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光明:写给中国人的抑郁自救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抑郁症是我们的人性受了伤

用东方智慧来还原抑郁症真相

不知大家思考过一组问题没有。

为什么在中国,精神方面的症状会比西方更易引发身体症状?比如抑郁症常常伴随着心绞痛,在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

为什么近些年医学调研表明,中国人的抑郁症初诊或复诊,最早会出现在综合医院内科及神经科?患者多是因躯体症状而去求诊,由这些科室转入精神科就诊的患者中,抑郁症占很大比例?

这些疑问其实指向了一个深层次的答案,就是我们中国人多年传承的文化影响与西方是有诸多不同的。西方的文化基础,比如古希腊的几何学、逻辑学等等,决定了相关人员在对抑郁症展开研究时,多具有理性主义的原发力,既有理性的科学、技艺训练,还有大量理性的神学、法学、医学等等做支撑。尤其是西方近代医学,更是在近代科学发展大背景下,才可以成体系化地推进着,抑郁症正是在此背景下被纳入现代医学的管控范畴。

一个无法争辩的现实情况是:所有落脚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临床治疗,似乎都在“术”的层面游走和徘徊,反而致使我们在面对抑郁症时,有些茫然和力不从心。换句话说,在面对抑郁症这一复杂而综合的现象时,仅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理性思维本身,是无法窥其全貌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认知上的无奈、肤浅,人们才会用“抑郁症”一词,来表达对这种所谓病理现象的恐惧,用药物和治疗技术来表达出对它的敌对态度。

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无论是易经或儒释道学说等等,天然带着西方文化思想无法挖掘到的人性源动力,以及对一些复杂现象的还原能力,在这些方面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优势的。这些年,正是当我试着逆向思维、返璞归真,在曾经忽略的传统文化中找寻答案后,才有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收获。

我在讲课时常会抛给学生们一个问题,请他们思考。

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是否该继续停留在低层次、表面化的认知状态中,用对抗态度来掩饰内心中对抑郁症的无知与恐惧?还是应该去勇敢正视,从更深刻的东方智慧中来挖掘真相,彻底揭开它的面纱?在我看来,这个选择权,原本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中医在对人的心理认识方面是有独特贡献的,尤其在情绪病因学方面,有着独到视角和观点。

比如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已然把“忧”“郁”等等与抑郁症相关的概念,从“道”的层面清晰地刻画出精髓。

《内经》第一次将“郁”的概念引入医学,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

对于“忧”,它的记载是“忧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针对抑郁症的内在互动关系,它也有详细的论述,在《素问·举痛论》中就曾提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说法。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研究抑郁症的真相很有帮助,可惜的是,我们在以“术”为导向的探索中走过了几千年,可谓是离“经”绕“道”的几千年。

举个小例子。

我在咨询过程中,经常会和求助者有这样的对话:张老师,我一直在用恨自己的方式,来爱着自己,我每天都会对自己说一个恨自己的暗示性语言:你是抑郁症、你是抑郁症。

我通常会应答:你为什么不可以用爱自己的方式,来恨自己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本质是一种内心能量的转换,让求助者知道只要接受了自己的负性想法,就是在试着还原能量的早期状态(也就是把负性状态还原为中性状态)。当他们接受了自己的负性部分,其实正是在开始学习如何爱自己,那些恨自己的能量就会逐渐转化为接受自己的能量,甚至是成就、升华自己的能量了。

当然这是题外话。我此刻想说的是,为什么在国内,有这种想法的抑郁症患者不计其数,在日常生活、咨询室和心理医院都非常普遍常见?深挖其背后的根源,其实正是我们的文化因素。

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态度相对低调含蓄,在情绪表达上也如此,我们不喜欢外露,较能忍受情绪上的折磨,尤其受到儒学的影响,这种含蓄隐忍的个性容易使我们造成一种比西方人更强烈的“病耻感”。

所以在临床上常会看到抑郁症患者的两个典型表现,第一个是他们常常试图尽可能长地躲藏在“一切正常”的表象后面,甚至包括许多患者家属在得知自己的亲人得了抑郁症,在和别人说起时,也多会用其他病症来替代,会回避直接提到抑郁症。

