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笋茶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顾渚寻茶魂

第一节 步入顾渚访紫笋

一、共享紫笋茶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进单位工作20年了,1988年我被职工推选为总务科部门的工会主席,由此,参加学习开会的机会多了。从门诊桌上到开会时的会议桌上,我面前的一杯茶,总会吸引爱茶人的目光,他们常常问我,这是什么茶叶?看上去一朵朵的嫩芽,茶汤很清,赏心悦目,我回答:这是紫笋茶。同事们一脸茫然,说,从未听说过。于是我拿出紫笋茶与同事们分享,让他们尝尝紫笋茶,不知不觉中把紫笋茶推荐给了大家。

不久原工作单位的三产运输公司党支部书记俞从勋副经理找到我,问我能否带他们去长兴看看紫笋茶的产地,为职工买些品质好的高温劳保用茶。这时间大约在1994年,我国的茶叶已经开放经营,各地的茶叶已进入了上海,我想在林城镇集市上茶叶的量不多,听说长兴城里有个茶叶市场。当时,我想到了长兴雉城镇的许建军先生。

许建军先生原在国营单位任职,是长兴县紫砂厂的厂长,后来自己创业耐火材料的生产,当上了私企老板。联系许建军先生后,请他安排去水口乡的行程。从此,我才进入顾渚紫笋茶的核心产区,为我深入了解认知紫笋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近30年来,尤其在2000年以后,我有时去顾渚山。选购茶叶,他都会热情相助,为方便我去长途汽车站,还真诚邀请我住在他家里。这些年来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朋友,他也是我在紫笋茶和紫砂壶领域的引路和开拓人,我想这也是因紫笋茶结的缘分。

在与许建军先生约好时间后,运输公司的刘焕浩总经理和我等几个人开辆小车到长兴,并跟随许建军先生一起去水口乡顾渚村考察紫笋茶产地。

当时从长兴县城到水口顾渚村,只有一条狭窄的乡村小道,仅能通行中小型车辆。第一次进顾渚山,我就被这一片绿油油的世界所吸引,一进水口乡,道路两边树木成荫、竹林婆娑,空旷一点的地方是矮矮的茶树。麦苗、油菜等庄稼也是绿色葱茏,生机盎然。久居城市的我倍感新鲜兴奋,心情舒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大家都被这纯净自然的环境陶醉。因时间关系,我们一行没有进入深山茶园,看着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峰,面对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运输公司刘总经理说:这里山清水秀,没有污染,茶叶肯定好。于是当场决定就买这里的茶叶,紫笋茶以它独特优良的品质,深受职工们欢迎,大家都很喜欢喝紫笋茶了。

有一次,运输公司的一位司机朋友告诉我,这紫笋茶非常干净,他每次开车前用咖啡瓶泡紫笋茶,出车行驶一段时间后,车停下,咖啡瓶里的茶水也会停止晃动,茶水立刻清澈,但同样的情况泡其他的茶叶,茶水就变得浑浊,如淘米水一般,即使车停了一会,茶水也不会清亮。他们对紫笋茶品质的朴实评价引起了我的关注。多年后这一评价,我在长兴档案馆查阅有关紫笋茶资料时,得到了印证。据《长兴县志》(清·同治·卷十七)记载:“茶性最寒,而顾渚茶独温和,饮之宜人,厥名紫笋。他茶久置则有痕迹,唯此茶置久,清若始烹。”紫笋茶不同于其他茶且最大的优点,一是性温,喝了有益于健康;二是泡沏的茶汤清澈,即便时间久了也不会变色变浑(见图2-1)。

