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国四十年债务增长历史的回顾与评述——基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轨迹
执笔人:李奇霖、钟林楠
摘要:过去四十年,随着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推进,中国的财政、金融、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等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实体部门债务增长轨迹上的重要拐点。沿着这些拐点,我们能大致勾勒出中国债务增长历史的轮廓,找到现阶段高债务与高杠杆问题的历史根源。
本部分通过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回顾,对1978—2018年期间的中国债务增长历史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内容与结论主要包括:
第一,以债务增长主体与性质为划分标准,过去四十年的债务增长历史可划分为“国有企业债务增长一枝独秀(1978—1993年)”“三部门协同驱动债务扩张(1994—2016年)”“政策主动引导实体经济债务增速放缓(2017—2018年)”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由于经济金融体制的改革,政策与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变,债务扩张表现出了不同的模式与特点,出现了从政府部门信用主导到私人部门信用主导,从银行信用扩张一枝独秀到银行与影子银行双轮驱动,从资本投入的边际产出递增到递减的变化趋势。
第二,在社科院的统计口径下,2018年中国实体部门的债务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19万亿元,同比增速10%,超出名义GDP增速1.2个百分点。三大部门中,非金融企业在剔除城投后,债务风险整体可控;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在同等经济发展条件下位居世界前列,增长速度较快,存在一定的隐患,应该重点关注;而政府部门债务总量虽然不高,但地方政府存在隐性债务风险。
由于多年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信贷与债务推动,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越发明显,高债务与高杠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
2015年底,中央提出了去杠杆的政策目标,并在2017—2018年,利用金融严监管、地方政府债务约束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管理等手段,正式开启了经济与金融去杠杆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2019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恶化,稳增长成为经济的主要矛盾,实体杠杆率再度飙升,债务规模也再次膨胀。
在新技术尚未成熟成为经济新增长热点的情况下,如何去平衡去杠杆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现阶段的高债务问题,该如何妥善处置才能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债务增长的边界在何方?种种问题横贯在现在亟待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跟前。
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四十年债务增长历史的研究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上述问题,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中国债务困境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