第二个就是当感觉自己出现不适时,许多人会习惯性地内省自己,会出现对自己的大量挑剔和责难。

换句话说,正是源于自身与身外的双重否定,才直接导致负性状态的加重,甚至会导致负性状态本身。而这种细腻的内心历程,显然是不能通过西方药物方式、医疗手段完全消除的,它们多数只是暂时压下去或短时缓解而已。这样的例子实际是很多的。正是由于忽略了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导致国内许多抑郁症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并不理想。

不过话说回来,当我们看见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其实恰恰正是它的新起点。发现就是改变。

抑郁症的产生是人生必然,而不是偶然

从本质上讲,与抑郁症有关的、源自我们心灵深处的能量与生俱来,是中性的,并不存在好坏之分。抑郁症只不过是能量的负性状态而已。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附着在自己身上的这种现象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我常给别人打这样一个比方:

这种能量就像是从心灵深处冲出来的斗士。在这个斗士身上,难免会有一些无法实现或是被压抑变形的部分,如果我们粗暴地用化学制剂和现代医疗设备去消解它,等于是把我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机械化、化学化,这是对人类心灵进化的漠视和阻碍,更是对我们自己的亵渎。

在我看来,文明的进步应落脚于每个人自身的真实感受和心理环境的变革中,而抑郁症恰恰是我们人性和心灵进化的忠实承载者。从宽泛意义上讲,抑郁症是一种自然现象、生命现象、社会现象、心理现象交叉互动的产物,是人作为一种有机体,在吸收了自然、生命、社会、心理四个维度材料后的整体呈现。在这个角度上,我们完全有资格、有权利去了解抑郁症,甚至是驾驭它。

首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呢?所谓自然现象是指每个人人性深处自有的一些东西,它们是人性形成的天然资源,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欲望。吃饭、喝水,呼吸……当产生这些想法和行为时,背后是什么?都是欲望,它们支撑着我们从本能出发,存活下去。

换句话说,欲望是人类的人性本源。纵观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社会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和好地去满足当时人们的欲望。社会管理者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性特征,来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以及资源分配原则。

所以与其说,社会管理者们在试图稳定着一种社会制度,不如说他们在维系着生存在这一历史阶段人群的内心平衡,尤其是针对那些人性深处的欲望,他们会提供必要的社会性满足,这其中是蕴藏着大量的互动规律的。而抑郁症成形之前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正是欲望。

其次,它是我们必然会经历到的一种生命现象。对于个人生命现象的描述,其实很简单:一日三餐,一觉醒来,大约是三万几千天而已,这是一个漫长而短暂的生命过程。生命的“长”是一个人的健康、长寿;生命的“短”则是每天生活中的具体内容,每个人、每一天的吃喝拉撒睡,其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这种“长”和“短”的组合就是生命现象。

而抑郁症,正是生命在这些长短结合的分配机制中呈现出的一种状态。

抑郁症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起伏、生活经历,都会带来许多关于自我的历史和心理故事。人活一世,见人、见事、爱恨情仇、千般感受、万念动力,都会汇于一心,而抑郁症正是我们自身与外界因素互动后的产物之一,是外在大环境和个体小环境之间种种互动、变化的见证。

它更是一种心理现象。

当我们的欲望、需求在向社会资源寻求满足的过程中,一定会因为满足感的差异而带来不同的心灵触动和体验。此时我们的内心就像是调节器,一方面,会整合自己的诉求对接到社会支持系统中;另一方面,会与社会支持系统“讨价还价”,以让自己获得最多的、可被满足的心理资源,在需求的无限和供给的有限之间不断进行调节。这个过程就是心理现象。

所谓“无求不应,无应不求”“有求必应,有应则生(长)”,人的内心正是通过这种不断往复的过程,才能获得成长。而抑郁症正是这一过程中的产物。

总体讲,抑郁症的产生是一种人生的必然,而不是偶然。它与人类自身的关系,有时甚至可以用相伴相随、形影不离来形容。

这就像是人在阳光下一定会有影子一样。影子与人相伴,跟随并映照出人本身,而抑郁症和人的关系,正像是影子和人的关系:

当我们一味地去拒绝影子,时刻想要摆脱它,通常是徒劳的,结果多数是白白地消耗掉自己;反之,如果我们试着去接受它、理解它,去找寻它的价值,才有可能拥有不一样的收获甚至是惊喜。

影子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光明。

既然是影子般的存在,就意味着在源头,抑郁症同样是有其光明一面的。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找到这一面时,很可能就已找到了摆脱抑郁症的希望。

这也正是我在咨询时,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帮助的核心思路之一,接下来会详细分享给大家。

现在请你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你是仅仅看到影子中的黑暗,还是会同时看到它的光明?

