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机博弈(物联网在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4 麦卡锡

图1-10 约翰·麦卡锡

约翰·麦卡锡[9](John MacCarthy)(见图1-10),1927年9月4日生于美国波士顿,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他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1971年,因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出贡献被授予图灵奖。

1948年9月,他还在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时,他出席了该校主办的“行为的大脑机制西克森研讨会(Hixon Symposiumon Cerebral Mechanism in Behavior at CalTech)”。会上,大数学家、计算机设计大师冯·诺依曼发表的关于自复制自动机的论文激发了麦卡锡的好奇心,于是,194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博士论文时,他决定尝试在机器上模拟人的智能。

1955年,麦卡锡联合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信息论创立者)、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人工智能与认知学专家,《心智社会》的作者)、纳撒尼尔·罗彻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IBM计算机设计者之一),发起了达特茅斯项目(Dartmouth Project),1956年项目正式启动,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了有限的资助。约翰·麦卡锡在提案中写道,他将研究语言和智能二者间的关系,希望能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棋类游戏、并完成其他任务”。这个项目不但是人工智能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事件,而且是计算机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正是在1956年,麦卡锡首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概念。虽然这次讨论并没有实质上解决有关智能机的任何具体问题,但它确立了研究目标,使人工智能成为计算机科学中一门独立的经验科学。

1958年,约翰·麦卡锡到麻省理工学院(MIT)任职,与明斯基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同年,麦卡锡发明了LISP语言,这是人工智能界第一个最广泛流行的语言,至今仍有着广泛应用。LISP语言与后来在1973年实现的逻辑式语言Prolog并称为人工智能的两大语言,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1960年左右,约翰·麦卡锡第一次提出将计算机批处理方式改造成分时处理方式,这使得计算机能允许数十名甚至上百名用户同时使用,极大地推动接下来的人工智能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最终实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分时系统——基于IBM7094的CTSS和其后的MULTICS。

1962年,约翰·麦卡锡离开麻省理工学院,重返斯坦福大学,在那里他组建了第二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参加了基于DEC PDP-1的分时系统的开发。麦卡锡后来提出的“情景演算”理论,吸收了有穷自动机状态转移的概念,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