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年/听觉
贝伦加里奥·达·卡尔皮(Berengario Da Carpi,1460—1530)
朱利奥·卡塞里欧(Giulio Casserio,1552—1616)
海因里希·林内(Heinrich Rinne,1819—1868)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
耳蜗是内耳中螺旋状的空腔,含有对听力而言至关重要的神经末梢。它的名字来自希腊语“kokhlias”(蜗牛)。同样地,它也会令人想到菜园蜗牛的螺旋状外壳[即图中所示的螺旋蜗牛(Helix aspersa)]。
味觉(1974),嗅觉(1991)
16世纪,一群杰出的意大利解剖学家研究并辨识了内耳的结构。贝伦加里奥·达·卡尔皮在他的著作《评析》(1521)中描述了听小骨;朱利奥·卡塞里欧对比了不同动物的听小骨;海因里希·林内描述了鼓膜和听小骨之间的传导过程,并使用音叉来分辨耳聋的原因(1855);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则假定听小骨能感知声音和音调(1863)。
与嗅觉、味觉和视觉不同,听觉只运用了机械原理。通常,物体在震动时通过空气或水发出声响。声音像波浪一样传播,拥有不同的频率(周期/秒或赫兹)—其表现为音高,还有不同的振幅(声波的大小)—其表现为音量。
听觉过程包括传导音波,感觉空气压力的波动,并将这些波动转译成大脑可以解读的信号。外耳负责收集音波,再将声音传导至鼓膜—外耳和中耳之间的分界线。声音进入耳道,使鼓膜振动。这种空气压力被听小骨放大,它们是中耳内三块细小的骨骼,能将内耳的液体推过耳蜗中的一条通道。
耳蜗将声波转变为电子神经脉冲,传送至大脑。耳蜗包括三条形状如蜗牛壳般的相邻管道(这个结构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它们由薄膜间隔,其中排列着听毛细胞。听毛细胞因声波而弯曲时就会变得兴奋,而后产生神经脉冲传回大脑。耳蜗根据整条管道薄膜的振动来区分音高和音强,其入口处最易对高频音波产生感应振动,其末端则对低频音更为敏感。高振幅的声音(更响)比低频音(更柔和)更能刺激薄膜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