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六书的由来
六书是我国古代文字学家,依照当时已有的汉字的形、音、义的特征归纳总结出来的六种汉字造字法则。有研究者认为六书“不始于周,而始于造字之初”。也有学者认为“始见《周官·保氏》……或遂谓六书之名,至周始有。然观刘云:‘六书者,造字之本’,是仓颉时已有矣”。如此种种的判断,只是建立在一味地崇尚古法的情感基础上,并无法提出可信、严谨的判断依据,从汉字的历史发展脉络上来看也无法圆其说法。“六书是研究汉字形体结构的学问”是经过现代文字学家们系统研究后被广泛认可的结论,六书是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过对已有汉字的特点分析、研究、整理而得出来的法则性结论,而绝非在造字之初,人为地提前设立的供人据以造字的法则。因此六书“始于造字之初”或者“仓颉时已有”的判断无法与历史事实相吻合。《公孙龙子·名实》中讲道:“名,实谓也。”对于名与实的关系明白道出,即“名”是对“实”的反映,先“实”后“名”。没有“实”的“名”是不存在的。根据这一逻辑“据名求实”,应该是一种符合“名实”秩序的研究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借此勘测一下六书之“名”的“实”大约形成于什么时代。
我们从汉字的发展轨迹来进行推断。经过考证的较早的汉字,甲骨文之后是金文,金文是由甲骨文演化而来的,在字形结构上与甲骨文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如果将两者的形体进行一下对比,则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新的象形文字出现的并不是很多,以此表明象形字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发展的状态。(2)文字的形体符号呈逐渐定型趋势。如甲骨文中的“遘”与“逆”字均从彳、从止、从辵三种形式,而西周金文只从辵;产生新的形符,如广部、厂部、走部、心部、言部、穴部、金部等字,很少或几乎没有在甲骨文中见到。(3)在甲骨文中,在某些形符上几乎很少或根本没有增加过。如广部、厂部、走部、心部、言部、穴部、金部等字。(4)产生了通假字(有字而假)。(5)虚词渐渐出现,但还不是太多,如“哀哉”的“哉”等。(6)在形符替代音符的数量上,则较甲骨文要多。以上所述的多种变化,则可表明西周文字在形体及其结构上已逐渐呈定型趋势,衍音的方法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如此一来,六书之“名”为六书之“实”奠定了一定的结构基础。所以说六书的名称起源于周代,不能说是无据可依。
六书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