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23年11月15日(《华伦斯坦》上演)

晚间我到剧院第一次看《华伦斯坦》上演。歌德没有夸大。印象很深刻,打动了我的内心深处。演员们大多数受过席勒和歌德亲身教导他们的影响,他们把剧中重要人物的整体摆在我眼前,同时使我想象到他们各自的个性,这是单靠阅读所不能办到的。因此这部剧本对我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效果,一整夜都在我脑子里盘旋。


[1] 原文每次谈话都没有标题。日期后面放在括弧里的标题是译者为读者方便起见新加的,以后仿此。

[2] 原文为拉丁文。

[3] 柯达(Johann Friedrich Cotta,1764—1832),耶拿的出版商,歌德和席勒的著作都先由他出版。

[4] 克涅伯尔(Ludwig von Knebel,1744—1834),早年也在魏玛宫廷任职,是和歌德有长久交谊的一位作家。

[5] 在以下几次晤谈中,歌德叫爱克曼在魏玛长住下来,替他搜编早年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些评论文。从此爱克曼就成了歌德的文艺学徒,同时也是他的私人秘书,帮助他编辑他的著作。

[6] 弗洛曼(K.Frommann,1765—1837),耶拿的出版商,他家是文人聚会的场所。

[7] 这些都是耶拿浪漫派有名的文人。其中的史雷格尔兄弟详见下文。

[8] 又译马林巴德或玛丽亚温泉市,现属捷克,是著名的温泉疗养地,歌德有时去暂住几天。

[9] 这是爱克曼到了耶拿之后据回忆记下来的。第一句疑有误,因为歌德在九月十五日已从玛冉巴特回到魏玛了。

[10] 哈根(August Hagen,1797—1880),当时一位浪漫派青年诗人。歌德在《艺术与古代》上发表过对哈根的《奥尔弗里特和李辛娜》这部叙事诗的评论,劝告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写些小题目。

[11] 原文Gelegenheitsgedichte照字面译是“应机缘而写的诗”,类似我国诗中的“即兴诗”,不过“即兴”侧重诗人的主观兴致,歌德则主要是指从客观情境出发。姑译为“应景即兴的诗”,以求主客两面俱到。这一段谈话扼要地说明了歌德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点,值得特别注意。

[12] 傅恩斯坦(Anton Fürnstein,1783—1841),一位写农艺和手工艺的诗人。歌德在《艺术与古代》上发表的《论德国自然诗人》一文里也提到这位作者,希望他仿照英国诗人的“织工歌”(可能指托玛斯·侯德反映工人疾苦的诗),写些关于纺织工艺的诗。“自然诗”发源于英国,爱克曼想写“四季”诗,当然也受到英国诗人汤姆逊(详见第246页注①)的启发。当时英国诗对德国诗坛的影响很大。歌德自己就特别推尊莎士比亚和拜伦。

[13] 原文Erfindung,原义为“寻找”和“发现”,一般指创造发明,这里指不用现成题材,单凭想象去虚构题材。现成题材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生活提供的,一种是从前人留传下来的传说。

[14] 或:灌注生命于整体。

[15] 伊菲革涅亚,荷马史诗中希腊东征主将阿伽门农的女儿。她的遭遇,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德斯写过,后来十七世纪法国悲剧诗人拉辛又写过。歌德本人也根据欧里庇德斯的作品,写了一部较合近代口味的悲剧《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这三部悲剧都是西方名著。此外还有些诗人和音乐家也用过这个题材。

[16] 这是歌德向青年诗人所进的忠告:首先要从小处着手,不要很早就想写大部头作品;其次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不要过信自己的独创能力,单凭想象去虚构题材。题材最好是用现成的。哪怕是日常惯见的平凡事物,只要经过诗人的处理。熔铸成为一种完美的有生命的整体,它就会显出普遍性和诗意。这就是歌德的现实主义的文艺观点。

[17] 魏玛附近的一个乡村。

[18] 关于母题,详见第52页正文和注①。

[19] 在这篇谈话里,歌德劝爱克曼要从抽象的观念中解脱出来,须掌握个别特殊事物,显出它的特征。

[20] 迈尔(I.H.Meyer,1760—1832),《古希腊造型艺术史》的作者,对西方崇拜古典艺术的风气有很大影响。歌德和黑格尔都很推崇他。

[21] 这是一首抒情谣曲。关于诗与画的界限,可参看莱辛的《拉奥孔》。

[22] 《华伦斯坦》,席勒戏剧代表作。

[23] 威廉·洪堡(W.Humboldt,1767—1835),普鲁士政治家,语言学家,文学史家,柏林大学的创办人,和席勒与歌德都是好友。

[24] 席勒所谓“素朴诗”就是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感伤诗”就是浪漫主义的诗。歌德认为近代感伤诗仍须导源于古代素朴诗。详见第210页正文和注①。

[25] 歌德诗作,写田园生活,并反映法国革命时期莱茵区被法军占领后情况。

[26] 席勒与歌德齐名,两人交谊最深而性格迥异。席勒比歌德年轻,但一八〇五年就已去世,所以没有直接出现在这本《谈话录》的场面里。可是《谈话录》谈到席勒的话很多,比较重要的都选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