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传统电视媒体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和互联网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仅靠内容上的深耕与创新早已不再是电视节目制胜的唯一途径。如何运用更为先进的制作理念和技术设备来呈现出更多异彩纷呈的制作元素,让电视节目可以满足观众不断涌现的新需求,继而实现收视率和社会效益的大幅提振,这是摆在每一位电视行业从业人员面前严峻而尖锐的问题。
纵观当下荧屏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无论是省级卫视求新求变的季播节目,还是市级电视台日常播出的地方新闻,甚至在一些设备齐全、人员充裕的县级电视台,特色各异的自办栏目也是由多讯道模式制作完成的。由此可见,多讯道制作模式已然成为电视节目制作模式的主流,是业界与学界都不容忽视的,熟悉并熟练运用多讯道模式来制作各类节目,是新时代电视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无论是在国内各类平台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一线,还是高等院校广播电视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领域,多讯道节目制作的操作规范与学科建设都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仍旧缺乏相应的理论范式指导。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安排对多讯道制作模式的实践教学工作,并使学生所学能够为其今后的一线实务操作所用,这是当下很多高等院校电视制作相关专业亟须解决的困惑。
基于此,笔者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条分缕析、答疑解惑,为多讯道节目制作的实践教学提供可供参考的模式与范本。
一 对基础理论的讲授
要想全盘领会多讯道制作模式的实质,首先要掌握清楚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对其发展脉络的梳理、基础概念的界定、类型特征的划分、工种职能的明确和专业术语的规范等。本书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汇总与辨析,尽可能地使读者对多讯道制作模式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与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二 对业界变化的体现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更新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电视节目制作理念与技术层面最前沿的变革,都会直接有效地反映在节目内容的生产层面,多讯道制作模式亦是如此。因此,本书的写作秉持着“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宗旨,始终以业界动态为依据,力求实现与行业变化的深度对接。
三 对教学模式的规范
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制作要求和操作重点,在所属院校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的限制之下,并非所有类型的节目都适合在高校展开实训。因此,本书按照实训练习难易程度的梯度化设计思路,针对新闻节目、谈话节目、情景剧、综艺节目和电视晚会五种电视节目自身的特性,科学合理地建构起了各类型电视节目实践教学的具体模式与操作细则。
四 对典型案例的分析
本书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了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典型的学生案例,并由主创团队和授课教师对其作出分析点评。学生团队对实务操作的总结和所遇问题的反思,可为其他同学日后同类型项目的练习提供最直接的经验;授课教师对节目亮点的回顾和案例不足的剖析,也可为其他教师教学计划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多讯道制作模式的教授务必要建立在高校实践教学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能从高校实践教学的普遍实际出发,那么再前沿、再精美的课程模式设计也无法为教学所用。本书的写作源于笔者多年的高校专业教学实践和业界实务操作经验,无论是教学模式的设计,还是工种任务的划分,都是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尤其是笔者对照新一轮培养方案所作的调整,使本书能够更加贴近教学活动本身。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本实验性质的教材都不能被视作指导实践的万能手册,因为,现实情况常常是复杂且多变的。因此,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在具体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本书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创意以及变通的能力,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属于自己的宝贵经验。
本书还想与读者共勉的是,对多讯道制作技术的教授不应该单纯地停留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层面上,而且要从育人的高度、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从内涵式发展的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和科学精神,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落脚点。针对多讯道制作模式所进行的实践教学,只有与学生需求和成才规律相结合,与业界需求相契合,才能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效力,才可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张辉刚
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