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产业链分析主要看什么
4.1 供需平衡分析是基础
我们都知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影响供求。所以想要了解未来价格变化的方向,首先要搞懂商品的供求情况,而供需平衡表则是分析供需平衡必不可少的工具。供需平衡表主要有三大部分:总供应量、总需求量、期末库存,从计算角度来讲,总供应量-总需求量=期末库存,期末库存越高,说明供应过剩越严重,期末库存越小,说明供不应求越严重。
总供应量又可以细分为期初库存、当年产量、进口量几个部分,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期初库存+当年产量+进口量=总供应量,其中期初库存就等于上一年末或者月末的期末库存,取决于我们做的是年度供需平衡表还是月度供需平衡表。总需求量又可以细分为消费量和出口量两部分,用公式表示为:消费量+出口量=总需求量。年度供需平衡表如表4-1所示。
表4-1 年度供需平衡表
我们一般用期末库存的高低来反映供求平衡的状态,但单纯看一个期末库存的高低有时候可能会引起误导,例如,当我们发现某个商品的期末库存较高时,并不一定说明供求过剩很严重,也有可能是这个商品每年的消耗量巨大,期末库存相对于年度需求量来说非常小。
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评价商品的供需情况,往往采用库存消费比来衡量供求之间的关系,库存消费比越高,说明供求过剩越严重,库存消费比越低,说明供不应求的情况越严重。库存消费比的计算方式是:期末库存除以上一年度或者月度的总需求量。
在构建商品的供需平衡表时,一般会同时构建两个供需平衡表,一个是年度的供需平衡表,来判断一下某个商品全年的供需平衡情况,是供求宽松,还是供求偏紧;另一个是月度的供需平衡表,主要用于判断商品供需平衡的节奏变化,如图4-1所示。
图4-1 年度供需平衡表与月度供需平衡表的作用
月度供需平衡表的主要作用是从月度总产能、检修计划、开工率等角度来计算一个合理的当月产量,再结合历史上的当月进口情况,预估一下本月的进口情况,再将上月的月末库存作为本月的期初库存,从而得到本月的总供应量。与此同时还要统计下游本月的消费量,主要根据下游的月度总产能、检修计划、开工率来计算一个合理的当月消费量,再根据历史上当月的出口情况,预估一个本月的出口情况,从而得到本月的总需求量。
有了总供给量和总需求量,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月末的库存,以及当月的库存消费比,从而构建一个月度的供需平衡表。有了月度供需平衡表,我们就可以掌握商品更短周期的价格波动。但问题是,由于我们这里用到了预估,所以就需要分情况讨论,乐观情况、中性情况、悲观情况,做出三种不同情况下的供需平衡表,然后对供需平衡表进行进一步修正,如图4-2所示。
所以,我们所做的月度供需平衡表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它只是给我们的交易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参考,我们还需要根据后期真实的数据对供需平衡表中的数据进行修正,在修正后的数据基础之上,再对未来的供需平衡进行新的预估。
图4-2 供需平衡表的情景分析
供需平衡表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对于散户交易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供需平衡表的,一般情况下只有机构交易者或者分析师才有足够的数据以及方法来构建商品的供需平衡表。对于大多数散户来说,在无法构建供需平衡表的情况下,利用库存这个指标来进行简单的判断也是可以的,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判断方法。
如果交易者对如何建立商品的供需平衡表比较感兴趣,那么可以参考我写的一个简单介绍:
首先,商品的供需平衡表思路很简单,但实际上操作比较复杂,最终呈现的结果很简单,但你要把这个表中数据完全填好了,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所以操作上并不简单,而是相当复杂。
其次,从供需平衡表的项目来说,总供给包括当期产量、进口量,总需求包括消费量、出口量,总供给减去总需求,就是当期的供需缺口。然后我们再看库存,库存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一年度或者月度的结转库存,叫作期初库存,期初库存加上当期的供需缺口,得到的就是期末库存,本期的期末库存又是下一期的期初库存。然后,我们一般都会计算一下库存消费比,用一个指标来看一下供应过剩或紧缺的程度。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供需平衡表里的每一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处理。期初库存是比较容易获得的,一般都有第三方数据库给你统计好了,可以直接录入。
然后,你需要去预估逐月的产量,分工业品和农产品,工业品每个月的产量等于当月产能乘以当月开工率,它的产量可能比较连续,但问题是,你要统计全口径的装置,还要统计各个装置的运行情况,以及检修情况,每检修一天都会造成产量的减少,还有预期产能投放,可能到了某个月之后,整个行业的产能会发生变化。产量预测表如表4-2所示。
表4-2 产量预测表
从计算角度来说,你要知道每个月的总产能、开工率情况,从而计算出总的产量,然后看一下当月装置检修情况以及检修天数,从而计算损失的产量,总产量减去损失产量得到当月的预期产量。这里面还有个问题是你对开工率的预测,利润的不同,库存的不同,都会影响开工率,你想准确预测还是很难的。
上面是工业品的计算方法,对于农产品来说,通过种植面积、单产来预测产量,种植面积需要不断调整,比如USDA报告就经常对美国大豆种植面积进行调整。单产的影响因素就更多了,温度、水分、种植进度、灾害等,仅仅产量一个因素就能把你折腾半天。
接下来是进口量。进口量比较简单,直接查海关数据就可以了,基本比较稳定,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跟踪买船的情况,来预测进口量,然后用海关数据进行修正。出口量也是如此,它的变化相对稳定。我们预测了产量、进口量,那么总供给就得到了。
然后我们再看消费量。有的品种下游消费十分分散,如果挨个统计费时费力,下游比较集中的品种可能还好统计一些。你还要搞清楚不同下游产品和这个上游原料之间的生产配比关系,需求端比供应端更难统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找几个下游典型的产品,然后根据他们对原料的需求占比来预估整个需求量。
举个简单的例子,下游有A、B两个主要产品,A占了这个原料需求的70%,B占了这个原料需求的20%,生产1单位A需要3单位原料,生产1单位B需要2单位原料,我们知道了A的产量为m,B的产量为n,那么生产A消耗原料就是3m,生产B消耗原料就是2n,那么3m+2n占了整个原料需求的90%,我们可以倒推出当月原料的需求量。
那么问题来了,想要知道当月A、B的产量,就又回到了产量预测上来,产能、开工率、预期产能投放、装置检修计划等,又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当我们得到了需求量和出口量之后,总需求总算是搞定啦。
这样一来,整个供需平衡表的数据基本上都能够填满了,最后一个库存消费比,就是用当期总需求除以期末库存。库存消费比越低说明供求越紧张,库存消费比越高,说明供求越宽松。库存消费比变化与行情涨跌的关系如图4-3所示。
图4-3 库存消费比变化与行情涨跌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得到的这个供需平衡表并不准确,我们要在每个月实际数据出来之后,对我们预估的供需平衡表进行修正。在修正之后的基础上,重新对供需平衡表进行预估。
另外,关于开工率的问题,可能受到库存、利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一般采用情景分析法,分为三种情况,乐观情况下的开工率、中性情况下的开工率、悲观情况下的开工率,不同开工率下对应不同的产量,从而得到三个不同的供需平衡表。
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一些细节问题,我不多说了。做供需平衡表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比较烦琐,需要有足够的数据和耐心,还得有一定的方法,而且,它未必有效。相比较而言,我个人认为库存+基差+利润的交易逻辑才是真正简单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