从1994年开始,每年的春茶上市时,运输公司俞副经理会请我一起去长兴,为他们公司选购劳保用茶。我也就请许建军先生先为我们联系预订茶叶,到了长兴后,我成了品茶师角色,从林城徐厂长那里学来的识茶知识也派上了用处。面对几大袋足有二三百斤的茶叶,我也是先看茶叶的整体外形、色泽,俯身深深地闻一下茶香,再每袋抽取一点,冲泡后品尝、闻香,喝一下茶的滋味,看看舒展的茶芽,茶汤是否清亮。此刻这紫笋茶的清香、甘爽、赏心悦目的汤色,展现出紫笋茶特有的品质,最后不忘捻几根干茶,看看是否成碎末,以鉴定此茶的干燥度。当时我是非专业评茶人员,所用的评茶技巧,也是品评、鉴定茶叶品质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平时选茶、喝茶时用心体会的经验积累,实际上也是一种感官品评茶叶的方式,为我以后学习专业评茶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在连续每年来长兴选购紫笋茶过程中,也慢慢地积累了对紫笋茶的了解。长兴的茶叶老板,很重视茶叶质量,也讲信用,经营公道,在运输公司十年左右采购茶叶中,没有发生过茶叶质量不好的问题,我也从茶老板那里学到了不少紫笋茶的知识。

图2-1 长兴县志(清·同治·卷十七)复印件

从我初到长兴林城识茶、学茶开始,进而到长兴茶市场,为三产公司选购茶叶历经十几年。从前仅仅是自己为了喝到钟爱的紫笋茶,往返于长兴上海,每年春茶上市之际,到长兴买上一年要喝的紫笋茶,纯粹是个人爱喝茶,跟做生意毫无关联。有人问我:“你当年从事医生职业,又是国企的中层管理人员,怎么会转到做茶叶生意方面去研究茶叶?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跨越,这个跨越的过程有点难以想象,你是如何做到这个跨越的呢?”

这位茶友问得很实在,放着好好的医生不做,单位的管理干部不做,转而去搞茶叶,确实令人费解。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上帝为你关上了门的同时又给你打开了一扇窗。似乎是赞美命运上帝封闭了你,而后又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给你出路。但我认为,这是忽悠人的安慰话,劝你服从、接受现实,等待命运上帝给你出路。实际上,当你被命运所赐跌入低谷,在门已关上的黑屋里,等不到也没有上帝来为你打开窗。这个出路之窗,必须靠自己去打开,才会有新的生活之路,否则,只能被闷在黑屋子里。

二、为紫笋茶乡做贡献

现在回忆这段跨越职业的习茶之路,确实是一杯浓重苦涩回味无穷的茶,跨越的时间看起来是很短,其实很多年前,已潜移默化地被紫笋茶感化。如果说前20年,结缘于林城的徐君祥厂长,是他让我喝到紫笋茶,那时是自己喜欢这紫笋茶,每年买点自己的口粮茶。而后20年的时间,确实是从喝茶转为卖茶的跨越,其中的甘苦也只有自己知道。所以说,这个跨越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身不由己。转折的时间节点,刚好分成前、后各20年,跨越的节点看上去很短暂,但仔细回忆一下,这前20年,正好是我走进长兴逐渐熟悉并爱上这片土地的过程,日久生情,加上这么多热心的朋友,长兴俨然成了我熟悉的故乡。我从长兴带回紫笋茶和其他土特产,也不忘回馈我的朋友们。我也常想到为长兴做些什么,值得记忆的两件事,是我此生中为第二故乡倾注的心血和感情。

(一)牵线搭桥引外资

在1993年,改革开放带动经济发展时,各地兴办了许多中外合资企业,当时的林城电炉厂也需要发展资金,扩大生产。长兴县政府也发文鼓励招商引资,以推动当地企业发展。那时候我有位在香港的朋友,刚好想在内地找合适的投资项目,我想到了林城电炉厂的徐君祥厂长,及时把这个信息告诉他,询问是否可行?徐厂长非常重视,马上向镇政府领导汇报,向上级相关部门请示申办中外合资的手续规定,并请我邀请香港的朋友来长兴考察洽谈合资事宜。当时,是徐君样和徐峰俩人代表长兴方面与投资方详细商榷办合资企业的方案细节,我也一起参加讨论,做好会议记录。镇政府的领导也多次参加商谈。

