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动词作状语
引言
吕叔湘(1979)认为:“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词都是同它挂钩的,被它吸住。”动词的类别、语法特征、句法功能都与句中的其他成分密切相关,是语法研究的重点。朱德熙(1985)提出:“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多功能’的,不像印欧语那样,一种词类只跟一种句法成分对应。”汉语缺少词形变化,一种词类可以对应多种句法功能,一种句法功能也可以由多种词类充当。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所以,汉语动词较灵活,在句中除了能作谓语外,在不改变自身词性的动词也可以作主语、宾语、状语……;作状语也不限于副词,形容词、名词、动词……也经常作状语。
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作状语虽不是动词的主要功能,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法现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动词作状语已被语法学界普遍认可。目前,语法学界对动词作状语研究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动词作状语是其兼类用法
一些学者认为动词作状语的功能极弱或是将作状语的动词处理成动副兼。胡明扬(1995)在分析动词的功能时说到动词作状语的问题,并列出动词作状语的频率为7.5%,胡先生认为这是将“助动词+动词”也算作了动词作状语,如果不算在内的话,动词作状语的可能性会很小,出现率也会大大降低,他将少数能作状语的动词处理成兼类词。郭锐(2002)在对动词和副词的区分时提出:“有些词有动词的一般用法,可以不带‘地’直接作状语。如:胜利、持续、轮流……由于数量极少,处理为动词兼副词,作状语时看作副词。还有一些动词可以带‘地’后作状语。如:担心、怀疑、巴结,状语位置上的‘V地’整体是副词性的,但其中的V仍是动词性的。”
二 肯定动词作状语的存在
(一)动词直接作状语
朱德熙(1982)在讲到其他词类以及某些词组转化成的副词性成分时,对动词转化为副词举了例子:“他同情地笑了笑。”可见朱德熙认可动词作状语的现象。黄伯荣、廖序东(1978)提道:“状语不是只由副词充当,少数名词、动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如:摸索前进。”邢福义(2002)指出:“非副词,不管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数量词,都有一部分可以充当状语。”吕冀平(2000)在讲动词的用途时也提到过:“在口语中少数动词可以不用结构助词作状语:注意看、留神听。”
(二)动词后要加上其他成分才能作状语
洪心衡(1963)从古代汉语中动词作状语的活用现象出发,分析现代汉语中动词作状语的现象,并对前动与后动的形式进行描述分析,分为加结构助词“地”、直接作状语、加结构助词“着”三种形式。王政红(1989)在承认动词作状语是普遍现象的基础上,将动词作状语现象分为三种结构:单个动词直接修饰动词、单个动词带“地”修饰动词、联合两个动词带“地”或不带“地”修饰动词。邢福义(1991)提出动词作状语的前动与后动之间要有结构助词“地”的连接。沈家煊(1999)提出少数动词作状语是有条件限制的:单音动词作状语要加标志“着”,双音动词和重叠式后要加“着”或“地”。如:顺着走、搭着卖。吕冀平(2000)指出:“书面语言里还有少部分动词可以作状语,但这样用的动词必须带结构助词‘地’才能使用。如:她警戒地咽住笑声。”齐沪扬(2000)认为一些动词作状语时有一定的限制,作状语时要加上“着”,用“不V”形式构成的动词一般要加“地”,如:不停地走路。
(三)动词作状语与连谓结构
郑崇仁(1991)从前后动词成分之间的结构地位和语义关系出发,将连动式和动词作状语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把关系表示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方式的结构从连动式中分离出来。孙德金(1997)对动词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将状中结构与连动式进行了明确区分。高增霞(2004)认为,动词作状语是从连动式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特殊现象。
(四)作状语动词语义分类
王政红(1989)对动词作状语结构状语动词与中心语动词的基本类型、结构特征、词汇特征和语义关系做了详细的描述。邢福义(1991)专门对动词作状语现象进行分类,将前动分成有度差意识性心理动词和无度差意识性心理动词两类,认为前动多表外露性行为的动词,并分析了前动和后动之间的搭配关系,以及动词作状语结构的扩展形式。赵金铭(1997)在介绍状语的分类时指出:“一部分形容词、动词可充任描写性状语。”孙德金(1997)对动词作状语的数量表现、形式表现、语义特点、语义指向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描述,并首次将前动和后动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分为:方式+动作、状态+动作、过程+动作、时间+动作四种关系。
(五)状动结构词汇化
张国宪(1989)在分析动词的句法功能时说:“单音节动作动词一般不能以光杆的形式充当状语(只有‘偷、飞’等极少数‘V单’可以充当状语),但有弱化为词根的倾向。”范晓(1996)认为,对状中结构的“动+动”组合鉴别时可用扩展式。沈家煊(1999)指出:“单音动词直接修饰动词的结构都已词汇化,如‘转存、抢拍’。”齐沪扬(2000)的观点是:“动词充当状语的能力很弱,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具有这种能力,且大多数的‘状动+中动’组合已有一定的俗语性,形成比较固定的组合,这种组合更多时候是被作为词处理的,特别是‘单音节动词+单音节动词’的组合,如:抢答、坐视、转述、立等……”
前人对动词作状语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形式表现、语义类别、语法功能、语义关系、搭配规律的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是从句法角度对动词作状语现象进行分析,对构词法中的这种现象涉及甚少,只有孙德金(1997)在谈到动状结构在新词构造中的沿用时提道:“动词在古汉语中作状语是一种基本的句法结构类型,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造句还是构词,这一结构都仍然是一种‘活着’的构造形式。”本章将从构词法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现象进行论述,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69400个词条进行穷尽式搜索,并对其中动词词条的构词结构进行逐个分析,筛选出“动+动”组合近6000个,得到“状动+中动”结构词语769个,以不同语义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