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哲学课:自我与人生的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语言的功能

文章开头时提到我对中文老师特别有亲切感,我想主要原因是学习中文不但是学习一种语言,同时中文是母语,学习中文也是认识自己的文化。我记得小学时有一本书叫作《五用成语手册》,每一个成语都有其历史渊源,每学会一个成语,就等于对自身的历史文化多一分了解。将中文老师跟英文老师比较也很有趣,通常中文老师较为传统,喜欢讲历史故事,英文老师则较为现代,喜欢谈国际时事;就连衣着也有显著的分别,中文女老师多数穿着长衫,富有庄重感,英文女老师则穿着时装或运动装,比较自由随意。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学习语言也等于了解文化。

学习英文的同时也连带认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而懂得英文,亦等于获得新的观点,多了一个吸收资讯的途径。举个例子,在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也是要靠看美国CNN新闻才知道哪里被轰炸,这看似笑话,却是事实。还有,学习外语更能认识自己的文化,因为有了比较,我们才能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有深入的了解。举个例子,只要比较中文和英文对亲属的称谓,就会明白中国人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格局。无论是父亲或母亲的父母,英文的称谓都是grandfather和grandmother,而中国人则分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很明显,祖父母比外祖父母亲近;英文只有uncle,我们却要分伯父、叔叔、舅父。此外还有很多我也记不起的称谓,这样复杂的亲属称谓,无非就是要建立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秩序。

没有了语言,人类就无法做有效的表达和沟通,但竟然有人质疑语言的功能,认为语言有所限制,批评有很多东西是语言所不能形容和表达的,有的甚至主张要超越语言。但什么是语言的限制,又有什么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呢?这些人爱说:“语言不能表达真理!”这句话其实是自我推翻,因为如果语言不能表达真理,这句话本身就不是真理。他们又会这样说:“真理是靠体会,非语言所能表达。”但这又有什么大不了呢?很多东西都要靠体会才能明白,例如“失恋是痛苦的”,这句话也要靠体会,一个五岁的小孩是不会明白的,因为他并没有失恋的经验。说“语言不能表达真理,真理要靠体会”,正反映出对语言的误解,比如我说:“日落很美丽。”以为听了这句话就等于有看到日落的感受,那就是误解了语言的功能,由此判断为语言的限制,其荒谬之处就像说洗衣机有限制,因为它不能用来煮饭。

撇开以上无知于语言功能的胡说,探讨语言与意义表达的关系也是有价值的,中国魏晋时期就有过“言意之辨”,这是整个玄学最具哲学性的论题。言意之辨源于《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周易》原是一占卜之书,象是指卦象,言是指卦辞或爻辞;通过卦象、卦辞及爻辞,我们就可以解释所占之卦的意义。引申出来,象可以泛指图像,言是语言,意就是图像或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究竟图像、语言和意义三者有什么关系呢?

言意之辨中有三种立场,第一种叫作“言不尽意”,代表人物是荀粲。荀粲崇尚道家,力图摆脱汉代章句训诂(1)之学,他认为“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意”和“系表之言”。第二种立场叫作“意不尽而尽”,代表人物是王弼,王弼认为言可以明象,而象则可达意,他引用庄子的筌蹄(2)之喻,主张“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忘言和忘象并不是要否定语言的功能,针对的也是汉儒那种烦琐的章句之学,叫人不要执着于言和象。第三种立场叫作“言尽意”,代表人物是欧阳建,他认为语言文字是用来指称事物和表达道理,它们就好像形影一样,所以言能尽意,但语言文字也有随事物和道理的更改而转变的一面。欧阳建的主张正反映我们的常识,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字不过是表达的工具。

我认为这三种立场适用于不同的层次。如果我们谈论的是经验的对象,则言尽意论较为恰当;不过,若涉及人内心的复杂思想,则言未必可以尽意。如果我们谈论的是一些超越经验的事物,例如“道”“无”等形而上的道理,则言不尽意论较为恰当,因为这些道理要靠体验和实践,但并不表示这是语言的缺点。至于王弼的意不尽而尽论,则十分适用于解释诗词和绘画等艺术作品,因为它们都以“象”作为表达意义的媒介,绘画不用说了,诗词也是通过文字营造一个景象。事实上,言意之辨对诗词理论及创作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谓言尽而意不尽,使诗人尽量发挥出语言的暗示性及启发性,用有限的字句去表达出无穷的含义,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正是这种立场的最佳注脚。

一般来讲,说话要清楚,意思要明确,这样我们才可有效沟通,但别忘记语言使用有不同的场合,例如作诗的时候就要充分利用语言的歧义和含混,某种意义上,诗才是最精练的语言,诗人的灵格(灵魂的位格)也远高于学者。又例如政治外交的语言,有时需要强硬坚定,立场明确;但有时却要界线模糊,让双方留有空间。


关键词再思考 指谓 意含 认知意义 厘清概念 语境 诡辩 语言伪术 言意之辨

相关篇章 《思考》 《学习》 《时间》



玛格利特(René Magritte)是比利时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这张画名为《形象的背叛》(The Treachery of Images),画中有一个烟斗,下面却写着“这不是烟斗”,但这明明是烟斗,为什么不是呢?当然,这只是烟斗的画,并不是真正的烟斗,画家要我们思考的正是语言、图画和意义三者的关系。


《形象的背叛》(1929)
作者:马格利特
原作物料:油彩
尺寸:60cm×81cm
现存:洛杉矶郡立美术馆


(1) 章句指离章辨句,以分析章节,训诂即古文注释。

(2) 筌为捕鱼的竹器,蹄为捕兔的网。比喻要达成目的的工具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