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观念上,要突破五大束缚
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中,当务之急在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探索,不断创新发展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第一个传统观点认为,农村金融“风险大、成本高、易亏损”,需要依靠各种政策来支持。事实上,从国际经验看,往往盈利高、回报高、经营好的并不是大银行。换言之,虽然农村金融“风险大、成本高”,但如果允许市场化利率来抵补风险与成本,同时有保险分担机制作为保障,并不必然“易亏损”,甚至会高盈利。
第二个传统观点认为,“三农”属于弱势群体,农村金融与“三农”之间是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事实上,农村金融与“三农”之间应当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味强调支持“三农”,而不考虑农村金融可持续性,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无法长期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只有农村金融可持续,才能长久地、可持续地为“三农”发展做出贡献。一味实施低利率,而罔顾农村地区贷款高交易成本和高风险的事实,不仅会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还可能加剧道德风险。对这些以短期、小额为主要特征的贷款而言,虽然表面看利率高,但相比于其风险和成本而言,其实际支付利息并不高。此外,利率政策还需要与开放市场准入相结合,否则垄断格局下实施利率自由化,可能会发生扭曲,金融机构会将其经营低效产生的高成本转嫁为客户融资的高利率,最终背离政策的初衷。总之,应更多地从体制机制上入手,以市场化方式为主,以政策支持为辅,强化激励相容,促进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提升自身商业可持续性。事实上,无论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还是政策性金融机构,都首先需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财务可持续。如果对金融机构投放涉农贷款比例、存贷比等指标加以硬性约束,但缺乏针对性的激励,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反而逼迫金融机构最终撤离县域,道德风险也会随之产生,危及金融机构财务健康,长期看很难真正利于服务“三农”。
第三个传统观点认为,支持“三农”等同于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产生这种观点的背后根源在于没有将政府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区分开,其危害在于可能会引发道德风险。政府的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却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简单等同于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预设式、选择性政策实施思维的一种体现,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支持政策效果不彰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由政府指定机构获得专项政策或资金支持从事专项政府指定业务,或者采取严格控制措施限制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用途,这些不当的政策方式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激励扭曲、农村金融市场扭曲,不利于引导各类机构服务“三农”。
第四个传统观点认为,在组织模式问题上,力图在全国采取单一模式,越规范越好。如果说城市经济具备较大共性,主要为城市服务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还可以按统一组织模式发展,但我国农村地区差距很大,不同地区信用社发展水平和面临的发展障碍也不尽相同,发达地区的农信社模式在贫困地区或牧区很难适应,不仅存在经营成本高昂的问题,还会阻碍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因地制宜的创新。
第五个传统观点认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主要依靠“正规军”,而漠视甚至无视非正规金融的重要性。应认识到非正规金融也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各有优劣势,非正规金融过分正规化也会有问题。此外,非正规金融为借贷双方提供了贴近实际资金供求状况的定价机制,弱化了商业银行垄断的市场地位,拓宽了资金融资渠道,有助于提高银行之间的竞争能力,形成市场化的定价体制,有效解决了资金供求双方的需求,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利率市场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