当我们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时,其实已在寻找抑郁症的正负两面性,希望已蕴藏其中。

失“神”是抑郁症病根

在多部中国古代典籍中,比如《黄帝内经》的《素问·移精变气论》篇和《素问·本病论》篇,都曾提到“神”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换句话说,人有了“神”,就能生存,没有了“神”,就会死亡,形神兼备才会有人和人性。

有人会认为这里的“神”是唯心的,是不科学的,但其实,他们可能并没有理解“神”的真正含义。作为一种存在于自然的造化之力,“神”的概念在此处是唯物的。它是生命现象的基础,同时也是人性的核心能量。

在我看来,“神”就像是管理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指挥中心。人如果有了“神”,精神、心理活动就会活跃和有序;没有了“神”,精神和心理活动就会失控、无序甚至是丧失。

20多年来,我处理了近7000个抑郁症个案,在无数次与抑郁症的不期而遇中,我逐渐清晰地看到,抑郁症的主要状态,就是一种“神”出了问题之后的“失魂落魄”。

举个例子。在正式进行心理咨询前,我通常会搜集与求助者相关的五个方面的资料,其中一个方面叫他人评述,也就是周围人对求助者的评价。多数抑郁症患者的家人都会有如下描述:这个人整天像掉了魂儿一样。

有位母亲的描述令我印象深刻。她说自己的儿子成天走路没声音,出去干什么也不知道。问他下楼了吗?孩子说下了,但是下楼去哪儿了?他自己不知道。带一百元钱出去,回家时兜里剩下一大把一两元的零钱,问他钱花哪儿了?他也不知道。

还有一位母亲这样描述自己的女儿,说她每天像是在神游,不时会冒出几句胡话以及做一些怪异的举动,比如咬指甲、剪头发,还常常在半夜时砸门砸玻璃,在邻居们眼中几乎和疯了没什么不同。

别人听完这两位母亲的描述会觉得有些夸张,但其实是真实发生的。这些情况在抑郁症患者中非常普遍。他们正是因为自己的“神”出了问题,或是不足,或是涣散,才会出现许多异于常人的举动。而针对他们的疗愈之道,就是把“神”调理好并复位,神归心安、神归志得。

那么,出了问题的“神”,其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当我们作为胚胎在妈妈的腹中孕育时,如同一颗生长中的小种子,只要这颗种子存活着,它注定要发芽长大,努力地让自己生生不息地活下去,这正是求生本能。而“神”,正是支撑着种子发芽的生长力量,是我们求存活、求生长、求好的动力和依靠。

它与生命的关系,就像是发动机与汽车、心脏与血液一样,本就紧密捆绑在一起,相伴相生,无法分离。

而出了问题的“神”,正是这种生长力量的被压抑、不足甚至是消亡。由于种种因素,它没有很好地释放,在憋屈、贬损和破坏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状态。

这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根之一。

七情六欲中自带修复的种子

不管是西医或中医的视角,有个主流共识:抑郁症是一个人的“情”出了问题。而情病,需要从七情六欲来入手进行调理。

一般来说,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的情绪、情感;六欲则是指食、财、物、权、情和性,宽泛一些讲,可以用我们前面提到的欲望来统称。它们与“神”所统领的一切,比如精、气、血、津液活动等等,密不可分。说白了,“神”是指挥中心,七情六欲就是支撑这个中心正常运营的各个子部门。

在我看来,抑郁症的核心原材料正是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既包含着我们所有的情绪情感,又包含着基本生存需求和欲望,既属于心理活动范畴,又属于生理活动范畴,是人性基础中的基础。

