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出生到独立——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父母养育胜任力
人类的身体和心智成熟需要一个足够好的供养环境。
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中,人类在出生时是最脆弱的,需要整整一年时间才能在别人的时刻关注和帮助下开始独立行走。我们必须依靠亲密关系才能存活下来!
近些年来,心理学界的一个巨大发展是通过对婴儿的观察和研究,使人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和破译婴儿从出生开始是如何与父母进行身体对身体的交流的,能更深入地了解婴儿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是如何在与父母的相互镜映中慢慢形成的。孩子的心身发展离不开父母、离不开家庭。
个体的发展是有周期的。大部分人都会经历从出生到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孩子是生长发育中的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主题和任务,需要接受每个阶段的挑战,顺利过渡到下个阶段,生命的发展才能得以继续;同样,家庭的发展也是从一个周期向另外一个周期发展的;家庭就是生命,家庭变成怎样,生命就会变成怎样。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见到太多孩子以不同方式(包括问题、症状,甚至疾病)使发展停滞在某个阶段,也见证了个体发展受阻与其所在家庭及其父母关系的关联,因此,我一直想写一本这样的书。
基于自己主持的一个全国性学术大会的工作坊,我萌发了邀请几位在这个领域中辛勤耕耘的同道,一起沿着个体和家庭发展周期的主线共同探讨在孩子养育过程中父母的专项工作这一想法,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将这些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惠及更多的读者——专业人士、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孩子虽是个体,但非个人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生理基础。人的大脑的大部分神经细胞(神经元)在孕期中就已经形成,为了能发挥功能,神经元通过突触和树突彼此联系,从孕二月一直到出生后的最初两年,它们一直处于生长阶段。神经网络的连接过程由外界的刺激所激发和维持,个体主动的感觉和行为给此种神经元的连接提供基础,而对儿童感觉和动作的重复训练则会进一步巩固神经元的连接。在出生的第一年,大脑保持着高速发育的势头:一岁时,个体大脑的重量是成熟脑重量的50%,3岁时则可达到80%;在这一阶段若出现大脑的发育障碍,则神经元连接(突触)的数目会减少,直接导致个体必要的生化成熟过程减慢。
人出生后的最初两年对其整体人生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现代神经生理学及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大脑形成感觉的整合功能,形成口欲期的基本需求。例如,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着重于性驱力在发展中的作用;早期的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强调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则认为儿童的发展遵循固定不变的规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环境–学习理论更强调学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基本学习方式:第一种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第二种是通过对新异刺激的探索而学习,第三种是通过模仿成人而学习。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为生物体的个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重要影响,包括客体关系理论中个体与重要客体的关系、依恋理论中母婴关系的质量;而互动理论和系统理论则主张,问题并非来源于个体心理,而是存在于人与人的互动之中。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总是要从脉络中看待个体。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能够独立存在,人和事总是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互动的情境脉络中存在的。人的多数行为由环境引发,同时也反映了环境的状况,个体的行为是系统互动的结果。把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放到其成长的家庭和人际背景中,才能获得客观、全面并贴近实际的理解。人的所有行为都有沟通的特点:症状被认为是信息的转换、关系的解译;如果一个症状被视为交换的信息,那便表明,将信息公开就会解除用症状表达的需要;脱离了情境、互动和沟通,精神健康领域的行为表现或症状往往不能被正确解读,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解决系统问题的潜能和资源。
