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唤醒阅读的动力
阅读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话题。其实,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几乎每年都有机构或者个人做出世界各国阅读图书的各种数据对比,而中国的人均阅读量很低。
每年的读书节都旨在唤醒大家的阅读兴趣,各种活动和呼吁可以说从未停止。还有许多媒体会借机发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感慨,配图往往是低头看手机的人群。然而,似乎读书的人还是在逐渐减少,这是一种普遍的认识。
古时候的阅读是天然具有垄断性的,这种垄断不需要刻意制造任何壁垒,而是社会的自然分层。在当时,书籍这种最珍贵的人类文明的载体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人人都能看到、人人都能看懂的。大家可能知道在孔子之前民间是没有学校的,贵族之外的平民百姓不是想不想读书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机会去读书。大字不识,就连姓名都是狗子、二娃、三妮这样随便叫,试想哪来的阅读问题(顺便说一句,能把读书识字带到民间,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孔子在历史上留名了)。
如今,当我们终于可以面对如此丰富的文献资源的时候,人们忽然又发现太多人不珍惜了、不爱看了,这是一种表现出来的事实,但这样的判断可能会导致一种误解,那就是人们的阅读能力早已不是问题了。试想从孔子把学习带到民间,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上有那么多有文化的大人物留下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有无数的思想文化典籍,历代都有政府牵头编纂,汇成各种大合集,距离咱们最近的清代四库全书内容就够多了,所以结论就是,阅读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意愿的问题。可是,真的如此吗?也许,这只是一个错觉。
所谓浩如烟海的典籍的确有,收集编纂的工作也一直在做,但是这些书籍有几个人能看到?大家对下面的数据最好有一个思想准备,我要说的是,新中国成立时的文盲率是80%左右,这还是平均数,如果考虑到有点知识文化的人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那么可以想象,全国真正有能力看书的人有多少,大家细想一下,应该就能理解当时为什么要推广简化字了,就是要迅速地让人们能认字!现在为什么国家要坚定地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有些地方在探索十二年义务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虽然可能还有很多孩子没有珍惜这样的机会,没有认真地去学习,但至少大多数人已经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了,说得直白点,大多数人已经可以看点书了,但也仅此而已。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他们阅读什么经典著作,苛求他们对这个社会有着高明的认知呢?
所以我们现在要提出的阅读问题,首先不是要求阅读达到多么高的水平,而是要帮助更多的人正确地认识阅读这件事、这个行为,并且能坚持去做,形成一种阅读习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强调读什么、如何提升阅读能力的问题。
阅读不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不是任何一个人拿起书就能读,阅读是要学习的。
《学会阅读》这本书就是要教会更多的人实现高效阅读。
作者李炯炎是位年轻人。很多人会觉得他既不是搞研究的,也没什么高深的理论知识,凭什么教别人阅读呢?的确,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他只是一个善于读书、善于总结的年轻人。那么他有什么资格写这样一本书呢?其实,我们不用看他是什么身份,只要看看在知名的阅读平台上有7万多名学习者跟随他一起学习阅读方法,还有着近万名的学员通过他的帮助喜欢上阅读,甚至开始了独立的写作,这就够了。
这本书是炯炎多年阅读经验的总结,希望更多的人能像他一样学会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会写作,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他在书中并没有提出多少理论性的建树,而是提供了很强的实操方法。
他把促进阅读的动机总结成四个维度,分别是消遣、学以致用、精神享受和好奇心,这四个维度的动机是可以并存的。针对这些动机,他提出了不同的阅读场景和对应的书籍类型,比如,消遣类的图书可以放在一个你随时可能出现的地方,能够大大提升你捧起书阅读的概率。学以致用类的图书,比如考试、职场晋升、提高能力方面的图书,就需要在阅读之前,先规划好你的问题和目的,有计划地去查阅书籍。精神享受类的图书,你把经典的语句理解了,可以通过朋友圈等方式向更多人传递自己的心得,一起分享精神收获带来的愉悦。而这一切都能成为推动我们产生好奇心的动力,好奇心是人类创造的源泉。从这四个维度来培养阅读兴趣的目的是一致的:如何让一个不喜欢阅读的人喜欢上阅读。
书中还有帮助大家提高阅读速度的具体方法:比如双行法,即在阅读时着重看下面一行,余光看上面一行。因为你在看下面一行的时候,你已经知道了结果,上面一行是在看原因。这样你的整体阅读速度能提高1.5倍以上。
对于做笔记,他也列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
书中实用的阅读方法还有很多,我就不再罗列讲解了。
也许以前我们太在乎所谓理论和分析,而忽略了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的行为。就好像我们总想告诉别人“吃”的理论、“喝”的理论,而实际上无论理论多么高明,我们都需要去实践,去真的“吃”“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然就学会了如何使用筷子、刀叉、勺子这些工具,而不是相反,需要学会了之后才使用,那样恐怕永远也学不会。《学会阅读》这本书就是一本非常实用的阅读指南。
非常高兴能为炯炎小友撰写本书序言,因为这也是我长期以来想做而没做,如今却被炯炎做得更好的工作。有那么多热爱阅读和写作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这令我多少有些感慨,虽然自觉还年轻,但毕竟一波波的后浪早已成了一朵朵散发魅力的浪花了。欣赏之余,让人忍不住想要重回“橘子洲头”,去感受“浪遏飞舟”的热情了。
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日常,我相信,那时的中国一定是更加自信、更加和谐、更具魅力的中国!
让我们开始阅读吧!
孟云剑
2020年12月25日
于北京·慕圣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