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OD概论
一、OD的溯源和含义
OD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传统的工业心理学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组织的复杂运作,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也很难解决组织面临的工业和生产问题。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向社会心理学者、商学院研究者寻求帮助,以求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组织,更好地提升组织运营和组织绩效。
这些关于个体和系统的咨询中包含了大量的实践知识,一方面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帮助大家更了解组织和团队是如何运作的,同时也将当时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推动了组织的发展。这就是OD诞生的背景。
OD这个术语究竟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已经无从知晓,较为明确的是下面两个事件:
1959年道格·麦克格雷戈和理查德·贝克哈德启动了通用磨坊公司整个公司的文化变革项目,被称为“自下而上的管理”。道格·麦克格雷戈和理查德·贝克哈德将从这个项目记录下来的论文题目定为《组织发展》,意指整个系统的改变。
同年,赫伯特·谢帕德和罗伯特·布莱克在埃索石油公司进行了一个名为“管理矩阵”的文化变革项目,数以百计的经理和主管参加了这个项目。他们将所做的工作称为“组织发展”,因为关注点在于系统整体的文化改变,目标是让组织健康发展。除道格·麦克格雷戈和理查德·贝克哈德外,“组织发展”的关键创始人还有罗恩·利比特、伦西斯·莱克特、克里斯·阿吉里斯、鲍勃·坦南勃姆等。
库尔特·勒温和埃德加·沙因为OD的发展提供了最核心的理论基础——行动研究理论、团队理论和变革理论。勒温也被评价为应用行为科学、行动研究和计划性变革之父。勒温和他的研究生们开创的一种小型、非结构化的团队实验式培训叫T-Group,参与者可以从他们自身的行为和团队的动态演化中进行学习。实验式的体验旨在让个体清晰地观察到人际动力是如何演化的,以及团体在个人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T-Group后来被引入企业中,在早期的企业应用中推动了系统化培训和领导力的发展,使其成为建立高效工作环境的关键介入手段。
埃德加·沙因是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在OD领域的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职业发展、团体过程咨询和组织文化。他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引领组织将无条件激励与组织的方式结合起来管理员工的职业架构。同时,他也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企业文化”的人。
可见,OD的诞生是集体的力量,是各大管理学家集众智的结果,也是各类理论的综合产物。初步统计了一下,关于OD的定义有50多种,而真正给OD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很难,只能以最初出现OD的原始需求来定义——OD是以组织健康和有效性为目的,集合行为科学、团队管理、过程系统管理和文化建设等的一种管理干预行为。
二、狭义与广义的OD
(一)狭义的OD
一般指业务OD,即借助系统思考、团体动力、人力资源、心理学等理论及工具,帮助团体厘清业务方向和目标,改善团队关系,激发个体活力,以及提升组织效率,达成业务目标。狭义的OD更多的是围绕着业务发展所做的工作。
(二)广义的OD
指伴随组织发展的生命周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改善业务,优化结构,提高能力,推动组织的业务(事)、系统(关系)、人才(人)健康发展,完成组织使命。
作为OD,需要从不同层面支持公司业务的发展,如愿景梳理与厘清、战略制定与落地、目标设定与推动。
1.愿景梳理与厘清
(1)愿景生成:核心管理者从个人愿景到共同愿景
公司在开始创业的时候,创始人一般会有一个个人梦想,这是背后的精神力量。但是只有将个人愿景转化为团队的共同愿景,才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动力,而这一般是通过愿景共创的方式来操作。
(2)愿景检验:中层管理者的对话
当高层管理者在谈论某些愿景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是同样充满了兴奋感?还是没感觉?如果中层管理者没感觉,觉得离自己很远,那么一线员工就会觉得离自己更远。这个时候就可能需要对这个愿景作出调整和梳理,直到中层管理者也对这个愿景充满兴奋感时,才可以开始第三步。
(3)愿景感召:用愿景吸引和点燃员工
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反复地给员工讲,这个企业未来要去哪里、要为社会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要让大家对这个愿景充满向往,呈现出一种被点燃的状态。
当愿景被梳理清楚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战略的制定与落地。因为愿景相对来讲比较感性,或者说它是偏向于内驱力的、非量化的;而战略则相对具体,它要考虑市场环境、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的现状等。这里面包含两个重要的动作,一个是战略的生成,另一个是战略的分解。
