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双子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6章 论迷案何人杀西施 反压迫工匠驱卫侯

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开场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范蠡泛海北上,入齐经商,终脱杀身之祸,实在是道家妙用,说之不尽。行笔至此,因民间传说之盛,关乎四大美女之首公案,需说西施下落,以飨诸公。后世关于西施,皆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冠以“沉鱼”之美。若不叙之,则何谓《鬼谷令》千古奇文,必载之事哉?古代四美,唯西施出身最为低微,则更宜说其来龙去脉。

传说西施乃是越国绍兴苎萝村鬻柴者之女,因居村西,故称西施。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减半分则瘦,为古今美人第一。西子病心,故其眉常颦,村东丑女见而美之,亦捧心而效颦,人皆笑之。富人见之,闭户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东施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此即东施效颦之典。西施常浣纱于水上,鱼为之沉,故有沉鱼之说,世人因名其溪为沉鱼溪。越君勾践图复国,以吴王好色,乃用范蠡谋,徧访国中美色,得西施,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乃献于吴王夫差。吴王嬖之,日事游乐而废朝政,亲佞幸而远贤良,终至国破身亡。吴既灭,勾践以西子为亡国尤物,浮西子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者,伍子胥死而盛以鸱夷,其死西子有力,故沉西子以报子胥之忠。

若依照此说,越王勾践在灭吴后,是将西施亦装在皮囊内沉江,以报伍子胥之忠。说话人认为,此说甚为荒唐,根本立不住脚。西施对吴有罪,对越却有大功,乃是越王钦定高级间谍,焉有功成之后,杀死本国有功之女,以报敌国忠贞之臣哉!若果如此,则勾践实非常人,乃今之所谓偏执狂人,实在不可理喻也。但西施沉江之说,虽然无理,便确凿有据。此说出自距其事件最近之《墨子》,其中有记载曰:“吴起之裂,因其功也;西施之沈,因其美也。”自古至今,以女色亡国者,世皆罪于女子,而非君王。然惟西子例外,其所倾之国,乃是仇敌之国,并非自己祖国也。若以亡国为由杀之,世间谁人能服?

除被勾践沉江之外,西施之死,更有其他五种说法,一并罗列于后,以供列位看官自明。其一,愧疚自缢说,常见于民间话本戏剧演绎。是谓西施助越灭吴后,一面为完成使命感到欣慰,但更觉对不起对自己无比宠爱之吴王夫差,故陷入内疚折磨,便于越军进城之际,自缢于馆娃宫内。此说虽使观众倍觉可惜,但合情合理,亦合人之本性。其二,被范蠡带走说,较为风行,典籍中亦有记载。东汉《越绝书》云:“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苏东坡亦云:“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与西施合葬之墓。此完满结局,符合世人希冀,但不合当时常理。献西施以倾吴国,本是复越大计。古时之士皆视名节重于生命,如范蠡聪智卓绝之士,焉可求大义于前,又耽私欲于后?

其三,被范蠡沉湖说,见于野史轶闻,不明出处。是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美貌,欲要留于越宫,供己享乐。范蠡坚决反对,苦劝越王吸取吴亡教训,不可被美色诱惑。因见勾践耽于美色,不听从自己劝谏,遂干脆设下计策,假借越王车驾将西施骗到太湖。又借口泛舟游湖,船到湖心,推下船去,溺死于太湖之中。说话人认为,此说愈加站不住脚。弄死一个女子,方法多矣,何必甘冒欺君之罪盗车雇舟,如此麻烦!

其四,被吴人沉江说,盛传于吴地民间。是说吴国亡后,越王退兵,并未顾及西施。吴人因怀灭国之恨,便将满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闯入宫中,以锦缎将其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可煞作怪!又是这个好色苏学士,在其《东坡异物志》中载曰:“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此说愈加不可令人信服。同是一个苏东坡,先说“五湖问道,范蠡携西子扁舟而去”,复又说“据云美人鱼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是否此翁喝醉酒后胡云一气,将自己先前所说全部抛于脑后哉?且西施对越国有存亡断续之功,勾践灭吴后必然叙功赏众,西施之功首推前三,仅次于范蠡、文种而已。对此功臣,留给吴人泄愤,世间岂有此事哉!

