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读《红星照耀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感知作者的情怀

【思考】

当我们手捧这部作品,是否想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众多的记者中,为什么埃德加·斯诺能够冒着生命危险向世界报道真实的中国。

【点拨】

胡愈之先生曾特别感谢斯诺及其夫人:“无论如何,读过这一本书的人,都不能不承认作者和他夫人韦尔斯女士是真正的中国的朋友。假如没有热诚和丰富的同情,不能写出如此动人的报告文学,而对于这在艰苦的经历中斗争的中国民族,没有深刻的理解,也断不能有像本书作者那种奇异的收获。”

走近作者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斯诺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本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作品,首先在于他求索“真实”的欲望,在于他恪尽职守,对职业准则的遵循。胡愈之先生在“重译序”中详细记载了斯诺的生平及其与中国的源流。

埃德加·斯诺

斯诺1905年出生于美国的一个贫困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工人、印刷学徒,从事过新闻工作。1928年,他23岁,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到了上海,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他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9·18”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战线,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

斯诺见过宋庆龄和鲁迅,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后来他对萧乾讲,“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他庆幸自己能在上海结识鲁迅先生和宋庆龄女士,他是在他们的指引下认识中国的。

去苏区采访前

他说:“我在中国的七年中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他以为,“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他在“探寻红色中国”这一篇里指出:“相当一个时期以来,竟没有一个非共产党观察家能够有把握地、准确地,或是用亲身调查过的事实解答这些问题,这似乎是荒唐可笑的。”他要了解真实的中国红军,了解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他说:“在这些年的国共内战中,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牺牲了生命。为了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他心定而神往,坚定地说:“就是怀着这种冒险的心情,我出发了。”

《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

斯诺在“自序”中评价自己的作品:“这一本书出版之后,居然风行各国,与其说是由于这一本著作的风格和形式,倒不如说是由于这一本书的内容罢。”因为书中的故事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经历长时间的实地探访,斯诺头脑中的无数问题找到了答案。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那些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对话,都使作者窥知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所感使斯诺对中国红军的认识无比清晰,他以为中国革命的精神、革命的力量、革命的热情,不仅仅是中国的,更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所以,他要以真实的红军故事,要以真实的中国红色革命的精神与智慧,讲给中国人,讲给世界,传播中国革命的文化精髓,讲述中国革命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进一步了解斯诺,可翻阅本书“埃德加·斯诺生平大事记”。

胡愈之先生说:“在斯诺的一生,除了为欧美报刊写作通讯稿以外,他完成了十一本著作,其中极大部分是和中国问题有关的。”回顾斯诺这后半生对中国的关切,对中国国际关系的关切,我们再来读《红星照耀中国》,必将随其斐然文采而激情起伏。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闻名世界的作家、新闻记者,他对中国革命、对世界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要读懂他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国际主义情怀。

【探究】

1.结合以上“点拨”,在这部作品的两篇序中,标出解读作品、理解作者所需的信息。

2.如果回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你作为记者有机会采访斯诺及其夫人,你会采访哪些内容呢?试着拟一份采访提纲。

3.这部作品的最后有三篇“附录”。这三篇附录都是董乐山先生写的。董先生是这本著作重译本的主要翻译,他在附录中讲了关于斯诺的几个故事。阅读这三篇附录,说一说这几个故事使你对斯诺又有了哪些认识?

4.下面是根据本书整理的“斯诺赴陕甘宁苏区采访路线示意图”,借助它你可以了解作品的全貌。阅读中,你可以随时在图上记下作者所到之处所发生的事。

斯诺西行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