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第一杯茶(入门级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清明

梨花清明染春深

茶路漫漫在江南

红袖添香伴读书

·梨花清明染春深

清明是一年中草木润泽、清气最盛的时节。《岁时百问》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如雪的梨花尚未落尽,灼灼其华的桃红,如镜头中的画面映入眼帘。一年之中,没有哪一个季节,能像清明的姹紫嫣红、明丽华彩。一片灵动的勃勃生机,在“红绿扶春上远林”里渲染开来。

“明前茶叶是个宝,芽叶细嫩多白毫。”明前的茶,春温低、发芽少,生长慢、芽叶细嫩,高氨低酚,香高味醇,弥显珍贵。

古代的贡茶以早为贵。在贡茶的时代,春茶分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三种。社前是指春社前,大约在春分节气。像唐代的贡茶,阳羡茶、顾渚紫笋,就是春分前后采摘的社前茶。火前即清明前,古时的寒食节禁火三日,寒食节又在清明的前一天。雨前茶,是指谷雨节气前的茶。明代许次纾《茶疏》里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如果说明前茶是茶里的极品,那么雨前茶该是茶中的上品了。

明前的茶,清香袭人,鲜爽生津。它凝结着去岁的簪花剪雪,蕴含着早春的晨风暮雨,流转着清明转折的清新盎然。这样的茶,算得上是至真至纯,无妄无嗔。如果在世俗中,被炫耀塑造成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真的会玷污了茶的清净,辜负了茶的鲜醇。

明前茶,在我们的意识里,还是以芽为贵。在茶事活动中,仍会看到一些人,炫耀着单芽茶的嫩绿。对于明前茶,我认为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会更理性完美。其耐泡度、鲜醇度、营养成分,都会好过单芽茶许多。其次,惜采单芽,会减轻对茶树的伤害,如此方不辜负茶树一冬的苦寒坚守。平常心,真滋味,草木情,饮之道。茶树历尽酷暑严寒,“春物亦已少”,还是要多存惜物之心,这也是茶之大道。

恻恻轻寒,剪剪风中,晨歌兄来济吃茶。我和晨哥谈起滇中问茶的所见所闻,不禁有些慨叹。云南连年春旱,茶树严重过采,古树茶杀青不透,烘青料的以假乱真,初制的粗放简单,山头茶青的混乱不堪,此类种种因素,使普洱生茶的未来变得更加迷茫。我在一些知名的寨子里,喝到过烘青料的茶。如仔细辨别,干茶有高温干燥的火香味。茶汤青绿,叶底翠绿,香气高扬,入口清甜,缺乏在苦的底蕴中的回甘。这种烘青绿茶特有的色香清甜,有先声夺人之势,不知会让多少人上当。

同时和晨哥谈到,一个茶人,一个老店,应把别茶鉴茶的正确理念,清晰地传递给茶友。怎样的熟茶可以陈化久存,哪一类生茶可以如期地转化,哪个池塘的蝌蚪可以变成青蛙。如不严格把关,五年乃至十年后,浮光华彩随风而去,茶的真相毕露,又该如何去面对购茶的朋友与我曾推荐夸口的茶?古人“童叟无欺”的立店之本,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

在这个明媚的节气里,我喜欢读苏轼的《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有几个清明,又有几人能看得清明啊。

山高雾霭处,翠绿是茶清明时节的春衫,本真依然。岁月催事,光阴发酵了青春的心事。中年时,那一杯茶,渥堆氧化,变成了温润甘甜的红茶,茶里有你我浅笑深颦的盈盈秀色。此去经年,耐得住时光沉淀的,是“玉碗捧纤纤”里泛着的醉红酡颜。

·茶路漫漫在江南

累且快乐着的茶季来了,我急不可耐地去江南问茶。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的春,在乱花深处鸟鸣中,问茶的路,于阳崖阴林清涧里。

过去在江南问茶,我一般先到杭州。而后以杭州为中心,奔径山、长兴、安吉、德清、湖州等地。高铁开通后,我可以乘高铁先到湖州,然后以湖州为中心,真的方便快捷了许多。

四月的西湖,空气里弥漫着红胭绿脂的气息,让人沉醉。烟雨清波,如诗如画的西湖,是我问茶江南的驿站,是一个必到可以不游,但不能不驻足小坐的所在。

长亭边,断桥上,雷峰塔下,灵隐寺中,虎跑泉边,翁家山畔,寻紫觅红,踏遍青山,只为寻觅龙井的香醇味鲜。西湖龙井的色清味甘,与他山异。异就异在西湖的春山苍苍,钱塘的绿水漾漾。还有呢?苏轼、林逋、白居易、辩才、弘一的文脉诗魂,穿过千山晕碧、翠幕烟绡,在潋滟春光里低吟浅唱,熏染富足了西湖龙井的蕴藉芬芳。