其五,被勾践夫人沉江说,多流传于越国民间。此说同于越王逼令沉江一说,换个凶手而已。灭吴之后,勾践曾在庆功会上对众臣说道:“亡吴之功,西施当属。”是谓吴国灭亡根源,在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美色。为避免其美色殃及越国,故赐西施沉江而死,此乃其恩将仇报,逼令西施沉江自杀说法由来。然而越人认为,此说有两个不可信处。对兴越灭吴功臣,勾践不忍;对绝色美女,越王不舍。于是便另撰一文,传说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被夫人得知,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故令人将其裹进牛皮囊中,沉入江底。此说因较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之大众易于接受心理,故大为流行,《东周列国志》便采用之。

范蠡与西施之间爱情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几乎尽人皆知。但在历史文献中,却找不到任何踪迹。专记越史之《国语·越语》、《越绝书》、《史记·越世家》以及《吴越春秋》、《史记·货殖列传》,均不见范蠡与西施恋爱关系。若依从史实分析,则范蠡故里是在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淅川县),西施家住越国诸暨苎萝村,年轻时绝无会面可能,且身份悬殊,更不能成为情侣。范蠡入越后身居高官,也不及可能去诸暨会见浣沙女西施。至若勾践下令选美献吴,此时范蠡虽有见到西施机会,但关乎复国大计,自也不会循公肥私,去与西施谈情说爱。二人爱情流传甚广者,必是后世文人为西施臆造理想归宿也。

据史书记载,范蠡确有一位夫人,生三男,但这位夫人绝不是西施。臧励龠乐所编《中国人名大辞典》中“西施”条目载云:“越王勾践败于会稽,范蠡取西施献于吴王夫差。吴亡,复归范蠡,从游五湖。或云吴亡,沉西施于江,以报鸱夷,未知孰是。”是谓科学治史态度,千古存疑,便成迷案。由此抛开西施死因,另说其数则趣闻,以飨诸公可也。

据说越国选美,西施名列榜首。越相国范蠡护送进京,途中行人争相围观,结果交通堵塞,寸步难行。范蠡见此盛况,心生一计,遂使西施住进路旁一幢华丽小楼,倚窗而坐,微露半腮,而后张榜公示:“欲见美女者,付金一文。”告示贴出,四下轰动。来观者排成长龙,慷慨解囊,竟有去而复返,更付款两三次之多者,百看不厌。三日之后,观者赞叹而去,交通复得通畅,范相国却也所得金钱无数,一举两得。范蠡此举,首开美女经济先河。

据民间传说,西施本是广寒宫中嫦娥掌上明珠。因奉玉帝之命,下凡拯救吴越两国黎民,使百姓脱离连年战乱之苦,故化身为美女西施。更有别说,嫦娥仙子对此明珠爱不释手,平时则命五彩金鸡日夜守护,唯恐丢失。天长日久,金鸡通灵,欲独霸明珠,趁嫦娥不备,偷将明珠含在口中,躲到月宫后面吞吐把玩。因得意忘形,一不小心,明珠从月宫滚落,直飞人间。金鸡大惊,因惧怕主人责罚,随之向人间追去。直追至浙江诸暨浦阳江边上空,明珠落入溪中不见。此时施氏之妻正在浦阳江边浣纱,忽见水中有珠,忙伸手捞起,因无处存放,暂含口中,不意明珠润滑,被施妻吞进腹内,就此怀孕。施妻还家,告于丈夫,十六个月不产。丈夫跪地祷告上苍,忽见五彩金鸡从天而降,停在屋顶,顿时屋内珠光万道,西施就此降生。至今诸暨当地史志,仍有“尝母浴帛于溪,明珠射体而孕”之说。西施助越灭吴之后,复化作珍珠,留在人间。自此诸暨世代养殖珍珠,驰名中外,便为中国珍珠之乡云耳。