那时候没有高速公路,专程接我们的小吉普车,从上海到长兴的路程也得4~5小时,我每次都安排好港方客人的行程用车。在几个月的商谈时间里,也有好多个不眠之夜。数月后,项目合作方案成功达成,经双方一致同意,组建中外合资电炉厂,成立了长兴县首家中外合资企业——浙江湖州兴浩电炉制造有限公司(经营多年后转制),见图2-2,图2-3。

图2-2 洽谈中外合资事宜,左3为中外合资投资人徐国桢先生,左4为本人参加会谈中

我当时的心情,也随着中外合资项目的成功,感到激动。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确实辛苦,在合资企业举行开业仪式时,我也配合接待投资方面来的中外客人及上海热处理行业的专家、企业家,心里非常高兴,觉得是为自己的家乡在做事。

图2-3 长兴县首家中外合资企业——浙江湖州兴浩电炉制造有限公司

(二)物尽其用,爱心暖流长兴

2001年,我原来工作的国企停产搬迁,厂里大量的设备等物资要做处理,价值低的只当作垃圾处理。我当时在厂里留守还在上班,负责清理低值易耗品的工作,将一些稍值钱的空调、电脑等统一回收入库,而许多办公写字台。橱柜,还有厂校、厂政校上课用的课桌椅等无法处理,有的橱门被人撬开损坏,非常可惜,我看后十分心痛,心想这些物件都是可以使用的,如能捐给贫困地区学校用,哪怕让我自掏腰包买下,我也愿意的。厂领导同意了我的这一建议,并让我联系处理。我想到了长兴的农村学校,不知是否会需要?于是,打电话联系许建军,请他向长兴县教育委员会反映上海企业的这一信息。第二天,长兴教育委员会的一位领导和一位小学校长,专门坐了一辆普桑车来到我厂,了解并确认情况后,表示了感谢之意,也约定了如何将这些物件运输到长兴的具体时间。

在我向厂领导汇报事情经过,并表示:“物尽其用,这么好的课桌椅等被破坏,当柴烧实在太可惜了,我个人出钱,买下好用的桌椅,捐给长兴山里的学校。”厂长汪适和及厂工会主席蒋宏发听后一致同意支持我的这一做法。同时又说,不要你一个人出钱,我们俩也各出一份,表示支援山区学校的心意。

由于物件多,长兴方面说有一辆卡车来装运,我担心装不下,就去找运输公司刘焕浩经理,对他说,有一批桌椅要运到长兴,是捐送给长兴山里学校用的,请他帮忙。刘总一听非常支持,一口答应,派了一辆卡车,请熟悉长兴路线的施福生司机跟我一起先去送一部分桌椅。记得那天,午后出发,送到长兴县天平中学已快傍晚了。学校有几位领导和老师在等着,要留我们吃晚饭,我说:“晚上还有一大卡车需要装运,我们必须马上赶回厂里。”这样,我们谢绝了老师们的挽留,卸下桌椅后马上就返回上海。辛苦了施福生师傅,连续开车近10小时。晚上八九点钟(当时外地卡车限时入城),一辆超长平板大卡车来到厂里,我安排的十几位搬运工人协力将捐送的桌椅装上车,看着装满桌椅的卡车开出工厂,此时我的心里也舒坦了,这些桌椅可以发挥它们的作用了。几天后,长兴教育部门寄来了收条和感谢信,捐赠收条显示物品:单人桌108只、椅子84只、会议双人桌19只、会议双人椅17只、写字台9只、文具柜6只、小黑板4块(见图2-4)。

图2-4 长兴县教育委员会寄给我的收条及感谢信

(a)收据 (b)感谢信

三、职业转型

前20年的时间,也不单是买点茶叶,由于个人的性格,爱好结交朋友,我认为买茶叶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加上自己喜欢寻根问底的习惯,我从一座茶山到另一座茶山,去了解茶的生长环境及紫笋茶加工过程。在这期间我从茶友中形成了较广泛的人脉,为后20年的习茶之路做了铺垫,为我的职业转型打下了基础。

