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的哲学课:他人与社会的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如何处理愤怒?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谁都会发怒,没有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愤怒。愤怒时,一般人的反应不外乎发脾气、强忍怒气、暗地对抗、表达不满等。如何处理愤怒要视乎具体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但必须知道令你发怒的原因是什么?对象是谁?跟你有什么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检视愤怒的原因是否合理,有些人受怠慢了就会发怒,其实是自尊过度,自尊过度正是自我处理不当,会引致人际关系的问题,发脾气只是其一的表现。而自尊过度往往是源于自卑的心理,所以应该做的是改善自己。若愤怒有正当的理由,那就要考虑怎样表达自己的不满,让对方知道。但有时形势是自己比对方弱,或是情况不容许你表达,那就可能要强忍。可是,忍着怒气会伤害身体,况且压抑也只会令怒气不断累积,一旦爆发出来,伤害性会更大。所以心理学家通常会建议将怒气发泄出来,例如叫你打沙包,这也是怒气的转移,当然好过找真人出气,但只是治标不治本,比如说上司无理对待,若忍辱的话,对方可能会得寸进尺,而你的敌意和憎恨也没有因另觅方法发泄了怒气而消失。也有人主张正想发怒时应采用延缓的方法,例如由1数到10,让自己冷静下来。起草《独立宣言》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甚至说,如果是非常愤怒的话,就要由1数到100。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正如前面所言,愤怒有着本能性的一面,是即时的情绪反应,这样做就有时间让大脑运作,用理性控制愤怒。其实早在罗马时代的哲学家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就提出类似的主张,他认为延缓是对抗愤怒的最好方法,转移了视线,情绪也就走了。他还写了一本书叫作《论愤怒》(On Anger),可以说是西方第一本讨论管理情绪的专著,其实现代心理学的认知行为治疗有很多技巧也源于此书,不过认知行为疗法忽略了塞涅卡对德性的重视。但塞涅卡的方法只适用于一些不算严重的不合理之事,若碰到重要的事,就很难置之不理,而且生气也是合理的。

要处理愤怒,压抑和发泄其实都不是好方法,最好就是用自制代替压抑,用表达代替发泄。而最彻底克服愤怒的方法还是要改善自己的品德,我认为,克制、慈悲和幽默都是克服愤怒的优良品德。克制不同于强行压抑,克制是预防性的,要平时多加练习,在情绪未发或将发之际察觉,并加以控制。克制也不表示不可以表达愤怒,只是对情绪加以节制,正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的情绪并未波动之前那种心理状态就是“中”,而我们跟外物相遇时,就会产生情,如果情绪的表现能恰如其分,即无“过”和“不及”,那就是“和”。“中”跟“和”是连在一起的;换言之,“中”就是指做人不走极端,恰如其分,跟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中庸”有相通之处。其实孔子也讲了不少管理情绪、培养EQ的方法。还有一个有效控制愤怒的方法,就是想象自己从愤怒中跳出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正在发怒的自己,那是多么的丑陋啊!想象越得多,就越能在发怒前有一种自觉,叫自己不要发怒。

孔子的情绪管理


孔子特别重视怨这种情绪,怨是对他人抱怨,跟其他八种情绪有关,孔子教导我们如何纾解自己的怨及他人对自己的怨。


慈悲是佛教的用语,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痛苦和缺点的体谅,并提供帮助,用基督教的说法,也就是爱。慈悲心有助扑灭怒火,避免报复或其他恶意的攻击,但慈悲亦不表示要忍气吞声,正如前面所说,有时生气是合理的,但慈悲会使我们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举个例子,小孩子发脾气,将家里的东西乱掷一通,你生气是正常的,也要即时阻止他的不当行为,慈悲不是纵容;但同时要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靠打骂来让他屈服,慈悲是谅解和帮助。

有时表达愤怒就难免要指责对方,可能会令对方尴尬或心存怨恨,如果可以幽默一番,不但可以保全对方的颜面,也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我们面对恶意中伤和不合理攻击时,若能以幽默的方式回应,那就无须动怒,因为大家一笑,你就反击成功,赢了。举个例子,当林肯(Abraham Lincoln)胜出选举,成了总统之后,很多上层社会的人都不高兴,因为林肯是鞋匠之子,出身于低下阶层,林肯第一次在上议院发言时,一位议员就对他说:“在你演说之前,请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很明显,这是想羞辱林肯,也充满阶级歧视,全场的人都笑了;但林肯没有发怒,回应说:“非常感谢你令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也会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不及我父亲做鞋匠那么好。”林肯说完之后,全场沉默。又例如,有次上逻辑课时,一个学生经常说话,还打电话,阻碍我讲课,最后我忍无可忍,问他为什么不好好上课(其实这是间接地责备他),谁知他竟然反问:“学逻辑有什么用?”这一下使我当堂发火(逻辑当然很有用,只是他没有留心上课),于是我说:“既然你觉得没有用,为什么还坐在这里?真奇怪!”(事实上,我真的想让他离开)结果全班学生都笑了,他也不好意思继续说话。

三种克服愤怒的德性


中国哲学擅长人生处世,个人认为,儒、佛、道三家思想分别有助于我们培养克制、慈悲、幽默这三种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