整体性、阶段性地呵护孩子的心灵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的动态发展与平衡
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家伊芙琳·杜瓦尔和鲁本·希尔将发展框架运用于家庭,将家庭发展划分为清晰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任务;后来,家庭治疗师贝蒂·卡特和麦妮卡·麦卡德里克深化了这一框架,加入代际视角,使“家庭发展周期”的概念更加完善,其临床价值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家庭在不同的特定阶段拥有普遍的规律,更在于提醒人们,在家庭发展周期发生转换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问题。在面对挑战(不管是环境的还是发展的)时,家庭如果不能改变结构以顺应这些改变,问题就可能出现;问题常常会被视为一个标志,标志着这个家庭在生命周期的转折关头出现了调整适应方面的问题。因此,当个体出现心理症状的时候,家庭生命周期概念让我们思考,或许家庭卡在了发展阶段的转折关头。
家庭发展分六个周期。
第一个周期是“独立成人期”。
这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家庭系统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由青年人离家开始。在该阶段,青年人需要成功地区分出自己与父母的不同,接纳自己在心理和经济上需要承担的责任,与原生家庭分离,发展亲密的朋辈关系,在情感与经济上取得独立。这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青年人“离家”。“离家”指的是既可以离开家庭独立地发展自己,又与家庭保持必要的联系,当在外部的世界里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也能够向家庭寻求必要的帮助。
大家都知道青年人长大了要离家,但是仅仅知道这一点还不够,因为家庭如果不够了解和重视青年人离家这个过程,就不会对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亲密程度的改变和因青年离家会导致的家庭功能故障有更多的关注。在临床上,我们见到过很多无法“离家”的青年人。太黏家的孩子和太受保护的孩子都较难面向外面的世界。但是,最困难的莫如家庭中父母之间长期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孩子卡在家庭的三角关系中,即使成功离家,情感上仍很难突破,甚至“千方百计”以“生病”的方式回到家中。例如,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之间长期存在沟通困难,他们会通过与孩子交流的方式避免夫妻间的直接冲突,而当这个青年人准备离开家的时候,家庭就会面临家庭结构的重大改变。如果父母没有能力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家庭组织及变化,家庭就会变得不稳定。能够让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使家庭变得稳定的方法就是青年人继续待在家里。青年人会发展一些问题让自己变得“失败”,从而无法离家求学或工作,这个“失败”的功能是让父母借此可以继续保持交流,这样他就有理由让父母持续留在他的身边,自然就很难发展出家庭之外的亲密关系;家庭组织也因此能够维持原有的运作方式,从而保持稳定,家庭的发展周期就会受阻。当年轻人自我成长分化的需求与牺牲自己维持家庭原有结构的需求相冲突时,“问题青年”就会产生。
研究表明,家庭组织在有人加入或离开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巨大的变化。离不开家的孩子都是对家庭忠诚的孩子;孩子离不开的家庭中大都有让他们放心不下的父母。一个青年人成功离家或者分化失败都是这个家庭重新调整运作的一部分,是一个新的家庭组织形成、新的沟通模式发展的过程。一个青年人成功离开家庭,不仅是个体的成功,也是整个家庭系统调整、分化的结果。
第二个周期是“新婚成家期”。
从原生家庭里分离出来的年轻人开始建立和投入新的系统(婚姻系统),由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两人学习独处和共处、权力分配、积累物质财富和情感资源、共享亲密和平常的感情;双方需要不断地磨合,学习适应和接纳彼此的不同,满足各自的需要,处理二人之间的分歧,达成新的双方互动模式;协调何时睡觉、吃饭、打扮,协调节日安排、花钱、看电视、与原生家庭的亲密度以及面对彼此的朋友等。
在社会再适应量表中,重要生活事件引发的应激反应强度(生活变化单元):结婚为50、离婚为73、夫妻分居为65、复婚为45。结婚是个关键的节点,婚前的协商和调适、文化习俗、观念差异都会体现在结婚的具体程序和过程中,很多小的“裂痕”往往会在后续的婚姻生活中酿成“鸿沟”。在临床中,我们常见到新娘因不了解新郎家的地方风俗而面临尴尬和失礼,也会见到没有满足新娘一个小小的要求而落下几十年婚姻中的遗憾,而双方原生家庭的过度介入导致婚姻解体的也不鲜见。