(一)以茶为媒开始新的职业生涯

2000年,因我工作的企业停产,我和大部分职工一样面临着下岗离厂。上级领导动员我带头下岗,自谋出路,为企业人员分流减轻压力。我原来是企业保健站的医生,兼政工管理工作,下岗后每月的生活费只有500元,面对市场经济和生活的压力,需要职业转型。厂运输公司刘焕浩总经理提醒我说:你懂茶叶方面的知识,又熟悉茶叶产地,可以在这方面转型发展的。为支持我,他将运输公司职工劳保用的茶叶直接向我购买。就这样开始,连着十多年,每年春茶上市时,刘总会找我订一些明前紫笋茶。所以说,刘总是第一位指点我走向茶叶经营的指路人。有几位原来一起工作的同事知道后,也纷纷请我为他们单位或公司代购茶叶,以助我增加紫笋茶的销售量。我明白他们是以最好的方式支持和帮助我。有位好朋友从经济上资助帮助我,只是要求我不告诉别人,真是润物无声、施恩不图报的高德,令人动容。十几年来,感恩之心深埋心中,鼓励我前行面对新的形势变化,感恩朋友们在我困难之际伸出了援助之手,也正是他们给我的帮助与支持,推我走上学习经营茶叶的行业。为了回报朋友们对我的信任,我必须更深入全面了解茶叶方面的知识,为能在茶叶行业里生存立足,我参加了上海市职业培训中心的茶叶审评班。学完了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茶叶审评师的课程。我全面正规地学习了茶叶的相关知识,比较系统专业地学习审评茶叶,从一个普通喝茶人成长为评茶师。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茶叶学会培训中心的张扬老师、黄立新老师,他俩是我初学茶叶审评班的带教老师,后来还有汪玲平、方振翔老师。以后在高级审评班上课期间,培训中心还请来国内茶界的专家作专题讲课,使我有幸较全面地学习了茶叶、茶文化方面的知识,重新认识了茶叶世界,提升了对茶叶的科学认知,扩大了视野。这为我以后的习茶之路、完成职业的跨越,起到了重要的夯实基础及推动作用(见图2-5)。

(二)步入茶叶评审行业

在培训中心学习茶叶审评的几年里,有专业老师的讲课,还有不少从事茶叶经营的同学,他们会带来各地的茶叶以及他们的实践经验,让我大开眼界。这段日子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和学习的收获。那时候我们一个学习小组的七八位同学,经常约在“紫笋苑”内喝茶,有紫笋茶,也有各人带来的茶叶,相互品茶,相互交流,在品茶中提高对各类茶的了解。

图2-5 我与张扬老师在上海市茶叶学会茶叶审评教室

在2005年,普洱茶的行情刚刚升温,那天我请了培训中心黄立新老师一起在“紫笋苑”喝茶,我拿出剩下不多的普洱茶,告诉他,这是1994年一位香港的朋友送给我的,也不知此茶算不算好茶,只是觉得很好喝的,所以请大家一起品尝。”黄老师让我们几个同学先仔细看看干茶说:“这真是难得的机缘,此茶是普洱生茶,约有几十年时间了,原来应该是饼茶,是店家开成散茶后卖给客人的,开得真好,是很正规的茶店,才做得这么好。”接着黄老师一边举起公道杯,让我们观察茶汤一边说:“好茶是可遇不可求,大家记住这汤色是透亮的,犹如XO红酒一般。”当黄老师知道我的这个茶叶已所剩不多时又对我说:“藏着吧,这种茶现在很稀少了。”