在杭州问茶,我去的最多的是翁家山、满觉陇。这里的崖前涧边,古木参天。湿漉漉的台阶,苔痕青绿。如是深深地呼吸一下,畅快清凉,空气里有沾着露水的草木清香。如果仔细辨赏,桂花树下的龙井茶,花香在茶汤里会悠然许多。

在翁家山,一株老樟树笼罩的江南小院里,我协助翁老先生炒茶。老先生和我拉起了家常,他告诉我,他和老伴炒茶近五十年了,炒茶苦啊!但是,只有用手感知温度,凭经验炒出的龙井茶最香,机器是无法炒出这种香气的。看着他手上烫起的水泡,我有些黯然。或许如老先生所说,多少年后,传统的龙井茶炒制工艺,会成为历史的记忆,或仅停留在商业表演的层面展示了。茶很香,但炒茶的过程是苦的。现在的孩子,已经吃不了这个苦,逐渐远离手工的传统技艺了。

我问老先生:“龙井的香,是哪种香啊?”老人说:“是清香。”确实是清香,我无法再去问。我感觉这是一种醇厚的豆花香,用心品来似又不似,这或许就是香气的魅力和龙井的神韵。在山色俱佳的西湖之畔,秀美的狮峰山下,生长的片片茶园,溪涧径流遍布,茶树长年处于“不雨山长涧,无云水自阴”的雾露环境中,每天沐浴在山气、水气、花香、樟香、草香中的西湖龙井,怎会只有单一的香气呢?一叶凝聚千般香,这或许就是茶的思想。

下山的路上,我还在思索,当旅游的车流和人流,打破了西湖龙井千年的静寂;当宽阔的马路,替代了幽篁曲径;当竹篱茅舍,变成了没有温情的钢筋水泥;当机器代替了传统的手工……龙井茶的精神底蕴,是否也有了改变?还会如百年前的“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吗?

黄昏,飘起柔若细丝的小雨。烟波浩渺的西湖,云蒸雾润,像一幅浓淡相宜的文人水墨。我行至柳浪闻莺处,雨下得密了,雨丝缠绕着落花,覆盖了小园香径。

不能去楼外楼吃莼菜汤了,停不下的雨,让我临时改变了主意,到恒庐吃茶避雨。

和澄澄堂主及女主人姚琼相知多年,冒雨去讨杯茶吃,也不用寒暄客气。清秀的姚琼,笑意盈盈,瀹泡她镇店的私房茶积香。姚琼说,积香是她和先生早前用班章料精心定做的熟茶,希望此茶在岁月的磨砺中,厚积薄发,历久弥香。

积香的名字,取的真雅。宋代秦观有诗:“云峰一变隔炎凉,犹喜重来饭积香。”果真茶如其名,这茶的香气,和我早前定做的一款攸乐高山熟普类似。开汤乳香浓郁,水厚汤滑,三水后,乳香中的糯米香醇正勃发。可见此茶选料的老到。

姚琼的恒庐清茶馆,原是在西湖边上的一座百年老别墅,以古朴清雅著称。我常说,恒庐的位置是天堂一隅,得天独厚的气质与格调,是其他地区无法复制的。

我坐在竹椅上,细品着积香的柔滑与甜软,透过沉静的海棠花格窗棂,听窗外雨打芭蕉,看翠竹摇曳窗棂,墨痕盈窗。欣慰西子湖畔的雨夜萧萧,有茶,与一二知己共饮。茗品细细,香长味永,心下快活自省,口不能言,妙处难与君说。

雨还在下。我开始牵念湖边的杏花,可否经得起雨梳风寒。如明晨起得早,烟雨中,我一定会去探香西湖的杏花。

·红袖添香伴读书

万木叠翠的桐木关,崇山峻岭,松繁竹茂。古茶园的野生茶树,高处不胜寒,所以,这里茶山的春天会来得晚。

谷雨前,我从武夷山的三姑,驱车进桐木关。进山的路,是百年古道,在对夹的青山间逶迤盘桓。山路左侧的山涧里,碧水横流,涟漪清澈,向下流入武夷山的九曲。远处数峰青黛,有白云缭绕。过了保护区的皮坑检查站,再往里才算是真正的桐木关。这里的海拔超过了一千米,水清山翠,宛若仙境。

一路穿林渡水,峰回路转。九十分钟后,到达人迹罕至的十里场。我稍作休整,和老温直奔桐木关的核心区大竹岚,去探望生长在竹林里的百年野茶。

桐木的山深处,苍松翠竹,绮丽清幽,山奇更有异水,令人目不暇给。到达大竹岚,我徒步跨越山涧的小溪,踏着松针和竹叶自然厚厚铺成的蹊径,攀竹援树,艰难步行一公里许,来到了垂阴相荫的竹林深处。

