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阻断
如果你厌烦曾经的家,盼望着早日离开,或者离开后再也不想和家人联系,那么你在与家人联结的过程中,可能采用的是情感阻断的方式。情感阻断是一个孤独、撤退、逃离的过程,否认家庭的重要性,实质是两代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方式还会无意中复制到你生命中的其他重要关系中。直到遇见另一个也想要保持距离的人,看起来是彼此尊重,实则是回避内心的恐惧。
与原生家庭的情感越紧密,阻断的愿望就会越强烈,例如,父子共生的黄峰和被母爱绑架的陈成。这种逃离父母的阻断,可能让自己婚姻中产生比原生家庭问题更极端的问题,新家庭中的孩子也越可能有更强烈的情感阻断愿望。黄峰结婚后不久就选择去外地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妻子在老家工作。毕业后,他来到上海工作,并没有带妻子和女儿,长期两地分居。陈成对妻子颇为依赖,但是远走他乡的计划中并没有妻子。他说,只有在拼命工作时,自己才会有安全感。
还有一种情况与黄峰和陈成不同,他们看起来更温和、更体贴,实则也是一种阻断。部分年轻人会秉持这样一个观念:“报喜不报忧”,不好的遭遇是不能和父母说的,不然他们会担心。我常常会问:“你担心的是什么?”
年轻人无非是担心父母不开心,或者害怕他们失望,怕被批评指责。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表达担心、失望,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于孩子,就会编织出一副看不见的枷锁。孩子用优秀来掩盖父母的失望和痛苦,形成一个强大的假性自我:我是好的,所以你们不用担心了,隐含的意思是:我害怕你们失望,我讨厌那个不优秀的自己。那个不好的自己被隔离起来,与世人阻断。这是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避免内心的冲突,情感阻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流浪的人、隐居吃素之人、工作狂人和沉迷游戏之人,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采用情感阻断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建立关系。
我会尝试与每一个前来寻求帮助之人,讨论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如果你的家人知道你目前的处境,他们会怎样?你的担心是什么?你是如何用这种阻断的方式保护自己和你身边重要他人的?当我们与家人、原生家庭,甚至家族的历史有着反复的接触时,才能确立自我的精神性存在,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相反,如果我们时刻保持距离,假性自我就会不断强化,真性自我就会越来越弱小,以致焦虑和抑郁的程度不断增加,形成各种症状。
真正的成长是与原生家庭分离之后,既保持独立的自我,又与原生家庭保持恰当的接触和融合。当我们的忧伤、失败、恐惧、无助被允许在家庭里表达时,成功、优秀、独立的自我就可能在离家之后得以实现。如果很不幸,我们的原生家庭不允许,那么就尝试着允许自己去理解那个不优秀的真性自我吧。父母可能对我们很失望,但是我们尽量不要因为他们的失望而对自己产生失望。
我对黄峰和陈成说,你们试图用客观距离上的逃离,摆脱束缚,努力切断那份伤害和困扰的关系。殊不知,越是逃离,越是忠诚,逃脱的是距离,忠诚的是关系,是对理想父母的期待。我相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我绝不相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你们只是悄悄地将爱深藏心底。你们从现在开始认真地感谢曾经的自己吧,感谢那个自小就为了父母而付出一切的小孩;感谢那个悄悄将爱藏在心底的小孩,是他们用苦难铸就了如今的自己。你们也要感谢现在的自己,感谢自己能够宽恕那个曾经充满自责的小孩,感谢自己能够用抑郁的方式解救那个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小孩,感谢自己用更加直率的表达方式找回了原来的自己。
后来,黄峰决定与妻子离婚,定居上海,父母会偶尔来与儿子小住,父子关系缓和了许多。黄峰说:“父母来到我的房子里,我会觉得这是我的家,对他们就没有不满了。”陈成最终没有去外地工作,他选择了与父母和解。他说:“我认命了,谁叫她是我妈呢。”陈成不再用顺从的方式来满足母亲,他对母亲表达了拒绝、反抗,甚至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在一次冲突后,他向母亲表达了从小到大受到的伤害,感受到的痛苦和数次想要轻生的冲动。母亲第一次知道,爱是会伤人的。
黄峰和陈成最终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关系是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