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展生态学模式
柯林斯(Collins)提出了危机干预的发展生态学模式,该模式将发展阶段、发展问题与影响个人成长的环境结合起来研究。
该模式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在不同文化的社会中,各阶段出现的时间可能不一致。这种发展以自我为主导,它按照自我成熟的时间表,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由一对两极对立的冲突所构成的一种危机,这种危机不是灾难性的威胁而是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积极解决危机,自我的力量会增强,人格可以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人对环境的适应;消极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阻碍人对环境的适应。若前一个阶段的危机得以积极解决,则后一个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会提高;但如果前一个阶段的危机是消极解决的,那么后一个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会降低。每次危机的解决,都存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当积极因素所占比例更大时,危机就会被顺利解决;当消极因素所占比例更大时,当事人可能面临发展性危机,这种危机既与当事人所处人生发展阶段的发展任务有关,也与当事人之前的发展阶段的完成情况有关,还与当事人所面临的具体发展问题有关,更与他所处的独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危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危机干预中必须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来化解危机。
在自杀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当个体处于青春期末期(18~20岁),即正处于由“疾风怒涛”的青春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时,如果他能够充分掌握自己和社会的信息,能够为自己确定生活策略,就能获得自我同一感;如果不能,则会引起角色混乱,影响其忠诚品质的形成。这个阶段的人出现心理危机,尤其是自杀心理危机,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他因不能有效处理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而无法达到自我和谐,又不能掌握社会角色扮演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有关,他们无法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内心混乱感极强,因此产生自杀心理。
如果个体处于成年早期(20~25岁),则其所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亲密与孤独。如果他在上一个阶段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得比较好,他就能与他人发生爱的亲密关系,建立成人依恋。因为与他人建立爱的亲密关系,需要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进行融合,这就涉及自我妥协与自我牺牲,甚至是个人的重大损失。但如果他在上一个阶段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得不太好,那么他的内心就是混乱的,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丧失自我,因而无法顺利与他人建立爱的亲密关系,其内心会产生自我丧失感和情感孤独感,甚至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因此,这个阶段的人出现自杀心理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无法顺利建立爱的亲密关系、妥善处理情感问题有关。
如果个体处于成年中期(25~50岁),则其所面临的心理危机是繁殖与停滞。如果他在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上,顺利找到了情感归宿,建立了和谐的成人依恋关系,那么他的情感生活是比较充实和幸福的,他会试图把他的关心和爱传递给下一代(这里的下一代既包括孩子,也包括朋友后辈),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他也会在指导关心朋友后辈成长中获得一种成就感。但是如果他的自我同一性和亲密感都发展得不太好,成年中期又不能顺利获得成就感,就会陷入停滞感、受挫感的漩涡,无法形成关心的品质,从而变得自私自利。因此,这个阶段的个体出现自杀心理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善于关心他人,陷入人际冲突困境,或因为事业停滞不前而产生挫败感。
在开展自杀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干预者必须考虑危机与当事人所处发展阶段的联系,危机的影响可能与发展阶段的任务掌握程度有关,干预者既要评估危机中个体痛苦的内心因素,也要评估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更要考虑当事人个人发展阶段的其他因素,及其负性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