这些生生不息在竹林新笋间野生的老茶树,枝桠间密布着苔藓蕨草,翠绿养眼。那丛丛不知岁月经年的老茶树,有同根相生的,有茶果堕地野生的,一簇簇的间隔或近或疏,俱各成风景。彼此间或相依,或翘望,枝枝叶叶总关情。

这些野生的茶树,不同于山外的园茶。叶梢青翠中泛着金黄,叶面凹凸有致,褶皱如老人的手面,诉说着山里的清寂岁月。叶张微微后卷,茶芽及叶张背面的绒毛稀少。细观每一丛茶树,叶片细长如竹叶,叶茎较长。叶芽或翠绿、或金黄,或紫红、或淡紫,色皆不一。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记载:“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步之间,别移其性。”生态清绝的好茶,数步之间,叶片与叶芽的颜色,确实不一样。

刘梦德有《试茶歌》:“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 他慧眼识茶,赞赏生长在竹林里,且长满青苔的山坡上的茶树品质最佳。茶树生长在被覆竹叶、松针腐殖土的烂石之上,莓苔青绿。叶梢金黄,叶片皱褶后卷,茸毛稀少。这些典型的好茶特征,印证着这片竹林为野茶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生态。这些特点,也符合陆羽《茶经》对“野者上,叶紫者上,叶卷者上”好茶状态的描述。

第二天清晨,待茶树上的露水消失,竹林野茶开始采摘。等茶青运回十里场,薄薄地摊晾在竹席上摊青。我坐在一旁喝茶,陪着茶青慢慢走水,不时地会抓一把茶青闻闻香气。叶面如绸缎柔滑,果胶粘手,又亲切喜悦地不忍放下。茶青散发出香甜的青苹果味道,纯正馥郁。

夜深的桐木,远山如黛,山风清泠。万籁俱寂,唯闻耳畔溪流淙淙,间或几声狗吠远传。一夜饮茶看青,与老温聊茶,几近不眠。

当山中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次第斑斓,叠翠欲滴的山峦之上,野茶的摊青阶段结束,进入了萎凋阶段,清香如故。两小时后,茶青萎凋完后开始揉捻。野茶肥厚柔韧,需适当延长揉捻时间。待条索紧结柔美,开始结块,然后进入长达八小时的渥堆发酵期。做茶很累,但做好茶是一种享受。好茶触手柔媚,每个环节都清香四溢,如握盈盈红袖。各种清香,次第萌生。种种无法述说的美,贯穿始终。

日西斜时,茶青发酵到九分红一分绿,我协助老温起堆,把变红的茶青,均匀布散到竹筛中,一摞摞地移入专门做传统红茶的青楼。开始点燃松木,用高温烟气完成八个小时的焙火烘干,才能结束毛茶的制作。

竹林的野茶与竹相伴,得竹林清芳。丛生山野,具苔藓枞韵,沾染草木清芬,梅馥兰馨。后天制作中又得以松木熏染,松竹梅兰的气韵,齐聚一盏汤内。我笑着对老温说:“这茶,就是中医里以补气著名的四君子汤。”

“林下美人,梁上君子。”是金岳霖对林徽因、梁思成伉俪的无上赞美。竹下佳人,盏中君子,是“红袖添香”这款茶的真实写照。我用竹林野茶做的“红袖添香”私房茶,只要谨遵古法,精工择料,得以时日,必将成为一段茶饮佳话。

这是两年前,我三进桐木关,寻访红袖茶的记忆。走进桐木关,我的心灵便沉入幽微空明的境界里。林壑优美的净澈灵气,令人神思醉酡,林泉之心顿生。

当我在山清水秀的十里场,品到这款竹林野茶时,便惊喜不已。那金黄油润的汤色,如梅似兰的花蜜香气,让我从心底愉悦。最喜那入口的清甜,如山野深处的疏朗清寒,无一丝的驳杂。亦如茶畔绕过的溪流,明澈澄静。如此的佳茗,尽得山清水幽之气,浸染竹木清香之韵,熏以山花野卉之芬。“红袖”虽有了梅芬兰幽竹清,但我觉得也不能少了松香,便在后期的焙火中选用了松炭,使之不离传统,稍含松烟淡淡。“红袖”添以松烟香气,我亲切地称之为“红袖添香”。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文人闲适香艳的生活。书读执卷,生活如茶,生活里不能少了传统生活的松烟气息。如此良宵兀坐,人倦灯瘦之际,倘若有一袭“红袖”温存赏心,可得人生三味:布衣暖,红袖香,读书滋味长。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散慵文人的惬意生活。无需华鬓人如玉,一盏红袖,低回悠长,温馨隽永,暖意丛生。难怪金圣叹说:“读《西厢》,必焚香读之,必对花读之,必与美人并坐读之。”剔透清灵,情幽贤淑的佳人罕矣!莫若红袖添香,茗伴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