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学之道
讲到学习,当然不得不提“学问之神”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应该可以给予我们学习上很大的启发。《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般的解释是“学了的东西要经常温习,这就会带来快乐(说即是悦)”,相信很多学生都不会同意这种解释,至少对我来说,经常温习是痛苦的,并不快乐。我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学了的东西要在适当的时候实习,这就会带来快乐”,“时”是适时,“习”是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实践,一来可以印证其真伪,二来可以通过练习得以进步,这就可以感受到个人提升的快乐。学习应该是愉快的,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拥有知识不如爱好知识,爱好知识又不如从知识得到乐趣。
学习的态度
学习方法也可包括学习的态度,孔子提到以下两个重点。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也涉及教育的方法,老师在启发学生之前先要令他发愤,要他自发学习之前先要引起他的怀疑,这样才会产生求知欲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要永远觉得不够,那才有改进的空间;正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孔子15岁有志于学,终其一生都不断学习,孔子的好学是出了名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就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意思是10个住户中一定有像孔子般忠信的人,却没有像他这样好学的人,“学不厌”正是孔子的特质。孔子还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谁有本事,孔子就会向谁请教。孔子也善于向不同的人学习,此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使是不善之人,也可以提供反面教材。学习除了要勤力之外,思考也很重要,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没有融会贯通,只会死读书,越读越糊涂,没有什么用;但思而不学也不行,个人的经验有限,只据此而思考的话,会容易自以为是,也是很危险的。
为学四戒
除了强调有助于学习的正面因素之外,孔子也谈到为学的四种毛病。
毋意 “意”就是凭空臆测,毫无根据;毋意就是要注意判断的根据,是否相关和充分
毋必 “必”就是绝对肯定,不知变通;毋必提醒我们还有其他可能性
毋固 “固”就是固执己见,死心眼;毋固教育我们若发现有更好的见解时,即要放弃己见
毋我 “我”就是自我中心,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物;毋我要我们从其他人的角度看事情,这样才能客观持平
我们可以将孔子的学习方法总结为三点,那就是闻、思、行,即好学、深思、实践。孔子认为,朋友对于学习也很重要,但要懂得分辨益友和损友,益友是友直(正直)、友谅(守信)、友多闻(学识广博)。孔子的后学荀子也十分重视学习,他认为学习有两个重点,一是培养思辨和贯通的能力;二是师法,以具体的楷模为学习对象。
《中庸》论学习
《中庸》可以说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个总结,学习方面可以归纳为五个要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孔子所讲的学习方法,即使在今天仍然有效;相比之下,他主张的学习内容就显得过时了,不过我们仍可发掘其普遍意义。孔子的教学内容是“五经六艺”,“五经”就是《诗》《书》《易》《礼》《乐》这五部经典,而“六艺”则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礼是礼仪、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写、数是计数。用现代的标准,《诗》约莫是文学,《书》是历史,《易》是哲学,《礼》是社会规范,《乐》则是音乐艺术,都属于人文学科,孔子似乎轻视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农耕商贸等学科。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他农耕种菜之事,孔子说自己不如有经验的老农和老圃,樊迟离开之后,孔子就在其他学生面前骂他“小人”。孔子认为上位者如能好礼、义、信,以身作则,人民自然会服从用命,人心归附,哪怕没有人替你种田呢?孔子讲的是思想文化、领导之学,认为这才是根本重要。
孔子之学VS墨子之学
在先秦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个对立的学派,他们不但思想不同,就连学习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之学可分为四大科,跟工匠出身的墨子所教授的科目,形成很大的对比。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不是为了父母,也不只是为了生活,正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由此看来,后来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扬名声,显父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话,完全偏离了孔子的原意,孔子有知,不亦悲乎!不过,孔子认为读书的目的还是为了当官,但当官不是为了名声、权位和利益,而是要做出有利于人民的事。对孔子来说,学习是为了成为君子,有道德修养、学问才干,那就有资格当官,将自己所学贡献出来,造福百姓。
孔子所讲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有其时代局限性,特别是现代多元化的社会,做官不见得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人文学科也不见得会比自然学科更重要。不过,我们可以发掘孔子之说的普遍意义,就学习目的来讲,道德修养本身就有其普遍意义;当然,不是人人都可以从政,但从政也有其广义,每家公司都需要有领导人,人文学科能扩宽人的视野,而领导者或从政者必须是通才。正所谓“君子不器”,器是器皿,有特定的功能,在这里用来指称专才,“不器”就是不要成为专才。此外,要贡献社会不一定要当官,从事贸易、科研、教育也可以贡献社会。我们可以将孔子的学习目的重新解释为两个重点:令自己在品德上更优秀;将自己所学贡献社会,为他人带来幸福。