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遗大投艰
这个于五百万年前订立的盟誓条约,时至今日,其地位不仅没有被丝毫的削弱,反而是得到了数以倍计的加强,其对于“陆人”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变得越来越大。
睿智的周德功,知道造成这种影响呈现单方面一边倒局面的原因,不光是由于当年先人们订立的盟誓条约,所具备的高度的前瞻性的缘故。
我们要知道的一个现实情况是,当一份约定在订立之后,想要判断约定所涉及到的哪一方,会是这份约定的最大受益者,所要依据的鉴别条件,其实是很简单的。
具体判定的方法就是,当条约的内容会对哪一方进行较多的约束,或是哪一方在订立条约之后更觉得为之安心,则哪一方就是毋庸置疑的此份条约的最大受益者。
那依据这样的鉴别条件,去审视当年由决定带领族人走向不同发展道路的先人们,经过慎重商议而订立下来的盟誓条约,就会发现做为盟誓条约的订立一方,“海洋人”是这份盟誓条约的最大受益者。
通过盟誓条约的内容,清楚的表明了决定走向大陆去发展的族人们,会放弃除必须的防身武器装备之外的,所有已经被制造出来的科研设备。
这也意味着,所有可以用于相关装备研发的科研装置,也要一同的被留在这片海洋当中。
对于发生在当年的这次族群分化,可以用“心中虽有牵挂,徒是净身离海”来形容决定走向大陆去发展的“海洋人”。
这些离开族群的“海洋人”,在保留了相关科技知识的记忆同时,却也进入了一个不知会有多长时间持续的,没有实际研发和生产科技装备能力的时期。
周德功用做为一个后人的眼光来看当年的这个情形,真的是觉得在科技方面,自己的这些勇敢无畏的先人们,是经历一个非常凄惨的艰难时期的。
因为,没有趁手且对路的装备可以使用,哪怕只是采集一处地方的矿产原石,进行冶炼提纯以获取其中的能源,都是做起来异常艰难的一件事情。
更何况在进行科技研发时,是要做大量的针对性的科学实验,来验证相关的理论与构想的。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没有成熟的经过验证,完全是可行的理论,来做为指导具体生产依据的情况下,任你再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搞不成任何事情的。
这是所有基于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相关研发,所必须要经历的第一步。
这样的情况,对于有着配套完整,人员齐备的科技研发体系,掌握这片海洋全部科研力量的“离海”而言,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
但是,对于离开这片海洋,走向大陆去发展的这些先人们,可就是一件“遗大投艰”的,堪称是“天荆地棘”的难事了。
在科研方面,他们当时所处的境遇,真的是一穷二白的一个情况。
他们没有相关的可以用于科学实验的仪器设备,对于开展实验所需的一切设备,都是要从零来开始进行制造的。
这对于当时很多刚刚走上大陆,为了心中所存的对于未来的畅想,而决心要与方方面面的困难进行抗争的族人们来讲,是绝对难以接受的事情。
在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选择了平静的接受这个现实,而努力的去进行科研能力方面的积累。
哪怕是有了一点点的累积,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值得为之高兴的事情。
既然选择了离开自己生存的“舒适区”,那在面对什么样的局面是,都是能够为自己所承受的。
这是绝大多数追随自己的首领,坚定的走向大陆的族人们的想法。
但是,事情并不总是存在一个方面的。
在这些人会如此来理解并接受自己遇到的,在重新建立起科技力量的过程中的困难时,也有着另外的一部分人是不这么去看待这个问题的。
他们觉得既然是族群的高层,通过盟誓条约来限定走向大陆去发展的族人了,那不如就按照盟誓条约的相关内容,放弃自己所具有的科技能力。
既然,已经是到大陆去重新开拓生存的空间,开始进行与之前不一样的生活,那就不如彻底的放下曾经的过往,轻装简从的投入到新的环境中。
这部分人觉得既然要做生活在大陆上的人了,就不要再去记挂着曾经在这片海洋里度过的时光了。
“族群已经是分化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这样的分化,并不意味着曾经是一个族群的“海洋人”,从此就真的是分裂了。
让科技力量彻底的留在这片海洋里,不也是挺好的一件事吗?”
这就是他们这部分人的真实心理写照,细细品味之下,确实是很有些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