又说今之女子所穿高跟鞋,亦是西施原创发明。西施美艳绝伦,亦有美中不足,便是天生大脚。为掩盖此憾,西施常着长裙覆足;又喜跳舞,故特制一双木屐,于足跟部加长一块,以显足短。跳舞之时,高跟木屐左右摇摆,便如弱柳拂风,腰间复系一串铃铛,叮当成韵。更兼长裙飘飘,格外突出娉婷身材,翩翩风姿。高跟鞋者,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矣。

与西施相关者,更有福建特产沙蛤,非蚬非蚌,名唤西施舌。此种贝壳呈三角扇形,小巧可爱,外壳淡黄褐色,顶端呈紫,开其外壳,就有一截白肉吐出,酷似美女舌尖。相传是西施被越王夫人沉江之后所化,吐出丁香小舌,是为尽诉冤情也。宋胡仔引《诗说隽永》云:“福州岭口有蛤属,号西施舌,极甘脆。”其实中国自北而南,凡浅海中皆产此物。

闲言道罢,书归正本。却说越王灭吴,范蠡出走,文种自杀,越国群臣诸将及吴国降臣皆知勾践手段,无不凛凛,甘愿臣服。这日升朝,百官齐都拜贺,山呼万岁。吴太宰伯嚭以为有恩于越,遂厚颜无耻,面有喜色,率吴国降臣向越王再三恭贺,谀词如潮,欲求重赏厚封。未料越王勾践当众反目,历数其罪道:“子乃楚之亡叛,既为吴臣,又对吴王不忠,对救命恩人伍员不义,对吴国百姓不仁,使吴王对天下诸侯无信。似你这等不忠不义,不仁不信,亡国亡君之徒,有何面目存于世间哉!”即命当场斩首。此事不见于正史,说话人不能断其真伪,姑妄言之。又有一说,伯嚭复为越国太宰,寿终正寝,按下不提。

越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又三年攻吴,穷二十余年之功,至此灭吴雪恨,成为东南大国。唐朝胡曾诗云:吴王恃霸逞雄才,贪向姑苏醉绿醅。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元末明初文人张羽有诗叹曰:荒台独上故城西,辇路凄凉草木悲。废墓已无金虎卧,坏墙时有夜乌啼。采香径断来麋鹿,响屧廊空变黍离。欲吊伍员何处所?淡烟斜月不堪题!元人萨都剌诗云:阊门杨柳自春风,水殿幽花泣露红。飞絮年年满城郭,行人不见馆娃宫。

周元王二年,勾践抚定吴民,以兵北渡江淮,与齐、晋、宋、鲁诸侯会于舒州,使人致贡于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衮冕、圭璧、彤弓、弧矢,命为东方之伯。越王大喜,志得意满,遂迁都于琅琊(今山东青岛胶南夏河城),由此成为春秋最后一任霸主。勾践受命为伯,除晋国之外,诸侯悉都遣人致贺。其时楚王虽然平灭陈国,但惧越国兵威,亦遣使修聘。勾践为显伯主风范,乃割淮上之地与楚,割泗水之东百里与鲁,以吴所侵宋地归宋。诸侯悦服,甘心尊越为霸。越王还师于吴,遣人筑贺台于会稽,置酒吴宫文台之上。

列位看官!越国此时实力着实非同小可,领土已过淮水以北,并与齐、鲁二国接壤,故能迁都于齐鲁南境。东面可由今宁波出海,南自今绍兴诸暨以至温州,西面则达今江西鄱阳湖。从太湖到宁绍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为鱼米富足之邦。《史记·货殖列传》云:“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此时已进入战国时期,永、郴、衡、潭、岳、鄂、江、洪、饶东南之境属楚,袁、吉、虔、抚、歙、宣并越国以西之境属越。江西大部分地区,皆归越国所有,威震诸侯。

