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五絶 [1] (選三)
煙雨濛濛鷄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但令黄犢無人佩,布穀何勞也勸耕 [2] ?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3] 。
杖藜裹飯去悤悤,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4] 。
[1] 原共五首,選第二、三、四首。熙寧六年(一〇七三)春作。
[2] 但令二句:黄犢無人佩,即無人佩黄犢,無人佩刀之意。典出《漢書·循吏傳》:龔遂爲渤海太守,“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爲帶牛佩犢!’”《烏臺詩案》:“軾意言是時販私鹽者,多帶刀杖,故取前漢龔遂令人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爲帶牛佩犢!’意言但將鹽法寬平,令人不帶刀劍而買牛買犢,則自力耕,不勞勸督也。以譏諷朝廷鹽法太峻不便也。”按,蘇軾《上文侍中論榷鹽書》云:“軾在餘杭時,見兩浙之民,以犯鹽得罪者,一歲至萬七千人,而莫能止。姦民以兵仗護送,吏士不敢近者,常以數百人爲輩,特不爲他盜,故上下通知而不以聞耳。”可與此詩參證。
[3] 豈是二句:《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于斯也。’”極言《韶》樂之“盡美也,又盡善也”(《八佾》)。這裏是反話。《烏臺詩案》:“意(言)山中之人,饑貧無食,雖老猶自采筍蕨充饑。時鹽法峻急,僻遠之人無鹽食,動經數月;若古之聖人,則能聞《韶》忘味,山中小民,豈能食淡而樂乎?以譏諷鹽法太急也。”蘇軾《上文侍中論榷鹽書》云:“私販法重而官鹽貴,則民之貧而懦者,或不食鹽。往在浙中,見山谷之人,有數月食無鹽者。”其後知密州時所作《論河北京東盜賊狀》、知登州時所作《乞罷登萊榷鹽狀》等均及此問題。
[4] 一年句:强半,大半。《烏臺詩案》:“意言百姓雖得青苗錢,立便于城中浮費使却。又言鄉村之人,一年兩度夏秋税,又數度請納和預買錢,今此更添青苗、助役錢,因此莊家子弟,多在城中,不著次第,但學得城中語音而已。以譏諷朝廷新法青苗、助役不便。”蘇軾《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言青苗法流弊:“官吏無狀,于給散之際,必令酒務設鼓樂倡優或關扑賣酒牌子,農民至有徒手而歸者,但每散青苗,即酒課暴增,此臣所親見而爲流涕者也。”亦可參證。
【評箋】 紀批(卷九):“五首語多露骨,不爲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