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东洋画[1]的特色,在把实景理想化[2];西洋画[3]的特色,在写实,这是它们不同的所在。然绘画的理想,倘若它的根源是在于实景,那么画家们的技法练习,不问你是什么画派都应该研究实景了。但实景的研究,是以解剖而精的。所以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地质学的原理,解剖一切真山水,从而奠定作画的基础。基础稳固,画家特殊的技能才能够发挥,理想化也好,写实也好,发扬光大,就比较容易。倘若画家们的理想没有写实做基础的话,那不过是一种空想罢了。
从来欧洲学油画或学雕塑的,必须解剖人体,研究它的骨相体格,这是大家所知道的事情。画动、植物的人,他们必须熟悉植物学大意和动物生活的状态,才能够获得成功的完美的作品。然而东洋绘画是素重理想、鄙弃形似,对于写生,注意是很不够的。现在我所论述的,在某种程度上虽也避免形似,但是,作画的重要基础,除写实以外,是不相信有更好的方法的。虽然画家们应该具有诗人的眼光去观察真山水的美的必要,可是本书不想谈这个问题。
日本的绘画,近来相当发达。无论山水、动物、植物,虽有很多的人醉心于写生的学说,而研究真山水解剖的方法的,还没有听说过。画动、植物的,希望从写生再进一步的话,必须加以解剖、研究它们的奥妙。然而山水画怎么办呢?画家们笔底下所创造的千岩万壑,它们究竟是由于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个问题,不是今天的山水画家们首先应该研究、解决的吗?如果画家们不安于古人的糟粕和老师的模拟,想把创作提高一步,那么到了今天,就要赶快抛弃过去那种皮相的观察,“排云烟,去草木”,研究赤裸裸的山岳,才可能认识山水的真面目。
我在本论之前,简略地提出古人注意山水写生的一两个例子,和谈谈山水画家的所谓皴法。
日本写生派的创始者,要推圆山应举[4],他热心写生,早已驰名艺坛了。就是谷文晁[5]的《日本名山图》,当我游历日本国内的时候,把它和实景对照着,不但可以看出图上的山形是从某某岩石构成的特征,特别使我惊叹的实在于他把实景理想化的手腕。后来又看到松孙七郎所藏的《东北游写景图卷》,这是他旅行途中的写生之作,虽没有达到理想化的境界,然而远近法的正确和写景的周密细致,却使观者如身历其境,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倘若那时候有地质学的话,我相信他一定会提倡地质学是山水画家不能缺少的知识,这是不用怀疑的。
中国宋代的郭熙,也是古今以来有数的山水画家。在他的《画训》[6]里面有不少的意见,现在摘录几点:
古人说,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是不能希望大的成就的。像郭熙那样高度的艺术也无非是从真山真水的观察得来。他说:“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7]又说:“东南之山多奇秀,天地非为东南私也。西北之山多浑厚,天地非为西北偏也。”[8]这样看来,充分地说明了他是怎样的到处游历把真山水储蓄在记忆里面,然后才进行创作的。今天的山水画家们,若明白了老师的作品不过是探索自然奥妙的手段之一,那么就应该追向大自然的根源,直接从学理上去研究真山水;熟读本书,就差不多了。
注释
[1] 这是日本人指印度、中国、朝鲜和日本绘画的通称。在一般的情况下,只是指中国画和日本画——译者注。下同。
[2] 这里所说的“理想化”,它的含义,我以为和“神似”有很多的类似,即不仅仅是“形似”的追求,而是“形神兼备”。
[3] 主要是指油画、素描、水彩画等。
[4] 圆山应举(1731—1795),十八世纪末期日本画家。最初学于“狩野派”,后来专学中国画,特别追踪元代的钱舜举(选),所以名叫应举。他极力主张写生,学他的人称为“圆山派”。
[5] 谷文晁(1763—1840),十九世纪初期日本画家。他先学日本画,用日本画工具材料临摹过西洋画,后来专学中国画。他常常对学生们说:“学画,要先学活人(当代名家),再学死人(古代名作),然后,渐渐地进而学汉人(中国画)。”对当时日本“南画”的影响极大。
[6] 应作《山水训》,见郭熙《林泉高致集》。这里所引的几个片段比较割裂,也有些错杂,可参考原书。
[7] 均见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
[8] 均见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