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规律

在探究红色文化传承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还要根据高校建设现状及其特色,对高校红色文化传承的特殊规律进行探究。高校是进行红色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而高校学生能否自觉地将红色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如何进行红色教育、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同样也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高校既要对在校学生进行红色育人活动,同时还要实现高校资源共享,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

一 创新高校理论教育,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不是一件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项需要深入系统地进行探索和实践的长期工程,要充分认识到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要加强高校理论教育创新,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红色文化内化于作为时代新人的大学生群体之中。

(一)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主要动力

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的需要是其能否主动接受和认同红色文化理论内容、学习和贯彻红色精神、将红色基因铭记于心的原动力。可以说,红色文化传承效果如何,其根本在于能否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大学生会根据需要程度对红色文化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筛选,因此传承红色文化要适应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一方面,传承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现在个别大学生存在“轻理想,重利益”的思想,通过红色文化教育,让他们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坚定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传承红色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力和韧性。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自出生以来就深受家长、长辈的关爱,可以说是“在蜜罐里成长的一代”,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较为缺乏应对的办法,缺少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革命历程就是以弱胜强、以少打多的奋斗史,不论面对再大的艰难困苦,共产党人始终带领着人民坚定地走下去。大学生可以从红色教育中汲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还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传承红色文化实现了社会需要和大学生个人需要的有机统一,大学生的需要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根本动力。

(二)大学生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大学生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是指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对其理论内容等的接受、内化既是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主观能动活动,又受到诸如社会环境、自身局限性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具有受动性;在传承红色文化过程中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红色文化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上我国一直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大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红色文化传承是大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他们对于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载体等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因此传承红色文化必须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证红色文化传承的正确性和持续稳定性。另一方面,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因为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进行,接受教育的方式、教育者的水平等都是受动性的主要表现。因此,在传承红色文化过程中要统筹兼顾,为其做好前期准备,减少制约因素,同时积极从各方面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自觉传承红色文化的主动性。

二 探索高校实践规律,培养新时代红色传人

高校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培养红色传人的重要场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燃烧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而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高校要不断探索实践规律,培养传承红色文化的时代新人。

(一)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其培养红色传人的重要优势

高校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学科门类齐全,能够为红色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有效的学科支撑。中国高校严格遵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红色文化的理论概念、精神传播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许多高校依托对红色文化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优势学科,打造了专业特色,形成了红色文化研究与学科水平相互促进提高的良性循环,而高校中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相关学科也为红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红色文化的高水平成果又能够反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二是高校凝聚了众多科学研究人才,就目前高校招聘条件来看,绝大部分高校在聘用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时都要求至少博士研究生毕业,甚至一些高校还有更高的科研水平要求或留学经历要求,而对入职教师,高校也有着完备的能力提升体系,这就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研究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三是高校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和进行实践外化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追根溯源,许多高校本身就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对大学生进行校史教育就是在进行潜移默化的红色教育,同时“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文化节”“大学生社团”“寒暑期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都为开展红色教育提供了平台和载体,这些都是高校在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独特优势。

(二)高校学生的朋辈关系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

大学生年龄相当,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思想认识等方面具有普遍的一致性,因而高校在传承红色文化过程中还具有朋辈优势,能够通过朋辈关系传播红色文化元素,从而对大学生从生活、学习各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朋辈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具感染力,作为学生朋辈,他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其工作学习场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年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面临的困惑与不解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学生同辈之间沟通更为顺畅,也更容易相互理解,更容易敞开心扉,产生情感共鸣,相较于家长、老师等,他们更愿意向同龄人倾诉和宣泄生活的不畅、学习的不顺、情感的困惑和家庭的困难等,也更愿意接受同龄人的劝导、安慰,受到同龄人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朋辈群体拓宽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之上,但专业教师、辅导员的工作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不能时时刻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效果。而红色文化传承也不应局限于课堂,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来加深认识和实现外化的,教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一定能够及时发现,而引入朋辈群体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朝夕相处的了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增强了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 增强高校引领功能,体现社会价值

中国高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还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全社会传承红色文化良好氛围的形成,要共享理论教学资源,让普通民众提升自身理论修养;要培育高水平教育队伍和建设网络课程,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便利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一)共享高校红色理论教学资源

高校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理论和教育教学等资源,是进行红色文化相关研究的高地和重要的红色传人培养基地,它在相关学科支撑、凝聚学术团队、教学教育方法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要想使红色文化传承顺利进行,离不开高校在各方面的有力支撑。一是共享理论成果,让全社会享受到高校的理论研究红利。高校是进行红色文化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场所,有着多学科的支撑和人才的智力支持,对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红色精神的传播路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较为全面。通过共享理论研究成果,一方面进一步增加了红色文化的传承氛围,扩大了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从而有助于更加有效、更加有力、更加全面地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使人们在奋进新时代的热潮中激发红色基因,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共享人力资源,外派优秀师资,集结社会力量共同培养红色传人。高校教师是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过硬,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是进行红色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高校可以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红色教育培训,不仅将理论成果与社会共享,还能够将最新的教育方法与社会共享。三是注重网络课程建设,将红色文化相关课程上传到网络,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观看,形成红色文化教育“全空间”覆盖。

(二)建立一批高素质的教育队伍

高校在传承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教育过程中还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育队伍,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在传承红色文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在面向大学生群体时,主要应培养三支队伍。一是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教学技能突出的教师队伍,尤其是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一方面,要紧抓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课堂的作用,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创新授课方式方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发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专业课与其他基础课程的任课老师也要承担责任,牢牢把握课程的价值导向,防止不当言论的出现,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好“思政课程”。二是要培育一支责任心强与业务能力过硬的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面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作用,因此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要强化辅导员群体的专业能力,善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三是要强化政工人员的育人职能。高校是一个有机整体,大学生不仅要接触任课教师、辅导员,还会与政工人员产生交集,这就要求政工队伍加强自身素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以推动高校形成“三全”育人的格局。与此同时,还要选拔政治理论素养高、教育能力强的教师人员,通过校外干部培训、理论宣讲、带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面向社会大众开展红色理论宣传活动,以服务社会增强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三)形成社会合力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高校在共享红色研究理论成果和红色教学资源的同时,还要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力量广泛合作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共同体,以确保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实践性,为大学生学习、内化和实践外化红色文化搭建全过程的育人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面向社会推广,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红色传人、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等方面的引领功能,体现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首先,要与红色文化革命纪念场馆展开合作,纪念馆多是在历史革命遗迹的原址上修建的,能够直观、全面地展现革命风貌,通过对革命历史遗迹的参观学习,能够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信服力,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如何充分发挥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精神,克服极其艰苦的条件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从而感化当代大学生将这些精神带入实际生活中。其次,要充分利用外部研究资源,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尽管高校是红色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传播的重要场所,但也要与其他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展开交流合作。因为诸多高校关于红色文化传承都是基于其所具有的地域特色,例如陕西高校可能会重点研究延安精神,而江西高校更侧重于井冈山精神的研究,这就需要展开合作,推动红色文化传承研究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最后,还要发挥革命老兵、革命见证者等人力资源的作用,邀请他们来学校举办讲座、进行讲学,既能用真人、真情来感化大学生,同时在与教师、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还能激发师生的研究热情,拓宽师生的研究思路,丰富师生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就形成了纪念场馆、高校、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高校既吸收了社会资源,又发挥了智库作用,将其研究成果反馈给社会,在对在校学生实行教育的同时,面向全社会进行辐射。


[1] 王立洲、王景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建构高校崇高精神家园的路径》,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2页。

[2] 黄蓉生、丁玉峰:《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

[3]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