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诗经(足本风雅颂三卷套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早期至春秋中叶,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500余年里的诗歌作品。现存的《诗经》传本共311篇,其中6篇有目无文,所以实际是305篇。《左传》中引用过几篇《诗经》的题目和诗句,不见于现存《诗经》传本,或者诗句有差异,可能是《诗经》佚诗。西汉时期,《诗经》被纳入了官学,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得以很好地保存和传承。

《诗经》的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现代一般认为是孔子删订了《诗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是孔子劝勉弟子读《诗经》的一句话,这句话成为后世认识《诗经》的一个基准。古代的贵族们把学《诗经》作为必修课,因为读《诗经》不但能够知礼俗,还能涵养性情,培养谈吐。此外,孔子对学《诗经》还表达了一个态度:“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鱼虫之名。”直白说就是“年轻人应该学《诗经》,《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洞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贤达,可以刺讽不平……还可以通过它学习鸟兽鱼虫等博物学知识。”也就是说,《诗经》本身是非常丰富的,现代诗歌所谓的认知、审美与教育,都已经存在于这里。


《诗经》是汉语的泉源之一,如果没有《诗经》,汉语的丰富性要大打折扣。我们现今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些词语、成语、俗语和典故,都源出于《诗经》,如形容美人的“窈窕淑女”,形容男子的“孔武有力”,形容伤心的“涕泗滂沱”,形容失眠的“辗转反侧”,形容谨慎的“战战兢兢”,形容忧虑的“忧心忡忡”,形容辛劳的“夙兴夜寐”,形容孤独的“独行踽踽”,形容意志坚决的“舍命不渝”,形容言谈的“巧言如簧”,形容敬仰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形容自然的“风雨凄凄”“风雨如晦”“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此外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俗语,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真可以说俯拾皆是。

读《诗经》的意义何其深远。


这本书每个篇目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原诗,也就是《诗经》篇目的原文。《诗经》里有很多生僻字,有些字的读音与我们现在读音不同,编者都为之一一注音;第二部分是注释,除了对其中词句必要的释义外,最重要的是对诗中涉及的一些先民文化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以便读者对《诗经》古老的表达方式有基本了解。注释工作非常繁琐,既要清晰明了又不能太过杂芜,为此编者参照了多本清代学者的《诗经》注本,如方玉润《诗经原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等;第三部分是译诗,《诗经》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距今已经两千多年,有些文字比较古奥,语序和词序也和现今有很大的不同,理解起来颇费力。如果照释义连贯译成大白话,固然便于理解,但却丧失了诗歌本身的美感。因此,翻译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要兼顾诗歌的声韵之美、格律之美和思想性。《诗经》的一大特色是“重章叠句”,有些句子之间只有一个字的差异,如果照句意直译,无疑会减弱诗句的力量。编者尝试将译诗翻成多种形式,有的译成五言,有的译成七言,有的译成现代诗,无论哪种形式,都尽可能地保留中国诗歌的韵味在里面,力求做到表达的多样性,让读者意识到汉语的音乐之美、形式之美与永恒的力量;第四部分是延伸阅读,有的涉及历史故事,有的涉及民间传说,可以说是《诗经》的“周边”。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读者对《诗经》这部古老而珍贵的作品产生兴趣,并对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有大致的认知和了解。


这本书是适合大众翻阅的,尤其建议中小学的孩子们阅读学习。一个人年少时的经历、感触、熏陶和阅读,在他的一生中也许并不会有太过明显的映现。但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存在的,它会成为一种内核,深藏在生命的深处,成为精神与气质的泉源。

王小波先生曾说,我们只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有诗意的生命。

是为序。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