一些人在骂人时会说对方“你不是人”,这是骂到对方的骨子里了,本质就是指责对方没有七情六欲。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七情六欲,怎么传宗接代?怎么享受做人的乐趣?怎么追求人活着的意义?显然都是无法实现的。七情六欲是做人的根本。

七情六欲在人的内心世界中是什么状态?如果我们用形象一些的话来讲,在人之初时,七情六欲就是一大堆待激活的人性原材料,散乱无序地堆砌在无边无际的内心世界里。它们本身是能量,兴奋而又活跃,虽然无方向无秩序,但又渴望被组合进人的内心活动中。

它们似乎有一种本能:要在自己的主人——人的内心世界中获得认可甚至重用,哪怕实现不了,在内心活动的巨大体系里,成为一颗“螺丝钉”也是可以的。

那么它们又是怎样制造出抑郁症呢?这是由于作为原材料,它们是否被合理使用,最终被加工成什么,并不是由它们自己说了算的,而是由每个人的个性特质、人生际遇、社会环境、历史发展阶段等多个因素决定的。

说白了,七情六欲只是干活儿的打工仔,它们只能对人生的过程负责,却不能对人生的结果负责。

人饿了都会想吃、渴了都会想喝,都有性需求,都希望被爱、被尊重和认可等等,这些七情六欲原材料在每个人的内心是大体相同的,所以大家的人生过程也会有一定必然性,比如多数人都会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通过工作来养活自己、实现自己等等,但每个人人生呈现的结果却不同:有的人会活得快乐而满足,一生精彩纷呈,有的人则命运多舛、甚至是抱憾终身,这些是变幻无穷和不可预测的。

而抑郁症正是其中的结果之一。它就像是七情六欲原材料进入到加工场后,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准确地说,是七情六欲的过度、不足或是组合出了问题,导致出现了抑郁症这个功能不够健全的产品。

再讲得具体一些:七情六欲,既是我们人性自有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对于外界各种信息的正常反应和合理要求。假如一个人突然地、强烈地遭受着超过个体承受范围的情绪、情感刺激,或是让自己的欲望长期处于压抑不满足中,必会导致自己的内心状态失衡,就有可能出现抑郁症。

人们常说某人得了抑郁症后,不能正常生活、工作,不能处理周围的关系,这些表现正是这个人的七情六欲出了问题。

可惜的是,很多人,包括大量的心理医生,仅停留在对抑郁症的表面认识上,而忽略了其出现的重要渊源,也就是它和七情六欲的关系。

那么这个产品就没救了吗?只能一直处于问题中?

当然不是。返厂返修,针对出了问题的部分进行诊断和修复,把原本不够好的七情六欲组合拆解掉,重新进行好的组合,产品依然会是合格的。

哪里出了问题,从哪里入手解决。有了好的处理方式,一切或许并不那么难。

抑郁症像个待长大的调皮孩子,大名叫负性状态

如果我们追溯中华民族与黄河、长江的渊源,就会知道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黄河、长江。它们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和千年底蕴,供给我们世世代代的生存资源,对于我们来说,它们显然是好的。

但是它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吗?并不是。它们也会时不时地产生洪涝灾害,出现决堤、改道,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当它们任性发作时,会把地淹没了,把房屋冲走了,把人类多年积累的财富毁损于片刻,让人痛苦不已。

同样是黄河、长江,当我们把它们当成是自己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依靠时,就是正性的;把它们当成灾难,当成生存的威胁时,就是负性的。

同样,抑郁症一直在大家的固化思维中被认定是坏的,果真如此吗?其实未必。

前面说过,“神”的正性状态是充沛、到位,负性状态则是不足、涣散或是不到位;七情六欲的正性状态,是对其有效、有序、恰当地使用,而负性状态则是无效、无序、不恰当地使用。抑郁症正是这些能量暂时处于负性状态中。

正负状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相互转化、不停地变化中。所以当能量处于负性状态时,我们只要将其重新还原为中性状态,甚至是升华为正性状态,抑郁症的症状就会随之减轻或消失。

这就像是一个平时比较调皮捣蛋、爱闯祸的孩子,你能轻易地把他定性为坏孩子吗?

