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古诗文推荐背诵70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使至塞上[1]

王维

单车欲问边[2],属国过居延[3]

征蓬出汉塞[4],归雁入胡天[5]

大漠孤烟直[6],长河落日圆[7]

萧关逢候骑[8],都护在燕然[9]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少负才名,十五岁后游学长安数年,并擢于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便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于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筑辋川别墅以隐居。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还是律诗、绝句,都有脍炙人口的佳篇。而奠定其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还是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既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加上笃信佛教,受禅宗思想影响很深,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明静逸的诗境,既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又富有禅意而耐人寻味,因此获得“诗佛”之称。有《王右丞集》。

评析

这首诗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西北边境慰问将士,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

首二句交代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并隐约传达出作者的情绪。“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属国过居延”说明出使之远,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轻车简从的诗人任由车子把自己载向遥遥无期的终点,这幅萧索的画面微微渗透出作者的失意情绪。

如果说首联中这种低落情绪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么在颔联中,作者便将这种情绪强化了。“征蓬出汉塞”,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蓬草被风吹断,随风飘卷,远离深恋的故土,这明显是作者借以自况,表达身世飘零之感。若说第三句是正比,那第四句“归雁入胡天”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大雁纷纷北归,这是适得其所;而与此同时,诗人却去国离乡,像蓬草一样飘向异域,两相映衬,更显凄凉。

颈联便是被传诵千古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了。此句写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莽莽黄沙,寸草不生,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但见天尽头有一缕烽烟在升腾,一个“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苍茫的沙漠,黄河横贯其间,杳无尽头,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一个“圆”字,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气势,使得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烟虽直,却是势单力孤;日虽圆,却是行将落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里成为一道悲壮、苍凉、孤寂、寥廓的景色,更渲染出诗人伤感惋惜的情绪。诗人就这样把自己的孤寂情绪融合在了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诗人的羁旅还得继续下去。诗歌于此戛然而止,却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1]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2]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3]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4]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5] 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6]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7] 长河:黄河。

[8]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9] 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