但俗语有云,花无常开,月无常圆。正如范蠡去后遗书文种所说,勾践为人,只可与同患难,不可与共富贵,此言是也。越王称伯之后,虽对诸侯列国割土让地,尽显大度,但对内却不行灭吴之赏,亦无尺土寸地分授。于是计倪佯狂辞职,曳庸等亦多告老,旧臣怀怨,渐渐疏远,相见益稀。由此期年之后,越王手下已至无人可用,徒有伯主之名。越勾践二十五年秋八月,鲁国大夫叔青出使越国,是为鲁国第一次出使越国。越王派大夫诸鞅至鲁回聘。至次年,越执邾子以归,邾国正式灭除。鲁哀公欲借朝贺之名亲拜越王,季孙氏谏阻。鲁哀公早与季孙、孟孙、仲孙三家有隙,于是不听季孙氏阻挠,终至琅琊,并请越王发兵,助鲁国除去三桓之害。勾践却因范蠡远走,文种自刭,计倪辞去,朝中已无良将,故此终未发兵。可叹!鲁哀公一国之君,外求援助不得,欲还本国又惧被季孙所害,竟然客死越国。

文种死后一年,忽有人报入宫中,说扬子江中海水倒灌,激穿山胁,文相国之冢忽然崩裂。有人亲见伍子胥同文种立于江潮之中,前后逐浪而去。勾践听罢无语,就此得疾。其后未久,勾践于周元王七年薨逝,在位三十二年。勾践死后,子鹿郢即位。鹿郢逝世,子不寿即位。不寿逝世,子翁即位。翁逝世,子翳即位。翳逝世,子之侯即位,之侯逝世,子无彊即位。距勾践死亡一百三十余年后,无彊败于楚国,身遭诛戮,霸业遂失,此乃后话。在战国初期,勾践子孙尚能继其先祖所创霸业,并使越国强盛一时。勾践自会稽失败之后,先是休养生息以安民;随后推行“好农、好信、征人、好兵、饬民”五政,以此用民。又修命令,明法度,严刑罚,将举国民众调教成可供驱使战争工具。越王称霸,不亦因其阴狠乎!

按下吴越争霸结束,回说晋国分裂。却说晋国六卿,自赵鞅除灭范氏及中行二家,止存智、赵、魏、韩四卿。智氏、荀氏与范氏同出于荀虒,当时只余智氏,以宗主智瑶为政,号为智伯。智、赵、魏、韩四家闻说齐国田氏弑君专政,而诸侯皆莫能讨,于是纷起仿效,私自立议,各择便据地并土,兼吞公室,以为封邑。晋出公之邑,便如周天子封国一般每况愈下,反而少于四卿,亦自无可奈何。单说四卿之中,赵简子名鞅,有子数人,长名伯鲁,立为世子;其余不集结,最幼者名唤毋恤,乃贱婢所生,故不为赵鞅所喜。有善相者名叫姑布子卿,至晋国拜访赵鞅,遍相诸子,然后说道:“除幼子毋恤,其余无能过将军者。”赵鞅不信,悉召诸子,叩其学问,毋恤有问必答,赵鞅始知其贤。乃废伯鲁,而立毋恤。

便在吴国灭亡次年,晋军伐齐,以智瑶为将,率队在犁丘与齐国上卿高无丕对峙。两军对圆,彼此开战,智瑶身先士卒,作战勇猛,驱车直入齐阵。晋军见主帅如此奋不顾身,个个拼死向前,齐军招架不住,大败而归。智瑶亲手俘虏齐国大夫颜庚,晋军获胜班师。数年之后,智瑶再次出兵讨伐郑国,率军进驻桐丘。郑国向齐国求救,陈恒子男常率军救援郑国,智瑶闻而撤兵,但对陈氏援郑大为不满,临撤军前便派使臣前往齐营,数说陈恒之罪。晋使至营入帐,昂然说道:“我家元帅在出兵之前占卜,与郑国之战必胜,惜未卜能遇齐军也。晋国伐郑,其实只为问罪郑国灭陈之事,亦是为你陈氏主持公道也。未料你齐国陈氏反助仇伐亲,未知是何意哉?”晋使说罢,告辞便走。陈恒子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