该阶段是一个磨合的过程,为建设一个能够共同生活的系统,两个来自不同原生家庭系统的人至少需要磨合七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双方仍然格格不入。有调查发现,导致夫妻激情泯灭的10件日常琐事分别为不追求时尚(4%)、花钱节俭(11%)、缺乏浪漫(8%)、个人卫生习惯(9%)、体重增加或缺乏锻炼(13%)、打鼾或睡觉时间不同(6%)、浴室习惯(4%)、加班(10%)、酗酒(7%)、过多或没有家庭亲戚间事务(9%)。一个长期陷入父母婚姻矛盾纷争之中、罹患抑郁症的中学生告诉我,她的父母结婚近20年,至今还在为烧一壶开水而争论不休:父亲主张想喝水的时候现烧,而母亲认为必须烧好开水倒入暖壶里备用。这显示出他们婚姻试卷中的第一道磨合题都没有完成。
婚姻的范畴十分广泛,重要的包括伴侣关系的质量、夫妻沟通的模式、彼此的吸引力和性生活、家庭的经济、家庭管理职能与责任等。来自生活中的种种不同,大到人生观、价值观,小到生活习惯中的小细节,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如果夫妻在相处的互动模式中没能发展出一定的相互妥协与矛盾解决之道,很多婚姻跳不出“七年之痒”的魔咒。如果夫妻双方或一方自以为是、强求对方一定要听从自己的,或者一定要将对方改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那就会成为婚姻中的“死结”。
婚姻要让双方都能在这份关系中得到理解、支持和安慰。和谐的婚姻关系需要用爱不断灌溉,包括尊重彼此的个性和差异,调整认知、需要、期待,改善环境,身体健康,调整其他因素;预判和处理好家庭中的重要生活事件,提高应变能力;巩固和维持支持系统;用合作的方式解决冲突:共同创造新的规则、各自退让一步,轮流坚持小我,保持长远意义上的平衡。在多元文化并存、社会变革激荡的当下,婚姻所承载的社会性以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结婚率下降、离婚率增高、离结比持续保持上升,婚姻和家庭的不稳定性增加,是我们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第三个周期是“养育新人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孩子的出生使家庭系统中增加了新成员,增加了养育孩子、财务支持及家务承担等方面的任务,原有的婚姻系统又要做出调整,以便给孩子留出空间,重组与延伸家庭的关系,包括接纳父母亲和祖父母亲的角色。
在重要生活事件对家庭的影响中,家庭中新成员出现的应激反应强度是39。这个时期的家庭以照顾年幼的孩子为首要任务。孩子的来临可能让夫妻享受新的小家庭生活,也可能让夫妻变得陌生;此时夫妻需要学会进一步的相互合作,共同养育孩子。家庭系统对新生命到来的态度决定了整个家庭的应对功效:如果一对夫妇很乐意成为父母,并且其工作没有太大的压力,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只会引起家庭系统扩展后的正常压力;如果养育孩子对家庭一员或者对配偶双方都是一种负累,而且这种负累无法得到解决,那么为人父母的角色转变于这对夫妻而言或许会引发更大的焦虑,即使没有任何突出的根本性的家庭问题,如孩子的脾性与父母的气质匹配不当等,孩子的存在也可能会潜在地消耗这个系统;如果孩子是在明显的社会动荡期间孕育,家庭还面临迁移、变化及文化适应等问题,那么出生的孩子就可能会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的麻烦儿童多与其出生“不被家庭期待”有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母婴之间的互动在孕期就已经开始,婴儿大脑发育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在母体中。
孕妇产褥期的状态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孕妇面临生育带来的身体健康受损及照顾孩子的辛苦劳累这双重压力,使其情感也出现更多新的需求,家庭关系不和谐导致的负性情感体验、养育孩子的诸多不确定性、需要的不被满足,家庭支持度不够、缺乏理解和照顾,习俗遵守上与家人形成的各种冲突,重男轻女观念的压力,以及工作和经济压力等,使母亲罹患产后抑郁症的情况多有发生。而研究表明,母亲的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和其他形式的慢性抑郁影响近10%的低龄儿童;婴儿则可以展现出难以安抚的哭泣、发育减缓、睡眠障碍等抑郁的症状。
原生家庭中的父母不得不参与年幼孩子的养育,这会使家庭的生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充满挑战。我曾有一个临床案例,其丈夫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失眠、发脾气。了解他们家庭的近况后得知,三胞胎孩子的降生使原来的夫妻二人世界突增到九人,双方的父母亲来了、雇用了两个保姆。突然而大幅度变化的转折阶段使小夫妻难当重负,焦虑也便成为一种应对方式。
第四个周期是“孩子成长期”。
这个周期的特点是家有青少年。他们围绕自主与独立的议题展开挑战,父母不再有绝对的权威,孩子转向同伴寻求支持和指导,反抗父母是常有的事情,而父母则面临中年危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发展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家庭需要调整亲子关系,增加家庭界线的灵活性,以便允许孩子独立。同时,家庭中的祖父母开始面临衰老,照顾老人的负担不断增加。进入中年的父母还需要面对中年时期的婚姻和职业发展,夫妻二人与上一代及下一代的关系都需要重新调整和商议。
