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 1874年 天性VS教养
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
每次技术革新都会给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一个机会,重新审视“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心理测验(1890年),军人智力测验与种族主义 (1921年), 弗林效应(1984年)
在1869年出版的《天才的遗传》(Hereditary Genius)中,弗朗西斯·高尔顿(达尔文的表弟)提出,杰出人物与天才主要归功于遗传。高尔顿并没有完全忽视环境的影响。法裔瑞士生物学家阿道夫·德·康多勒(Adolphe de Candolle)不同意高尔顿的观点。在他1873年出版的著作《过去两百年来的科学史及科学家》中证明了影响科学家发展的环境因素是非常重要的。1874年,高尔顿在《科学英国人:他们的天性与教养》一书中,回应了康多勒的质疑。他认为“天性是一个人随身带到这个世界里来的一切;教养是他出生之后对他造成的每一种影响”。这一短句迅速转变为短语“天性VS教养”(nature versus nurture),引发了大量的后续争论,到今天仍未解决。
稍后的标准化智力测验的发展与使用,引发了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孰轻孰重的激烈争论。20世纪20—30年代的研究证明,少数民族儿童与白人儿童在学业成绩之间的差异,主要归因于文化、环境及语言因素,而不是种族智力的天生差异。在一些研究中,将白人孤儿放到能获得大量注意或情感的环境中抚养,他们的测试分数能够得到提高。也许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双胞胎研究,研究已经证明了,在不同环境中抚养长大的相同基因的儿童,他们在人格与体型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但是,随着神经科学与遗传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心理学家都坚持认为,从人格到心理障碍再到智力等众多领域,天性的影响最为重要。关于天性与教养的争议,也许将永远持续下去,不会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其中的任何一方。(杨文登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