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我们从先辈那儿继承了一种热切的渴望:寻找到统一的、能够解释一切现象的知识。
——[奥]埃尔温·薛定谔
对统计物理学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是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E.Schrdinger)曾忙里偷闲撰写过一本小册子,试图用统计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基本规律来通俗地阐述生命现象。这本名为《生命是什么》的小册子面世之后,不仅风靡生物学界,在物理学界也倍受欢迎。一个名叫沃森(J.Watson)的年轻人看到这本书之后,深受启发,并就此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1962年,沃森和克里克(F.Crick)在分析遗传物质DNA时发现了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本科普小册子也就此成为一部极负盛名的生物物理学专著,薛定谔也由此以一名物理学家的身份被誉为生物物理学的鼻祖。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则科学界的轶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颇具戏剧意味。其实,自古以来,中医先贤们也十分重视医学知识的传播,哪怕是对医学初学者也是如此。清代的陈修园就著有《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等普及性著作,把深奥的中医道理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和精心编排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其实,《黄帝内经》何尝不是一部经典的科普著作呀,黄帝作为一个医学爱好者的化身,与大医家岐伯通过精彩的对话,把深奥玄妙的生命智慧、医学之道变得那么的鲜活和富有启发性。从中,我至少得到了两点体会:一是无论对于从事哪一个学科的专业人士来说,生命科学都是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永恒主题。如果我们试图探求科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必然要将目光投向生命,并最终汇聚于人类这一承载宇宙间无穷奥秘的造物本身。二是知识的有效传播需要突破旧有的“正统”途径。如果只是由科学家们(常常是职业的)通过专门的科学杂志、专著、教科书以及大学里各种教育课程在本专业领域内进行传播,其交流往往只在有限的科学共同体内部进行,其结果将在科学与大众之间划下一条清晰的沟壑。
医学,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这一最需要大众集体参与的知识传播而言,目前最缺少的恰恰是科学传播的主客体同一性。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容与信息获取途径的极大丰富,我们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对于生命的认知和医学的实践,想要依靠个人或有限团体的力量去彻底掌握它,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是提供正确的方向以获取可靠的信息和材料,动员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一起尝试把各类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最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更大的群体乃至全社会形成共识。
这些“更多的人”,首先是从事医学教育的老师与医学生们,还有忙碌在医疗系统各个专业领域内的医生、护士们,既包括现代医学的,也包括传统医学的。因为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本身也有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新使命,这就需要做更多的普及工作,增进学科之间、行业内外的相互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1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医圣祠的讲话中无疑也为中医药的科学普及指明了方向。中西医的划分,着眼的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差异,而在以“呵护生命,维护健康”为目标的旅途上,我们都是同路人。不仅应当守望相助,更应该在汇聚中深化对彼此的认知与了解,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实现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互融合与创新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医学”。
这些“更多的人”还包括我们传播知识所面向的对象——大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现代医学模式正在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这一新模式的关键力量并不在于我们的医生,而在于唤醒大众的“健康自觉”,使每个人都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并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对医学的终身学习与实践之中。这一次的“唯爱伴我行,上海市住院医师科普月月讲”活动就是贯彻落实、落小、落细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全民健康的实际行动典范。在评选出的近百篇优秀案例中,既包括日常的疾病预防、养生保健,以及深入人心的中医“治未病”观念,也包括教群众如何“就医看病”,方便群众诊疗,提高医患协同效率,还包括传播医学科学精神,促进医患互信,共建和谐社会。凡此种种,无一不体现了“医者仁心,健康所系,生命至上,讲究实用”的理念宗旨。医学应当、也正在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医学与公众之间并不存在边界。我想,这应该是医学传播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让医学成为每个人的医学,让追求健康成为每个人的自觉。
一件事,如果你不去做,它可能有两个结果,而一旦你去做了,最后结果就只有一个,你的参与将会直接干预事件的结果。因此,“如何做”是最重要的问题。这是“薛定谔的猫”所给予我的启示。数天前的几乎同一时刻,袁隆平院士与吴孟超院士相继辞世,引发了全社会乃至世界范围的悼念与追思。这两位院士,一位一辈子躬耕田野,以“禾下乘凉”为梦想,为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殚精竭虑;一位治病救人78年,96岁高龄依旧坚持每周至少2台手术,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奋斗不息。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示范了如何做到“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生存”与“生命”,这也正是我们所有医学人肩负的职责与使命。“杏林春暖沐孤苦,黄叶扶疏育百花。”老一辈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看到了艰辛,更体会到了一种精神的伟大。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他多次强调,各级科协组织要进一步突出科普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让科普活动更多地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生产、走进生活。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支持科协、科研、教育等机构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为实现到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唯爱伴我行,上海市住院医师科普月月讲”公益活动在爱心企业、医学院校、各级医院,尤其是一大批医学界老前辈们的共同呵护下,成为医学教育“上海故事”里一个“明星”品牌。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持之以恒,未来更会为上海科创中心和“健康上海”建设征程增添一抹多彩亮色!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这是法国小说家爱弥尔·左拉的一句名言,医学科普的意义想必也在于此。
职责重大,使命光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谨以此共勉。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辞海》分科(中医卷)主编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