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创新的实现途径
创新的产生,要不断地进行学习积累、比对确认、反思问题,然后再学习积累、再比对确认、再反思问题,最终获得问题解答,实现创新超越。根据创新实现途径,可以把创新分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其中,知识创新属学科领域;技术创新属行业领域;制度创新属职业领域。
1.4.1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也叫理论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
知识创新对应的是人类的知识领域,不断解决了“Know-How”的问题,实现不断的新的知识积累。
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钱学森认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强调知识、技术和信息化的作用,特别强调知识集成、知识管理的作用。在知识社会环境下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以钱学森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协同互动入手,进一步分析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社会新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即面向知识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升级形态。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足够的知识创新必然会催生出科技层面和制度层面的重大创新突破。
1.4.2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也叫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是以创造新技术为目的的创新或基于创造出来的新技术的应用创新。创造一种新的3D打印技术就是创造新技术;而以现有的3D打印技术为基础开发一种新产品或新服务就是基于新技术的创新性应用。科技创新的这两层含义经常合二为一,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认识科技创新本质、特点和规律,是对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
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有密切关系,又有所区别。技术的创新可能带来但未必带来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可能需要但未必需要技术的创新。一般来说,运用同样的技术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生产同样的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产品创新侧重于商业和设计行为,具有成果的特征,因而具有更外在的表现;技术创新具有过程的特征,往往表现得更加内在。产品创新可能包含技术创新的成分,还可能包含商业创新和设计创新的成分。技术创新可能并不带来产品的改变,而仅仅带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优化作业过程从而减少资源浪费、能源消耗、人工耗费或者提高作业速度。另一方面,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以带来全新的产品,技术研发往往对应于产品或者着眼于产品创新;而新的产品构想,往往需要新的技术才能实现。
技术创新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种模式。
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技术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技术创新模式决定于技术能力,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最佳的创新效益,按照技术创新的自主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简单仿制、模仿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三种层次。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质上是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
科技创新一定要更重视应用层面的创新。整个科技创新中,技术突破与应用创新就像是一个“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社会进步。应用创新要求建立畅通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技术与产品研发提供最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信息,推动应用创新,并进一步提供技术进步的动力。同时,技术研发方通过以应用为核心,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培养产品设计能力、研发能力,逐步向产业上游发展,推动产业的更新换代,提升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目前科技创新体系还更多地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较少给予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制度设计对于技术发展、产品转化十分重要。当我们通过高新技术园区这种制度设计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很好地在制度层面上解决技术的应用、转化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的机制,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业的一线管理与服务方面缺乏动力。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有必要在应用创新层面通过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如应用创新园区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用户、需求的集聚,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以高新技术园区和应用创新园区等的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最终形成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的两轮驱动、并驾齐驱,通过“双螺旋结构”的互动全面推动技术创新。
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赶超就是技术的赶超。根据当前的情况,后发国家技术赶超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由贸易和技术引进为主,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加速自己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二阶段,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重,实施适度的贸易保护,国家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通过有选择的产业政策,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第三阶段,必须以技术的自主开发为主,面对的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国家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加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占领产业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将动态的比较优势与静态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兼顾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宏观平衡与微观效率,有效地配置资源,实现跨越式赶超。目前国内城市主要通过各类高新技术园区和开发区来完成国家的技术赶超工作,政府通过政策等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的集聚来孵化高新企业和高新技术。
1.4.3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也叫非科技创新,是指发生在企业或者社会内部的制度性的推陈出新。
制度是创新的前提,具有完善的企业制度、社会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有效进行,并进一步推动制度的创新。如果旧的落后的企业和社会管理制度不进行创新,就会成为严重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社会资源、社会财富,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良好的企业或者社会管理制度,其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创新型的主体——创新型政府。创新型政府会倡导形成创新型的社会制度、创新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我国目前科技创新存在和面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否以改革的精神拿出创新型的新思路、新举措,使得政府从经济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努力创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制定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执行好已出台的政策,激发各类企业特别是科技龙头企业的创新活力。
制度创新,是企业以及社会管理层面有所突破的重要表现!
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又是创新的前提和保证,是促进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所以,制度创新应该是创新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制度创新可以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创新的良好文化和制度环境。
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我国华为公司之所以在5G领域内的自主创新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跟华为公司在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和申请专利方面的高投入是分不开的,也跟深圳优越的创新制度环境是分不开的。也正是因为其科技体制、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在不断地创新,反过来调动了企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营造了有利于创新成果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革命、改革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制度创新啊!革命是一种彻底的制度创新,是改革的一种极端形式。通常改革需要对原有社会管理制度、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改革主要是改制度。根本性变革必然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最高形式,改革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制度创新的过程。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所做的制度创新,就是针对影响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努力建立一个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新型国家创新制度体系。
这个新制度体系要突出以人为本,要能够激励科技人才创新,要便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营造出一个包容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以支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地发展。新制度体系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目标,通过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充分发挥各创新参与者(政府、大学和科研院所、内资企业)在知识的创造、扩散、使用过程中的协调与协同,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产生创新性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且获得商业利益的能力。
近几年提出的“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和“中国制造”的差别就在这种产权制度创新上面。“中国创造”不可能必然性地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产生,因为“中国创造”的核心是制度创新。“中国创造”只有把简单的资本制度变成知识型的创新制度,才可以让传统的“中国制造”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