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不忘初心,终成大器
《品牌观察》总编辑、中国品牌价值500强评审团主席 郑学勤
汽车后市场曾经是不起眼的行业,没有多少人关注。1992年,中国进口汽车数量激增,每年达到几十万辆,撬开了这个行业的天井盖。然而,庞大的汽修行业一直是由4S店垄断的天下。
1998年刚刚创立的华胜,充当起挑战权威的堂吉诃德,喊出要“打破4S店垄断,树立行业标杆”。当时,大家都认为她在痴人说梦。然而,20年后的今天,华胜不仅成功撼动了4S店的垄断地位,还在全面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输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现在,华胜在24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开出200多家店,从规模上成为行业领先者。
华胜凭什么做到的?
我认为,重要的一点是源于认真做事的态度,源于对一件事情较真、坚持到底。
例如,华胜的大数据研究发现,进店的汽车大部分是换油保养,它改用大桶装机油,同等品质下,降低20%的成本。将原厂件改为品牌件,又降低了20%的成本。这些成本降低进行叠加,为其赢得了充分的竞争优势。
这些事情事后谈起来,风轻云淡。但是,要打破行业规则、破除内外部重重阻力,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极大的勇气、魄力,乃至智慧。华胜顶住各种压力,坚持了下来,最后终于做成了。
华胜创始人周大军是个理工男,做事较真。一个企业的文化与创始人密不可分。在周总的带领下,华胜上下形成一种做事认真的文化。在与华胜打交道的过程中,就能够明显地感觉到。
这种认真,体现在对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体现在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信守承诺,更体现在对客户服务的专业、专注和专心。
做事认真的人,大家都喜欢与其交往、合作。因此,华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加盟华胜,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聚拢而来,当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户。
认真,一种真正的品质,它所带来的力量超乎所想!
我自己一直从事品牌故事的传播工作。华胜学习华为的管理,制定了《华胜基本法》,我也经常喜欢拿华为举例,华胜与华为,从事的是完全不同的行业,做的是完全不同的事。但两者所走的路,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华为陷入思科这样的跨国巨头层层包围的时候,华胜打破根深蒂固的4S店垄断格局,困难一点也不比华为小。
华胜能够在4S店林立的汽车后市场鹤立鸡群,其品牌密码几乎与华为一致——团队、技术、管理、文化。
以人为本,周大军与任正非的做法相同,都是用活了一批人。当然,华胜也面临过不会修理某款豪车的窘境,但他们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始终不变,他们对管理一丝不苟的态度从未放松,这些努力让华胜在行业巨头围剿之下,仍然稳步发展成为隐形冠军。
通过八字真经的反复修炼,这家本土企业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强有力的品牌竞争力,华胜的地盘和势力范围开始向外延伸。
华胜对品牌的镶嵌、揉合、整装,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必须避免走弯路而招致失败,周大军的做法是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斤两,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守规不越界。
知时知量,拿捏有度,知易行难。周大军和华胜用2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定位准确、方向正确,一步一个脚印,终成大器。
汽车后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万亿级别,是典型的“大市场、小品牌”格局。周大军旗帜鲜明地提出,将市场占有率提升到1%的份额,就是10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100亿元放到房地产等其他行业也许不是一个大数字,但在散乱的汽修行业,却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或许,华胜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无法企及华为,但是它散发出的独特光芒,值得行业内外更多人的尊重,获得更多人的掌声和致敬。
周总属于教师下海创业,做老师的人,特别注重文化。典型的例子是马云,在这个英语老师的管理下,阿里巴巴塑造了鲜明的企业文化。华胜的经营管理中,也有着鲜明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哲学,它们是华胜做事的准则和指南。可以说,华胜能够从众多汽修厂中脱颖而出,就是靠着一套自己的经营哲学。虽然经营哲学是虚的东西,一般企业顾不上,也看不起,但是,时间一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企业家,都有产业报国的情怀。周总也是如此。创业的初心,就是想“为行业做一点事”,中间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都没有动摇过。在各种诱惑与选择面前,初心是其内心的指引。早期,他亲自在一线修车,不顾身体,现在公司做大了,他仍然每天工作十来个小时,周末也不愿意休息。对于个人而言,他完全可以不用这么拼了,放手交给职业经理人,自己好好享受人生。但是,他却闲不下来。我想,这就是企业家精神吧!
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挖掘好故事,创作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无疑,华胜就是一个好故事,本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复盘和解读,让人身临其境,思有所得。相信本书一定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华胜,了解华胜,喜欢华胜。
经过20年的奋斗,华胜已经成为了行业领导品牌,下一步的目标是成为全国知名的消费者品牌。我想,在华胜人认真做事和远大梦想的指引下,华胜的品牌梦一定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