越明年,智伯再欲伐郑,赵鞅患疾,使子赵毋恤代往。行军途中,智伯命毋恤饮酒,毋恤以不能饮婉辞。智伯醉怒,以酒斝投毋恤之面,面伤出血。赵氏将士俱怒,欲攻智伯,赵毋恤道:“忍此小耻,方能谋大事。”诸将乃罢。后伐郑获胜而归,智伯反向赵简子诬告赵毋恤对己无理。赵鞅鞭责毋恤,以向智伯谢罪,赵毋恤并无辩解,但心中怀怨,自此与智伯有隙。晋定公三十六年,赵鞅病笃,昏迷五日,醒后召毋恤至榻前嘱道:“异日赵氏有难,惟晋阳可恃,汝可识之。”言毕遂卒。毋恤继立赵氏宗主,是为赵襄子。

晋出公愤恨四卿专横,闻说赵鞅已死,便以为良机已至,遂密使人乞兵于齐、鲁二侯,请借兵讨伐四卿。齐国田氏及鲁国三桓非但不允出兵相助,反以晋出公之谋遣使密告于智伯。智瑶由是大怒,便会同韩康子虎,魏桓子驹,以及赵襄子毋恤,集合四家之众,反而讨伐出公。晋出公此时欲哭无泪,更不敌四家势众,遂弃国而走,出奔于齐。后以“出”为其谥号者,因失其国,出奔外邦之故也。出公既被赶走,智伯便与韩、赵、魏三家商议,复立昭公之曾孙姬骄为晋君,是为晋哀公。自此晋国军政大权,尽都归于智伯瑶之手。

智伯名瑶,因谥号为襄,故又称智襄子,乃智武子智罃后裔,智文子智跞之孙,智宣子徐吾之子,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当初智徐吾欲建嗣子,因喜子瑶聪明多智,便谋于族人智果道:“吾欲立适子,卿谓子瑶何如?”智果立即答道:“瑶不如宵也!”徐吾奇道:“子宵才智皆逊于瑶多矣,卿如何劝我弃智立愚?”智果摇头道:“能保家族福祚绵延者,不在智愚也。子瑶自有五长,惟有一短。五长者,乃美须长大过人,善于射御过人,多具技艺过人,强毅果敢过人,智巧便给过人。然而贪残不仁,是其一短。若以五长凌人,而济之以不仁,则谁能容之?若果立子瑶,智宗必灭于其手矣!”徐吾不以为然,竟立智瑶为适子。智果叹道:“我若不改适别族,惧随其波而溺也!”乃贿赂太史,求改氏谱,自称辅氏。

至此赵鞅病故,智瑶继为执政正卿,由是独专晋政,高居智、赵、韩、魏四家之首。兼且内有智开、智国等肺腑之亲,外有絺疵、豫让等忠谋之士,权尊势重,遂渐有代晋自立之志。此时中原诸侯,已从春秋争霸战争过度为战国时期混战,齐、晋、楚、越四强并立,战国格局雏形初具。此四强之中,晋、齐、楚乃是老牌强国,越国是属新兴势力;晋国虽然仍属最强,却因政出私门而战力大减,已远不如晋、襄、悼三代霸主风光。智瑶此时初涉政坛,亦如赵鞅当年,意欲匡扶晋国霸权,并发扬智氏三代正卿辉煌,按下不提。

周元王七年,一代兵圣孙武逝世,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去向不明。与此同年,卫侯姬辄打击诸大夫,威胁要处大夫褚师比肜刑,又夺取公孙弥牟封邑,剥夺司寇卫亥职权。不但如此,卫侯还大兴土木,修筑新都濮阳,并残酷剥削压迫筑城工匠。于是褚师比、公孙弥牟等趁机联合鼓动工匠暴动,赶走卫侯。卫侯姬辄出居城钮(今河南滑县东),复将徒众化整为零,以大夫祝史挥为内应,企图袭扰濮阳。未料行事不密,却被公孙弥牟觉察,遂将祝史挥遣送出城。卫出公图谋复国失败,得知各国诸侯正在越国聚会,便派祝史挥前往越国,向越王请求救兵。越王从卫出公所请,乃派大夫皋如、舌庸为将,鲁大夫叔孙舒,宋大夫氏筏为副,分率鲁、越、宋三国联军,进攻卫都濮阳。联军攻至外州,大肆抢掠。

