流行青石质地演变为流行汉白玉质地,兽面形态螭首只在早期还有所保留,但逐渐为吻部俯视呈三角形、近似于龙首形态螭首所取代。兽首两颊和顶部开始出现涡状鬃毛,兽首上唇向上卷曲和兽嘴两侧獠牙更为明显,角螭首兽首两侧开始出现强壮的前肢。角螭首榫孔又回到兽身接近兽首位置,仅见长方形榫孔;阶沿螭首则直接在兽身前端雕凿出长方形凹槽,凹槽宽深与压栏石宽深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从螭首在中古时期形态特征的发展演变而言,邺城遗址目前所见螭首均应为东魏北齐时期遗物,铜雀台出土螭首与赵彭城北朝佛寺出土螭首,以及历年征集螭首之所以存在形态上的较大差异,其根源在于使用位置的区别,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曹魏时期已有螭首类遗物。角螭首从产生之初即保持张扬的形态,阶沿螭首则相对含蓄且体量略小,这样的特点从北朝产生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后,乃至明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