2.战略制定与落地
(1)战略生成:战略工作坊
可以通过战略工作坊的方式,帮助一个企业去梳理它的战略;业内也会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工具可以借鉴,比如波特五力模型、态势分析法(SWO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PEST)等。
(2)战略分解:分解到各个模块和团队
战略生成之后,需要对战略进行分解,可以通过战略分解工作坊的模式去做,以便于业务团队能够达成并执行相关战略。
比如,阿里巴巴内部经常采用“晒目标”的方法:在战略被分解之后,大家相互把目标晒出来,晒完目标之后,彼此对照,看看是否能够支撑整个战略的发展。
3.目标设定与推动
这是更细层面的推动,当目标分解到某个小的团队、某个人,就已经变成一个任务,当然也会有一些量化的指标。有的公司用KPI进行管理,这也是绩效管理的有力动作;有的公司为了达成目标则使用OKR的方式。就像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到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管理目标的实现”。
以上是OD在业务层面的一些很重要的模块,也是很多OD、HRD须承担的职责。因为很多小公司并没有细化出OD岗位,大公司一般会有专员来做。
但是,如果OD只是以团队为主导,围绕着人才发展开展工作,就可能遇到一些挑战。因为对一个企业来讲,业务的发展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OD的第二个模块是人才发展,也是很多LD、TD着力比较多的地方。
相对来讲,人才发展是一个成熟的领域,这里主要谈三点。
第一,人才盘点与管理。人才盘点到底“盘”什么?从发展的视角来看,OD主要盘点人才的过去、当下、未来。
在过去,公司的人才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在当下,人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手里有什么牌?我们还缺什么牌?在未来,基于业务的发展方向和愿景,还需要补充什么样的人才?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胜任力?这些都是需要去盘点的。
从层次的视角来看,OD要分别从公司、团队、个体的层面去盘点我们的人才是怎么样的。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如阿里巴巴内部经常提到的是以战养兵,就是在实战过程中来看我们的人才是否能够支撑业务的发展。
第二,领导力培养。当我们通过人才盘点,了解组织的人才结构、人才的胜任水平之后,就可以采取不同的培养手段。
很多公司会梳理胜任力模型,这也是OD的常见工作。再究其本质,还是TD的工作。
很多公司在做领导力培训时会出现如下一个现象:高层觉得管理者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但是,我们需要看本质。高速发展的公司,一般都是业务水平领先于管理水平。不过,因为管理场景的不同,很多公司的管理问题表现的形式并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先去梳理不同的管理场景、去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动作基于不同的管理动作,再去设计不同的培养体系和项目。
第三,培养业务骨干。业务骨干,包括一些高潜力的人员也同样需要发展。在个体层面,可以采用招募、培养、激励、保留,以及IDP(Indivadual Development Plan,个人发展计划)的方式。
组织发展(OD)工作者究竟应该做好哪些事?
第一,业务文化。业务文化主要包含组织文化的梳理与落地,很多公司觉得自己的文化落不了地。因为文化是“长”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所以公司的高层需要去培养文化的土壤。
随着公司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对文化进行升级与变革。
第二,组织系统。组织系统包括结构与流程的设计与优化。比如,通常情况下,大家谈的是金字塔结构和矩阵结构。
流程的设计与优化,跟公司的业务、行业、人员都会有很大的关系,这个需要根据公司的业务特征来梳理。
第三,组织机制。组织机制包括决策机制、沟通机制、奖惩机制等。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的决策与沟通机制,这是不同的企业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
文化、机制和系统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目的是促进业务和人的发展。
在一个组织中,OD是否有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能够帮助业务成功、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推动业务,话语权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沉淀下来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OD也能够掌握业务方向,提供更好的人才、提供更高效的组织形式,以推动整个组织朝着使命驱动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