卫国诸大夫闻说三国联军来伐,各出家甲私兵出城抵抗,一战而至大败。卫出公至濮阳城郊,为泄私愤,下令发掘褚师比父褚师定子之墓,焚烧棺材以及骸骨。卫大夫公孙弥牟与联军越将皋如有旧,遂派王孙齐暗地前去拜见,以重金收买,贿其撤兵。皋如既受重贿,于是止兵不前,不再护送卫辄。卫国诸大夫大开城门迎接卫侯辄还国,但部署军队严加戒备,整兵以待。越、鲁、宋三国联军退走,卫侯辄由此不敢入城,只得返回城钮。卫公子黔赶走出公之子自立,是为卫悼公。诸大夫经过商议,便将城钮割让给越国。卫辄不甘心失败,又向齐、郑两国求救。齐郑联军一度攻入卫境,但因不胜撤军,卫公辄终于死在城钮。因死于出逃途中,故此谥号为“出”。此战,公孙弥牟用重金分化联军,可谓高明。

卫出公薨逝次年,周元王姬仁驾崩,在位八年;子姬介即位,是为周贞定王。贞定王二年,乃是《左传》记事终结之年。其为中国第一部记事编年体史书,叙述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史实,共二百五十五年历史。此时早期儒家形成,是指孔子及其洙泗门人。据《史记·仲尼弟子传》记载,孔子曰:“我洙泗门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孔子之后,七十七子及其后学洙泗门人活动频繁,直至周显王三十五年,长达一百三十余年之久。由是儒家学说,成为当世显学。

中国自古就有彗星记事,始见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孝人于北斗。”时为公元前613年,乃是世界上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记录。《史记·六国表》载:“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即便是周贞定王二年也。这是哈雷彗星再次出现,与前次出现相隔一百四十六年。不过《史记》叙事简略,并未记载其所出现具体时间。周贞定王四年,孔门弟子冉雍去世,寿终五十六岁,葬于菏泽东南冉山(今定陶县冉堌集)。冉雍字仲弓,事迹虽无专著,但在许多史书典籍中皆有记载。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谓其宽洪简重,有人君之风范也。仲弓笃于德行而拙于口才,故在《论语》中有“雍也,仁而不佞”之说。

闲话少叙,书归正文。话说智瑶既为晋国执政正卿,此人好大喜功,一朝大权在握,便欲建功立业,重现先祖两代正卿家族辉煌。其实早在越王勾践伐吴之际,智伯刚任执政未久,其便欲图谋卫国,并费尽心机。当时吴王夫差忙于抵御越国来犯,为免北方后顾之忧,便着意与晋国修好。因闻智瑶初任执政,遂遣大夫赤巿为使往聘晋国,以表祝贺。赤市率使团北行,途径卫国,卫国执政南文子亲出数十里相迎,并赠送厚礼重金,借以结好吴王。赤巿却之不恭,只得笑纳,于是感恩戴德,来到晋国。智伯见之大喜,热情相待,异乎常礼。

国事访问完毕,智瑶命人用豪华巨轮相送赤巿归吴,其后并随战船百艘,声势极为浩大。赤巿心中纳闷,暗道:“世人皆云智瑶乃是刻薄鄙吝之徒,此番怎生如此慷慨?”于是便派从人暗访,才知后面战船中尽载晋军精卒,皆都盔明甲亮,器械齐整。赤市大吃一惊,遂议于部从道:“智伯欲送我等还吴,怎需这数千兵甲?此去必经卫国,则必是欲行假途灭虢之计,欲趁便奇袭卫国,一举灭之也。此谓借鸡生蛋,甚是狠毒。休说卫大夫南文子有恩于我,便是并无恩义,我等将晋军引去,使卫国罹难,亦必嫁祸于吴,使赤巿处于万劫不复之地也。”正是:休道上卿善机变,以奸谋国成事难!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