青春期是孩子心理结构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孩子的发展有五项主要的任务:一是分离–个体化问题的再现,孩子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有朝向独立的推力(接近/回避父母),也面临着寻求更多的独立和仍旧依赖于家庭的内在冲突;二是认同的产生,不断增强的社会的、教育的和亲密的关系让个体形成认同模式(自我认同、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种族的、民族的、文化的及宗教的认同);三是亲密感的建立,开始发展家庭以外的亲密关系;四是身体意象的稳定,从早期的身体改变,到对身体完整性和吸引力的关心,再到自我身体感受的稳定,都对社会的、性的和人际的互动至关重要;五是认知能力和结构的成熟,在生物、心理及环境的连续和动态的相互作用下,青春期的心理组织过程被感觉、知觉和情感体验的模式、强度和性质影响,能够看到/理解另一个人的观点,认知成熟与青春期大脑成熟和心理发育平行发展。青春期的青少年特别想达到自主和自我认同,他们要经历很多错误的起步、徒劳无功的过程以及激素分泌增加的冲动,这些都是人格发展的自然过程。如果个体进入成年期时具有稳固的自尊,有能力建立亲密关系,能做到一致性沟通,能担负起责任,那么,该个体青春期发展的目的就达到了。
处在此家庭发展周期的父母需要发展出更多适应性的策略,使家庭的发展需要与孩子的发展同步。很多在青春期出现问题的孩子或个体,都与在此家庭发展周期中出现的调适不当、失衡、僵化及固着等有关。
第五个周期是“空巢期”。
家庭中的孩子长大后就要离开,如同长大的鸟儿纷纷离巢一般。通常,“空巢”对于长大的孩子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面临空巢家庭的父母需要一个适应和调节的过程。父母从照顾孩子的责任中解脱出来,接受有人离开、有人进入家庭系统的状况;与孩子建立成人对成人的关系;重新认识二元的婚姻系统,开始加强夫妻的婚姻关系;重组与公婆、岳父母及孙辈的代际界限关系。这个周期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孩子离家使夫妻一起养育孩子时被掩盖的婚姻危机重新浮出水面,婚姻问题变得更加尖锐;或者孩子离家使家庭生活变得空虚、无意义,从而让父母感到孤单和沮丧。高质量的夫妻关系可以帮助“空巢期”家庭的父母彼此慰藉、相互支持、搀扶度过;不和睦的夫妻关系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家庭生活也会显得风雨飘摇。而家庭动荡与变故会导致已经离家的孩子重返家庭、继续守护。我的一个来访家庭,夫妻长期不和,为了孩子,艰难地维系婚姻关系。夫妻俩暗下决心,等把孩子成功地送进大学就解除婚约。所以,在把孩子送上飞往海外的飞机后,夫妻二人转身便去了民政局。两个月后,儿子就因患抑郁症而回到了家中。
第六个周期是“夕阳晚景期”。
进入晚年生活,家庭成员需要面对退休、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丧失、自我认同转换、患病、祖父母去世等挑战,家庭成员需要接受辈分角色的改变,面对心理上的失落感,保持夫妻的功能和夫妻相互的兴趣:寻求家庭和社会新角色的选择,给中年一代更多的支持,给晚年的智慧和经验留出空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更年长的长辈,应对失去配偶、兄弟姐妹和其他同辈人的伤痛,对死亡做好准备。
家庭是一个与其所处的环境共同发展的动力系统,受到外部环境、文化、社群和其他系统的影响,所有这些外部事件都有其调控的规则,且随时发生变化;在家庭内部,家庭关系也受到家庭成员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改变的影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家庭始终处于波动的状态,家庭必须对来自外部或内部的波动和改变重新做出适应与调整。像所有生命的整体一样,家庭处在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中。从整体意义上讲,家庭有维持现状和不断进化两种功能,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改变可以增强系统的生存与适应能力,平衡可以为成员提供稳定与安全的居所;家庭具有弹性,则可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各种内外变化。
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让我们对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增加了两个理解:(1)家庭必须重组以顺应成员的成长和改变;(2)家庭中每一代的发展都会对一位成员或所有成员产生影响。
父母的专项工作
在养育孩子、陪孩子长大的进程中,父母专项工作的要领有以下几点:(1)父母要阶段性、一致性且持续地应对、处理亲子三角关系;(2) 父母要照顾自己的心理卫生;(3)父母要兼顾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4)父母要配合社会文化的变迁而适应亲子关系。
