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讲论语:先进(精装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闻斯行诸: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学习和行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段话中,出现了一个词“退之”,韩愈字退之,就出自这里。

这一段,孔子回答两个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给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答案。“因材施教”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子路问:“我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此处关于是什么道理,并没有说,可以泛指各种各样的事。

孔子说:“你家里还有父亲和哥哥,怎么能听了就去做呢?应该问问他们的建议和想法。”别人叫你拼命,你就出门去拼命,有没有想过家中父兄同意不同意。“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个人的父亲去世,三年不能改其道,现在父兄健在,怎么可以听到道理就行动呢?要先跟他们沟通。

冉有也找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我们猜想一下,在孔子的学生中,有段时间可能流行探讨学习力和行动力的关系,大家各执一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见解和学习方法。有一种学习方法是听了以后就去做,做完遇到困难,再回来想。另一种学习方法是听了以后先别做,等思虑周全以后再去做。这都是可以探讨的教育话题,可能长时间讨论都没有统一思想,便向孔子求教。

当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说:“听到道理要赶紧去做,付诸行动。”

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名赤,了解到这个事情,就有点不理解,便跟孔子说:“子路问的时候,你说有父兄在,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冉有来问,你说觉得有道理就去做。我很疑惑,所以大胆地请教老师,到底‘闻斯行诸’该怎么做?”

孔子给他解释,冉有想得过多而可能行事比较保守,做事缺乏决断,这种总是犹豫、退缩的人,需要给他加把劲,把他往前推。子路的胆子大,一个人顶两个人用,勇武、莽撞,他一天到晚惹的祸就不少了,得要让他冷静一点。

孔子面对两个人同样的提问,给出的答案完全不一样,这便是因材施教。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一点,就是被教育者的参与度问题。

所有的教育到最后能够有效果,一定是被教育者有了高度的参与,被教育者身上产生了应激,他自己加入了思考、加入了实践、加入了反思、加入了批判性思维。否则,即便有人把《论语》从头到尾全部背下、理解通透,但丝毫不用在自己身上,不做反思,也不做批判,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毫无益处。

我在“樊登读书”App上讲书,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每次讲完一本书之后,就有很多同学提问。有的提问让我很高兴,我就愿意回答,但有的提问,很明显就是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动脑子,把问题赶紧提出来,甚至还特意用挑衅、抨击的口气,如“你看,讲错了吧”“你这个不对吧”“你讲的矛盾了”。

比如讲销售的一本书《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里面讲到跟客户谈判的时候,永远不要先说价格,甚至客户忍不住问价格的时候,都要摁下不说,一定要等到最后差不多有把握的时候再说。

另一本讲销售的书《销售洗脑》,里面提到,客户进来看商品,你要让他知道价格。他如果没有做这个预算,可能就不要,如果有预算还愿意接着谈,成交率就很高。

很多人说,樊老师出错了,这前后讲的不一样。两本书的作者不一样,研究理论和侧重点也不同,讲的必然也不一样。这些我们都应该分享,每本书各有各的观点,全都呈现出来给读者自己思考。另外,其实只要稍微做一下思考,就能理解其中的不同。

《销售就是要玩转情商》针对的是大客户销售,讲的是To B的方法;《销售洗脑》讲的是To C的方法,研究的是对个人的销售。这两个行为的销售成本、销售周期、销售场景,投入的成本、资源,完全不一样,所以方法不一样也很正常。

学习者如果愿意动一下脑子,有一点参与度,认为有矛盾的时候,自己想想看,琢磨一下,收获会更大。要能够自己主动地解决矛盾,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就叫作被教育者的参与度。反过来,如果被教育者没有参与度,那么孔子说的所有话几乎都可以被看作错的,因为《论语》是“片面”的、语录式的、一言以蔽之的文字,总能被找出反例来。

核心在于,我们到底想学好还是想学坏。要想学坏,就往坏的方向想、往坏的方向用,把劲使在错误的方向上。但如果想学好,就要思考一下这句话对自己有什么用,如何让好的思想在自己身上起作用。

孔子讲“学而时习之”,学了以后要去用,要不断地打磨、不断地反思,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是学习和做事情的方法。所以当老师说出了一些东西,你觉得有矛盾、有些奇怪的时候,不排除老师有可能是说错了,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参与一下、思考一下、内化一下,也许就能悟出其中的奥妙。

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育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我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个故事有印象,这是《论语》中有关教育学的很棒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