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构词法中的文言用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现代汉语构词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界定

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文言语法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同古代汉语一样,现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是不平衡的,使动用法的情况实际上要远远多于意动用法。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考察对象,逐一分析词条,统计其中使动和意动用法的存在情况,并对古代汉语句法上的使动、意动和现代汉语构词中的使动、意动进行比较,理顺古今发展。

一 使动用法与现代汉语构词

汉语一般的语序是 S—V—O,而使动用法是在使动成分后接宾语,语法形式上依然不改变S—V—O语序。为便于操作,语义上使动用法可以变换为以下两种结构形式:

结构一:S—使—O—V

结构二:(S)—O—V

能够进入这样转换形式的使动用法都是我们的考察对象,例如:

(1)于是梁王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战国策·齐策》)

这里的“虚”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就是“把……空出来”,所以可以表达为:

结构一:梁王使上位虚

结构二:(梁王)上位虚

现代汉语有许多新出现的词语,如美容、美甲等,也是这样的情况,可以转换为“使容美”或“容美”,“使甲美”或“甲美”,语义没有改变,但构词过程中,并没有“容美”或“使容美”这样的结构形成词语,而是选择了使动用法成词,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

使动用法中的使动成分是由不同的词临时转化而来的,本书按照词类将使动用法分为以下几类: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动用法中最为常见的,形容词接宾语不仅活用为动词,且有了使动含义,即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例如:

(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其心志,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3)阙秦以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4)诸侯恐惧,会盟而谋秦。(《过秦论》)

(5)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黔首。(《过秦论》)

(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例(2)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就是“使心志受苦”“使筋骨劳累”“使身体空乏”,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系列的词语,如安心、寒心、宽心、劳神、恼人等,这些表示身体或心理状态的形容词与表示身体或心理的名词性词素一起,组成了具有使动结构的词语。

汉语发展的双音化趋势让许多古汉语的单音节形容词增加了词素,形容词性也逐渐转为动词性,如例(3)至例(5)中的情况,“利晋”就是“使晋有利”,也可以说成是“利于晋”,“谋弱秦”就是“谋划使秦国变弱”,也可以是“谋划削弱秦国”,“愚黔首”是“使百姓愚昧”,也可以是“愚弄百姓”,这样的变化在现代汉语中不在少数,许多形容词也都同时带有动词词性。“绿江南岸”是“使江南岸绿”,相关用法再如宋代词人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与例(6)不同的是,使动词后添加了表示情态的助词“了”,这样的用法在宋代早已出现,发展至现代汉语,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使动用法,即刁晏斌(2001)所说的非典型性使动用法,即只为满足某种需要才出现的使动用法。应当承认的是,这是一种后起的使动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了”字有时可加,有时也可不加,如“红(了)脸”“红眼”“坏(了)事”等,有时也可插入其他成分,“拉下脸”等。这类使动词词汇性不是很强,在句子中的使用更加广泛,是句法中的使动,如:

(7)尽管那几个地市书记和他都很熟,有的关系还很不错,他还是当场红了脸。(《中国农民调查》)

(8)她抬起头来,惋惜地看看朱瑞芳,同情地说,“只是苦了你,你还年轻,你有守仁,可是你也让她压住了。她骑在你头上,今后的日子长哩,哪能过啊?”(《上海的早晨》)

2.动词的使动用法

通常情况下,动词所接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但使动用法不是这样,使动词后的宾语是动作的施事,也就是由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发生行为动作,这在上文已有例证,这里不做赘述。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下面分别说明。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不能接宾语,而当它在句子中带宾语时,就用作使动,如:

(9)夫弃城而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韩非子》)

(10)项伯杀人,臣之。(《史记·项羽本纪》)

(11)军到城下,顿牟之城崩者十丈余,襄子击金而退之。(王充《论衡》)

使动情况下能够接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汉语发展中,有的仍是不及物动词,如“败军”“亡国”中的“败”和“亡”,单独使用时,它们仍旧无法接宾语,另外还有的不及物动词慢慢发展成为及物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直接接宾语,如例(11)中的“退”本是不及物动词,是“后退”“下降”义,接宾语构成“退兵”“退敌”等,使动义产生,再引申出“离开”“除去”时,不及物性质减弱,逐渐能够接宾语,成为及物动词,有的多义动词情况比较复杂,什么时候是及物动词,什么词义下又是不及物动词不接宾语,都需要做具体的词源和词义考察,不能一概而论。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不仅有活血、亡国等双音词,还有闭月羞花、颠三倒四、流金铄石、倾城倾国等存留在四字格结构和成语中的不及物动词。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可以接宾语,有时也用如使动,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都是接宾语,及物动词使动与不及物动词使动在形式上没有区别,要想区分开,只能在意义上进行分析,例如:

