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蒙冤的“大哥”及其他
——《狂人日记》的偏颇与新文化的问题
一
去年是《狂人日记》发表一百年,今年又是五四运动一百年。于是五四和鲁迅又成了学术热点。这里且说说个人阅读《狂人日记》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和感想,聊为谈助吧。
“文革”后期我在家乡读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狂人日记》。那时适值“批林批孔”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老师对《狂人日记》的教学,自然与批孔老二、反儒家结合起来,强调了这篇课文的反孔反儒意义。那时我年纪还小,囫囵吞枣地接受,实在不能理解《狂人日记》的微言大义,尤其是对家族制度的激烈攻击,让我很纳闷——家当真坏到不可饶恕吗?
1978年上了大学,读的正是中文系,上现代文学课,鲁迅自然是大头,给我们讲现代文学的又是鲁迅研究专家支克坚先生。其时,新启蒙主义思潮崛起,支先生对鲁迅和《狂人日记》的解读,也很强调其反封建的思想启蒙意义。应该说,支先生对鲁迅其他小说的启蒙主义解说,我都很赞成,可是,他对《狂人日记》反封建意义之强调,虽然也只是把鲁迅的自我解说重复一遍,我却不大能够认同——不仅《狂人日记》对家族制度与仁义礼教的攻击,与我的大家庭生活经验不相容,且用“吃人”二字指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更让我觉得过甚其词、异常粗暴啊。可是,因为鲁迅是一个大人物,我只能“腹诽”却不能公开质疑他。
后来读硕士接着读博士,所学还是现代文学,而读书渐多,视野渐开,比较中西的历史与文学,终于明白:大名鼎鼎的《狂人日记》诚然是一篇文学史的名作,却还算不上一篇真正成熟的文学经典,其艺术上的写实与象征未能融合无间,其所表达的思想则显然有偏颇,而《狂人日记》的思想偏颇,其实也正典型地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人士的普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