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老店的长青之道:日本中川政七商店的营销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产品制造阶段(1898~1984年)

由于奈良晒织品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减少,中川政七商店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大,不得不进行业务范围的拓展。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第九代继承人中川正志面临着销量持续下滑的窘境。为了维持店铺的生存,中川政七商店开始从奈良晒批发店铺的经营延伸至以奈良晒为原料的产品生产,制造浴巾、手帕、儿童服装等,可以称之为向产业链后端延伸。我们可以推测此时其采取的是批量定制化的生产策略,相关资料没有提到有相应的零售行为。由于坚持已有的高品质标准,奈良晒受到当时皇室的喜爱并一跃成为皇室指定用品。这使中川政七商店的经营略有好转,但是并没有摆脱生存的危机,曾经一度陷入停业。

1912年(大正元年),第十代中川政七传承人继续为生存而努力,方法是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将业务从以奈良晒为原料的产品制造,进一步延伸到产业链前端,不仅在月之濑、田原、福住等地增设了织布作坊,还在木津川边建设了漂白厂,这意味着建造了自己的全产业链的奈良晒工厂。同时,仍然坚持以奈良晒为原料的产品生产,并且不断增加产品花色品种,使奈良晒呈现出复兴的态势,中川政七商店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1925年(大正十四年),中川政七商店以奈良晒为材料制成的手帕,参加了巴黎世界博览会,使这一日本传统手工艺首次展现在世界的舞台。在中川政七掌门人传至第十代时,工坊里大约有30人工作。

1953年,纺织品的机器化生产在日本逐渐普及,手工生产的奈良晒人工成本比机器生产高很多,奈良渐渐失去了手工生产的基本优势。中川政七商店第十一代继承人中川岩吉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或者随波逐流,采用机器化方法制造奈良晒,这样会大大降低成本,但是会影响产品质量;或者继续坚持手工的制作方法,可以保证奈良晒的质量,但是必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方生产。思考的结果是,他依然坚持保留传统的手工生产技术,在保留奈良县月濑村工坊的同时,将大部分生产工坊转移至中国、韩国等国家。这时期仍然延续着生产和批发奈良晒布品,以及从事以奈良晒为原料的布品生产。

1973年,中川岩吉的儿子中川严雄与御世子结婚,二人同时进入中川政七商店参与经营,但是掌门人仍然为中川岩吉。此时,主打产品为以奈良晒为原料制作的茶巾和小方巾两类产品。中川严雄在帮助父亲打理店铺的过程中,继续采取扩展产品线的策略。1974年,中川政七商店的茶道相关产品仅限于茶巾等布料品。1975年中川严雄开始了茶具等系列产品的开发,扩展到茶叶罐、茶叶罐布包、茶壶、茶杯等相关产品,这些产品都由其妻子中川御世子设计并手写上产品的名字,这使中川政七商店成为茶具用品的综合批发商。1983年成立中川政七商店株式会社。

可见,在该阶段80多年的时间里,中川政七商店为了生存不断地扩大产品线,包括奈良晒布匹及相关制品,采取采购和自产并举的方式,主要通过批发的方式进行销售。该阶段,可以将中川政七商店概括为奈良晒及相关制品,以及茶道用品的产品制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