此次生动的小课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普洱茶。以前一直以为那包茶叶是熟普,黄老师的一番讲解,才知道生茶经多年转化后的茶汤与茶的滋味,更加深了对茶叶世界的探索之心。这促使我继续学习中级、高级审评课,直到在培训中心学完课程后,我们还是师生,当我碰到问题后,包括茶叶经营中的问题,都会向老师请教,老师也会及时解答。这么多年来,我与老师也成了好朋友,这是茶缘带来的福分。在培训中心学习期间,在何月瑛老师指导、推荐下,我参加了上海市茶叶学会,为传播茶文化知识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茶叶学会老师们的带领下,我完成了从医生、国企中层管理人员到习茶之路的跨越,真正进入了茶的行业,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了茶事之中。而贯穿这整个过程的主线是紫笋茶,因为紫笋茶,我爱上了喝茶;因为紫笋茶,我走进了长兴,寻寻觅觅深入紫笋茶的家乡;因为紫笋茶我得到了众多茶友的认可,得到了茶叶学会老师的认可,增加了学茶的动力,从而走向更多的茶山,接触更多的中国茶。

四、深探紫笋茶

脱离了企业的束缚,我有更多时间去长兴,除了完成客户订购的紫笋茶,有了更多的时间走访长兴的一些人文景观,使我更深入地了解长兴的历史文化。长兴的文化景观虽少,却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吸引我一一去探访,走一些交通不便的山路,徒步走走也非常高兴,收获很大。最多的是走进顾渚山区的许多山岕,探访山中的紫笋茶,进入古茶山后,经观察令我惊叹。这里竟是陆羽《茶经》中所述的茶树生长的环境,《茶经》一之源……其地,上者生(1),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这里的石,不是破烂的石头,古文意释是斑斓多姿的意思,站在几个古茶山的山岕里,可见山坡上、溪涧旁分布有大大小小的石块,形态各异,或形如卧牛,或小似玉兔。这些石块经过几千万年的风化,与沙土、山草、树叶等形成的腐殖质混合土壤,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最佳的有机土壤,茶树从石块边或缝隙中顽强地伸出枝丫,撑开一片自己的天地,枝叶茂盛,有的如伞盖一般遮盖着小块的石头;有的依靠巨石,斜伸出枝叶衬托着巨石。茶树以它独有发达的根系,深深地扎入石缝间的山土(见图2-6)。所以说顾渚山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王国,紫笋茶拥有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成就了紫笋茶独特的优良品质。

图2-6 在石缝中顽强生长的野茶树

经历了千万年的沧桑变化,顾渚山依旧在,茶树依旧在。走在古茶山的石阶小道,山溪边石块小坐歇脚,也许就是当年陆羽走过歇脚的地方。陆羽《茶经》中记载长兴的几个山岕。《茶经》八之出……浙西,以湖州上,湖州长城县(长兴县古时称长城县)顾渚山谷,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獳狮二坞,白茅山,悬脚岭……《茶经》中提到的山桑,獳狮二坞,现在已由长兴县政府树立石碑,为游人指点出处。在走进顾渚山20多年中,更多看到了紫笋茶生长环境,品尝了不同山岕里的紫笋茶,不同的茶香茶味,让我深深体会了一方水土养一方茶的道理。行走茶山小道,有的是石阶小路,有时无路可走,就攀扶竹子、树干翻山而行,站在高处可看到成片茶园,我最爱看的是长在竹林涧边石隙中的野生紫笋茶树,一丛丛或一棵棵的,在自然生态中生长,或高或矮,都让我感到有一种亲切感,仿佛看到了一位世外高人,不受约束羁绊自由自在,享受日月光华,雨露滋润,与山石为伴,林间微风吹过,茶树叶也晃动起枝叶好像欢迎我的到来。蓦然间,我想到:紫笋君!正是我几十年孜孜不倦追寻的相知良友啊!脑海里为紫笋茶的形象记下我的感想:披雾承露深山中,高岭叠嶂泉淙淙,阴林石育贡茶,紫笋冠于群芳众。

这是我对紫笋茶认知的一个升华,我视它为君子,是我40年来锲而不舍追寻紫笋茶的真味,所得到的感受。走入古茶山,仿佛到了它的家,又看到紫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