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草书的发展与分类
总体来看,草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行草四大阶段。最初的草书是与隶书平行使用的。与隶书相比,最初的草书并没有严整、规矩的特点,显得相对草率,被称为章草。从某种意义上说,章草是早期的草书与汉隶相结合的一种雅化草体。所谓“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就是指波挑鲜明,酷似波形,字形变方,笔带横势。章草盛行于汉魏,之后趋于沉寂。元朝开始复兴,明朝则进一步演变。
关于章草的起源,唐朝的张怀瓘认为,章草产生于史游所作的著名的《急就章》,得名于汉章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章草是因为《急就章》和用于章奏而得名。其实,这些说法多有偏颇。分析“章”字的本义,主要还是指“篇章”“章法”“法度”。
到了汉末,章草实现了进一步草化,不再留存隶书的明显痕迹。字与字之间,巧妙连通,并简化了偏旁部首,称为今草。与章草相比,今草舍弃了波挑的特点。魏晋之后,今草开始盛行不衰。发展到唐代,今草更加恣肆放纵,字形百变,往往出人意料,因而被称为狂草,又名大草。
所谓今草,也被称为小草。据说,今草源于东汉末年张芝的《冠军帖》,是在章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东晋之后,今草日趋成熟,其代表作当属王羲之的《十七帖》。
在今草的基础上,狂草诞生了。狂草习惯于将点画连写,从而形成著名的“一笔书”。就其基本风格而言,狂草仍与今草一脉相承。在历史上,唐朝的张旭和怀素等都是书写狂草的著名书法家。
“行草”则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草体中亦有几分楷法,较草体多几分规整,较楷体长几分灵动。苏轼诗中曾有“为君纸尾作行草,炯如嵩洛浮秋光”之语。
草书的分类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四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的特点,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