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7年/精子
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723)
拉扎罗·斯帕拉捷(Lazzaro Spallanzani,1729—1799)
奥斯卡·赫特维希(Oscar Hertwig,1849—1922)
18世纪中期,斯帕拉捷提出,所有的人类都被压缩在第一位女性(夏娃)体内,并在精子影响下展开。图中这尊雕像《夏娃与蛇》建于1913年,它坐落于布鲁塞尔的约沙法公园,作者是比利时雕刻家阿尔伯特·迪森芬斯(Albert Desenfans,1845—1938)。
列文虎克的微观世界(1674),关于发育的理论(1759),发育的胚层学说(1828),减数分裂(1876)
在17—18世纪,哲学及宗教领域的主要科学命题之一是繁殖,尤其是人类的繁殖。有些人认为卵子是动物生长发育的种子,有些人则认为精液才是。当时的人们认为,在与卵子结合时,精液的性质是缥缈的,有各种版本将其描述为灵气、烟雾或气味,总之不是物理性的。1677年,荷兰显微镜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观察了各种动物的精液,包括他自己的—他坚称其获得方法不是不道德的“自渎”,而是婚内性交。他在其中发现了许多精子,但是当时他并没有将它们与受孕联系起来。不过,他在1683年做出结论:“人类并非来自卵子,而是来自男性种子中的一种微生物。”而卵子的一部分被转移到了精子中。
意大利牧师及生物学家拉扎罗·斯帕拉捷接受了这一尚未成型的理论,他声称所有的生物最初都是由上帝创造的,然后被缩小放进了所属物种的第一个雌性体内。卵子内的新个体已经预先成型,而后在精液的影响下渐渐展开。1768年,斯帕拉捷率先陈述了精液与卵子的固体部分对繁殖而言至关重要,然而他并不清楚精子在繁殖过程中的作用。
19世纪70年代,关于受精过程有两种观点:一是精子与卵子接触,通过传输机械振动以刺激后者发育;还有一个观念则是,精子从生理层面钻入卵子,将它的化学成分与卵黄混合起来。1876年,德国胚胎学家奥斯卡·赫特维希以海胆为标本,力图钻研这个课题。之所以选用海胆,是因为它身体透明,有非常明显的卵黄,并且没有薄膜覆盖。赫特维希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精子进入卵子并融合其细胞核的过程。而且,他发现只需一枚精子为卵子授精,而一旦这枚精子进入卵子,就会形成一道膜质屏障阻止其他精子进入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