(12)(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之,舍其半。(《左传·宣公二年》)

(13)左右以君贱之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例(12)中“食”是及物动词,若是按照普通及物动词的意义进行意义考察,就成了“赵盾吃了东西”,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食”的动作发生者并不是主语,而是施事宾语,主语赵盾让宾语灵辄做出吃东西的行为,就是“使他吃”或“给他吃”,例(13)也是一样,意思是左右的人给冯谖吃粗恶的食物。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全靠语境来分析,现代汉语中也有“斗鸡”一词,不是人与鸡相斗,而是人让鸡与鸡打斗作为观赏。再比如“斗牛”,当它指我国民间牛与牛相斗的习俗时,“斗”就是使动用法,若是指西班牙斗牛,众所周知,是人斗牛,便是无使动义的普通动词了。同样的还有发汗、发家、回师、迷人、饮马等,例句如下:

(14)努尔哈赤于明朝万历十四年春天,灭了浑河部,连得两城;回师赫拉阿图,消除了内部的叛逆龙敦之后,又率领军队五千人去攻打哲陈部的托漠河城。(李文澄《努尔哈赤》)

(15)延河,静静地流,它讲诉着十三年的光荣与辉煌,讲诉着群星灿烂,健儿聚合,也讲诉着河边饮马,走向全国……(1998年《人民日报》)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最为少见,可以看作名词先活用为动词,动词再接宾语发生使动,表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成为名词代表的人或事,例如:

(16)齐桓公合诸侯而异姓,今君为会而灭同姓。(《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17)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国”是名词用作使动词,“使……立国”的意思,这里指使异姓立国,“臣诸侯”是使诸侯称臣的意思。名词的使动用法本就稀少,现代汉语中更是难以寻找,可以想见,这种用法在语法发展过程中,已经被其他表达所取代。

二 意动用法与现代汉语构词

意动用法的结构形式与使动用法相同,都是S—V—O 的语序结构,语义上可变换为:

结构一:S—认为—O—V∕S—以—O—为—V

结构二:(S)—O—V

以《战国策》中的“左右以君贱之也”为例,“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于说“看不起他”,我们可以把它改换成:

结构一:君认为他贱∕君以他为贱

结构二:他贱

按照意动词的词类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有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即“认为宾语怎样”,例如:

(18)其食,其服,其居,其俗。(《老子·八十章》)

(19)敏而好学,不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20)吾妻之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一》)

形容词接宾语,这里并不是使动用法,而是意动用法,“美我”就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

名词同样可以用作意动,就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当作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例如:

(21)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2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鱼虾而麋鹿。(《赤壁赋》)

(2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鄙”是“边邑、边界”的意思,这里用作意动,即“把……当作边界”,“侣鱼虾”“友麋鹿”就是“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宾客其父”是“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这些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情况。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或名词直接接宾语的情况已经非常少了,只有“怪”“奇怪”“庆幸”等表示心理活动的形容词可以用作意动,例如:

(24)如果你到八十岁仍然活着,每人都会奇怪你还没死、还能走路、还能大声说话,有时头脑清楚,他们也觉得的非常奇怪。(《李敖对话录》)

(25)他们应该不会骂我,反而会庆幸他们中间当时有一位像您这么有远见的家长。(土一族《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例(24)中两个“奇怪”同时出现,前者接谓宾句,后者是普通的形容词,但显然,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使用后者。

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现在,人们表达内心想法和感受的词语越来越多,方式也越来越直白,意动用法似乎不能满足现代汉语的表达需要,它在构词法中的存留更是少之又少,《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由意动用法构成的词语几乎都是来源于古代汉语,如之如饴、草菅人命、今、不下问等。另外有一些表示内心感受和想法的形容词与有“认为”意义的动词性成分结合,成为表达态度的复合词,如轻视、重视等,但这并不是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作为文言的典型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清晰可见,总体来说,现代汉语构词中的使动用法要多于意动用法,这与古代汉语中的情况是一致的,但在发展变化之中,使动用法的使用情况更加复杂,使用数量也有所增加,并且能够构成新词,而意动用法刚好相反,发展至现代汉语,无论是在句法还是词法中,意动用法都很难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