实际是不能的。因为他在某一阶段有了错误的想法或是做了错事,只能说明他可能需要更多的成长机会或是需要一些帮助,仅此而已。

这些年,我听过太多人在抱怨抑郁症,甚至是痛斥、哭诉它的不好。在面对它时,许多人如同面对一只会吃人的猛虎,闻风丧胆。我建议大家可以放轻松一些,和我一样,试着调整一下视角: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负性状态其实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甚至会起到促进成长的作用。

比如现代医学在抑郁症的临床评估上,是以快感消失、愉悦感缺乏、心理动力匮乏作为部分评估依据的,而实际上呢,快感也好、愉悦感也好、心理动力也好,本就是能量的不同组合形式以及分配的不同形态而已。

据临床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快感消失、愉悦感减弱时,大脑运作中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逻辑能力反而会有所增加。我在咨询时也常常发现,当求助者处于快感、愉悦感的抑制或者削弱状态中,他们的反思能力、反省能力、自我觉察能力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

还有一些长期处于负性状态、一直在奋力抗争的人,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不一般的心路历程,才使他们对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真正深刻的感悟。这些都是成就人生的宝贵资源。

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抑郁症未必全是坏的。

我常对来找我咨询的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那些反复提到不想活的人说:“你要趁着自己活着的时候,把活的感觉找够,感觉找够了,才能死而无憾。而不该让自己在活着的时候,只能去找死的感觉。”

之所以这样说,正是请他们换一下自己的视角和关注点,尝试去理解抑郁症,并从中挖掘正向的部分。

同样,如果有人想让自己的内心更深刻,对人生百态的理解得更透彻一些,我也会在评估他们的心理状态后,建议其中一些人去试着找找那种负性状态中的感觉,不见得都是坏事。

这就像是前面提到的黄河、长江,它们的确会给我们带来洪涝灾害,甚至是毁灭性灾难,但只要我们了解了它们的脾气秉性,像大禹一样掌握了治水的方法,就能把无序失控的水能,转化为有序可控的电能或是其他有用的能源,为我们的生存带来更多的益处。

学会变负为正之道,就能彻底摆脱抑郁症

与抑郁症有关的各种能量,始终是需要被表达、呈现和实现的。正性状态,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顺利完成了上述目的,而负性状态则是由于没有完成而导致的淤堵、停滞。

能量的负性状态,很像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灵生存困境。这些困境与文化焦虑、挫折危机等等有关,更与人在自己的本性与文化属性之间的磨合有关。

比如某人是个性格外向、不拘小节的人,常常会不分场合、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他从小受到的文化影响是做人应该温良恭俭让,要内敛、要喜怒不形于色,当自己的本性和文化环境出现冲突后,这个人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被压抑、被阻碍的内心体验。

前面我们提过,能量原本是中性的,并无正负之分。之所以会产生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在与它相处时,为它赋予了自己内心的一些感受和经验。

换句话说,负性状态和正性状态的区别之一,是被一个关乎个人生存的理念划分出来的——我们到底能接受自己的成长、生活过程中存有多少痛苦和磨难?

它也为我们揭示出了变负为正的求生之道。

作为有机体,每个人活着就要吃喝拉撒、有进有出。

同样,作为一个在心理意义上存在的人,也要有吃有喝、有进有出,这是内心能量的流转,更是负性状态和正性状态之间的转化。

通俗地讲,一个人的成就感、愉悦感,所有正性的部分,其实是与挫败感、痛苦感这些负性部分分不开的,纯粹而割裂的失败、成功、痛苦、欢乐,实际并不存在。当我们抱着这样的期待,尤其是仅想要好的部分,而不想要不好的部分时,就是在为难自己。

中国有句老话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很有道理的,揭示出我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它让我们看到,每个人的内心是完整的,会由正性与负性两部分共同组成,在相互转化中共生。

我常给求助者讲的一段话是:我们每个人必定会生活在不快乐、不满足甚至是痛苦中。作为内心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把它们当成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些过程,尤其是痛苦,我们可以试着把它当作是快乐的早期未被加工状态。

这种把痛苦加工成快乐的步骤,并不复杂,大体如下:

理解你内心无序失控的部分,理解你的痛苦;

一旦你理解了它,就会在内心自动地把它操作成正性部分;

而一旦把原本让你痛苦的负性部分操作成正性,痛苦会随之发生改变,走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