孩子是生长发育中的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主题和任务,在某一领域的成熟不代表在其他方面也已成熟,某一方面不成熟也并不代表其在所有方面都尚不成熟。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节律,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因此,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将其放到所处的环境中进行评估是关键。父母应理解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帮助孩子发展兴趣和长处,相信孩子潜能无限,做孩子发展的鼓励者、支持者和促进者。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基础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夫妻关系的继续和完成。夫妻双方将各自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和习惯带入婚姻关系中,这些价值观和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父母建立一个共同的系统,让孩子有一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并且愿意跟随父母;如果父母相爱,孩子就会感到安全和自由;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控制了另一方的价值观,孩子便会自动地与被控制的那一方联合起来;如果父母关系出现问题,孩子则会想办法分担父母的痛苦以表示关心,他们很难拒绝这个诱惑,甚至会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应对;如果父母一方被排除,孩子(如接受母亲对父亲的恨)会感到不完整和空虚,或者被恨意捆绑,跟父母纠缠不休;如果父母的情感需要在婚姻关系中无法得到满足,而要通过孩子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无意中视孩子为成年伙伴,孩子则在情感上必须成为照顾父母的角色,家庭的角色和功能被颠倒;原生家庭未解决的依恋,是孩子在今后成长路上发生关系冲突或困难的重要原因。
父母在处理亲子关系的同时要兼顾夫妻关系,为此,我们主张先做好夫妻,再做好父母。生活中亲子关系高于夫妻关系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人研究了父母及其婚姻对孩子的影响。研究报告指出,童年期父母关系有冲突的成年被试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更偏负性,且在亲密关系中出轨概率更高;学龄期儿童长期面对父母疏离者,对自我的肯定明显较低,在与他人建立关系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犹豫不决、不自信;由于婚姻冲突和工作压力而体验到更多焦虑的妈妈所养育的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退缩等不安全行为。影响和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孩子的核心安全情绪。父母的婚姻冲突是影响孩子核心安全情绪的最重要的因素。父母婚姻系统的冲突会导致亲子关系改变、父母教养方式改变,会影响孩子建立情绪安全,从而导致孩子人格、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心理异常。因此,关照自己的心理状况、呵护配偶的心理健康,是父母成功养育孩子的基石。
孩子与父母的发展议题不只涉及孩子发展的议题,父母也会面临发展阶段的挑战;在孩子的发展进程中,要改变的不仅是个体本身,还有其所处的环境;父母也要配合文化的变迁而适应和调整亲子关系模式,与时俱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人说,“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专业人员的工作重点则应放在: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探索形成僵局的原因;处理父母的危机,为孩子解脱和松绑;鼓励孩子自我分化(情绪和理智的分开、自我和他人的分开),专注于个人的正常发展,用发展表达对家庭的忠诚,用成长回报父母的养育;协助父母腾出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发展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家庭主要有两项基本功能:经济支持和保护易受伤害的成员。在面对各种压力、危机和变化的过程中,家庭、社会环境中的关键性保护因素(包括父母、照料者,或者其他具有支持性的成年人、家庭的结构、认同感或凝聚力等)是维系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人际关系是个体韧力的生命线。如名家所言:如果我们想正常生活,就需要常常在愉快、持久、充满爱心的关系中互动。
最后,为便于阅读,在无具体指代的情况下,本书对人称代词不再区分性别,统一使用“他”。
孟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